爱弥尔 涂尔干是与马克思和韦伯齐名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之一。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援引了大量人类学材料,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了宗教生活之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题,堪称涂尔干所有作品中精湛的作品,也是能代表其社会思想取向的文献。此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还反映了涂尔干晚年思想的重要转向,即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道德个体主义的理论企图,其中第二卷第七章以及结论部分,被公认为知识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范本。
约九百年前,禅宗大师圜悟克勤应邀来到湘西深山中的灵泉禅院,讲解雪窦重显禅师的名著《颂古百则》。他的讲解被门人普照等记录下来,编成《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十卷,简称《碧岩录》。此书撰成后,在禅林享有盛誉,向有 丛林第一书 之称。 《碧岩录》最重要的贡献,是把 文字禅 推到了极致。全书语言机智,处处充满禅机,用文字充分展示了禅宗之美和中国古老修行智慧的魅力。其文字之优美、思路之玄妙、技巧之精炼、意境之幽远,令该书达到了禅宗文字的最高境界。此外,全书风格独特,语式非常特别,经常会出现唐宋时代的俗语、口语、谚语,而且以反话、恶语、冷嘲热讽的方式说出。这也是该书堪称一绝的地方。 由于时空与情境的隔阂,再加上《碧岩录》中很多地方文字玄妙、内涵精深,今人有必要通过一定的疏解与阐释,才能掌握其中
作为一本在国际范围内享有盛誉的经典著作,作者以语源说、语义学等学科为工具,考察了古代印度、伊朗、希腊、罗马、凯尔特、日耳曼等民族的文学与历史文本、语汇、神话、仪式、社会组织结构、法律程序及物质遗存。同时,阐发了印欧民族关于战争与献祭的行为及其所蕴涵的生死观;探讨了印欧神话中死亡与葬礼的布局,辩说了与之相左的观点;指出了不是共同的语言或共同的血统,而是共同的社会结构和共同的历史境遇才产生的印欧民族共同的神话和宗教信仰,并决定了他们活着的方式和死去的方式。
《佛教常识答问》 这是一本 大家小书 ,赵朴初居士虽笃信佛教,精研佛理数十载,但并未虚夸强卖、美化佛教,而是以平实的语言,从文化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源流,基本教义和发展现状,耄耋老人,自问自答,只为普及常识、传播文化,心底慈悲与宽厚,跃然纸上。 《因是子佛学入门》 对于逡巡在佛学宝殿外的瞻仰者,本书指引了登堂入室的门径,避免千回百转之迂回;对于已经入门的实修者,有助于弥补基础学识之不足,坚定正信而不迷信。 《佛学指南》 本书对中国佛学的特质、宗源以及各宗代表高僧的佛教思想作了详细阐释,并从 学史 和 学理 两个角度论述了佛学历史和佛教原理。 《学禅方便谭》 本书收入的是一代高僧白圣大师普及佛法的讲义,曾多次发表或出版,今辑录成一书,统名之为《学禅方便谭》。《学禅方便谭》一书
兰陵萧氏作为齐梁皇室,在南朝的政治史、佛教史以及文学史上都有独特的位置,历来都是南北朝文学、史学乃至哲学研究的热点话题。《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一书不拘于学科限制,以晋唐佛教文献以及传世史部、集部文献为基础,以齐梁皇室的佛教活动与相关撰述为主要线索,融合文史,深入讨论了齐梁时期的佛教、佛教影响下的士人思想变迁与诗文创作,以及内外典籍编撰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本书是对目前中古史研究领域细致分析史料、诗文等文本的进一步延展和开拓,动态地解读了佛教文献的文本变化,深度分析了其年代、层次、史源,并发掘佛教文献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对现有南朝文学史、佛教史、政治史乃至中古士族等领域的研究模式有所突破。
《苦才是人生》:人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 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 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 这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做才是得到》:本书是《苦才是人生》的践行版。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
本书认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尧舜三代的 克明俊德 、 协和万邦 和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中经老子道法自然与孔子仁恕通和的互补,为三教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原则和方向。两汉到隋唐,儒学主导,道学(道家和道教)壮大,佛教进入。儒道由互绌而互通,儒道与佛教由生疏、争论到理解、互鉴,形成儒为主、道佛为辅的不等边文化三角间架,左右了中华思想的主流走向。宋明时期,三教理论融合形成三个高峰:儒家道学、道教内丹学、佛教由禅宗发展出各种禅学。明清时期,三教合流扩散下移,从精英文化扩演为民俗文化,影响到其他宗教。民国以来,西学大潮涌进,三教俱被边缘化和贬抑,但仍保持对民俗生活的广泛影响;三教精英用三教通和的精神,在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吸纳西学的精萃,剔除西学的糟粕,推动三教的创新和复兴,展示了自身的顽
本书是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的《心若菩提》的增订本。除修订了部分内容和增加了第六章“走向世界”外,还增加了二十多面彩色插页,装帧形式也由原来的平装改为精装。曹德旺1946年出生于福建福清高山,9岁上学,14岁辍学,卖过烟丝、贩过水果、修过板车。1983年承包高山异型玻璃厂。1985年将主业迅速转向汽车玻璃,彻底改变了中国汽车玻璃市场100%依赖进口的历史。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有限公司。1993年福耀玻璃登陆国内A股。2001—2005年,经过艰苦奋战,历时数年,花费一亿多元,相继打赢了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震惊世界。福耀玻璃也成为中国第一家状告美国商务部并赢得胜利的中国企业。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某些领域代表当今世界最高的制造水平,成为——宾利、奔驰、宝马、路虎、奥迪等豪华品牌重要的全球配套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
《方壶外史》八卷,收书十五种。内容分为两类:一注释,有《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黄帝阴符经测疏》《老子道德经玄览》《周易参同契测疏》《周易参同契口义》《悟真篇小序》《崔公入药镜测疏》《纯阳吕公百字碑测疏》《紫阳真人金丹四百字测疏》《龙眉子金丹印证诗测疏》《邱真人青天歌测疏》;二自著,有《玄肤论》《金丹就正篇》《金丹大旨图》《七破论》。 本《方壶外史》以明万历年间 未孩堂 刻本为底本整理,郑观应刊本、萧天石《道藏精华》影印本、《藏外道书》第五册影印本为校本。《三藏真诠》,分《法藏》《华藏》《论藏》三部,现仅存《法藏》,分为上下卷。《三藏真诠》是研究陆西星不可缺少的文献,是对《方壶外史》的有效补充。现以台北 国立中央图书馆 藏陆西星抄本《三藏真诠》为底本整理,陈撄宁手抄本《法藏总抄》
本书是国际知名的宗教史研究学者凯伦 L.金一部研究早期基督教史的学术著作。本书论及的灵知派,据说出现于古代地中海地区希腊和罗马的殖民地世界。灵知派被称作异端的、融合的、东方的、激进的、忤逆的和寄生的。本书通过检查现代文献史学如何一步一步地发明出了一种新宗教即灵知派来重写基督教史 这个灵知派出自早期基督教论辩而贯穿于后启蒙时代的历史决定论、殖民主义和生存论现象学。本书试图确定在哪些地方,那些在与古代异端的斗争中形成的假定在当代文献史学方法中仍起作用,为古代基督教研究和当代身份政治的动力学研究打开新视界。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系的定位是 通识 。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趋势。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更多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许多大学都在调整课程,推行学分制改革,改变本科教学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都已经规定和设计了通识课(通选课)的内容和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一定比例的外专业课程。包括供全校选修的通识课(通选课)。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学校虽然在努力建设通识课,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缺少统一的规划
童年时从自然之美中观看上帝的作为,青少年时经历信仰的挣扎,壮 年时主导新英格兰的复兴运动,晚年时在印第安人中间宣教,爱德华兹丰 富的一生在马斯登的笔下栩栩如生。这部《复兴神学家爱德华兹(上下)》( 作者乔治 M 马斯登)叙事生动,读来像一本小说;论述精辟,宛若一部 思想史的*作。透过这部传记,我们不仅能了解复兴神学家爱德华兹奇妙 的一生和深邃的思想,而且能窥见大觉醒时代新英格兰的信仰图景。《复 兴神学家爱德华兹(上下)》不愧为迄今为止***的爱德华兹传记。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一九八一年所讲解《维摩诘经》的记录。 《维摩诘经》内容着重描写达到解脱境界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出家修行生活,关键在于主观修养。南怀瑾先生认为,《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关系*、影响*深的一部重要经典。南师用简单明了的语句,深入浅出,让读者能更容易了解原经优美流畅文字下的深厚含义。
本书作者马田行啟是日莲宗僧侣,曾在早稻田大学讲授印度佛教史课程。他参与创办了立正大学并任该大学教授,于近现代日本佛教与佛学都有贡献。 本书提纲縶领地呈现了印度佛教发展史。内容涵盖原始的、部派的佛教,以及大小乘成熟形态的佛教。其以缘起论和实相论来总结中观派哲学和瑜伽行派的哲学特点,不但妥贴,且富于启发性。作者认为印度佛教衰落的原因在于其理论繁琐化和形式过分世俗化。此见解亦颇精辟。
本书集中论述了犹太教和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欧洲所进行的三场论争,即巴黎论争(1240年)、巴塞罗那论争(1263年)和托尔托萨论争(1413 1414年)。作者在大量翔实的原始资料考辨基础之上,通过严密细致的论述以及对史料的准确翻译和精当注释,再现了中世纪时期两教对峙的戏剧场面和真正意义。作者对所引史料进行了精心编译和考订,极大地提升了可读性。
《神圣与疯狂:宗教精神病学经验、理性与建构》用宗教心理学、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的临床研究、田野作业及荣格学派的 集体无意识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认知神经科学等为主体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通过对宗教与精神病理之关系的深入解析与思辨,为人们打开了认识宗教与人类深层心理形态之关系的新窗口。
面对当今世界多元宗教共存、间或彼此冲突的事实,本书出于一种自觉的跨文化意识,探究适用的跨文化方法,以 彼岸 为主题,尝试树立起 跨文化宗教学 的某种样态。作者把 彼岸 作为诸宗教意欲超越现世生存而趋向的目标愿景的喻意性象征,以共情式理解和对话性批判并举的方式,不仅对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等宗教的彼岸愿景进行重述,而且解析这些宗教将此岸关联到彼岸的各自方式,亦即所谓此岸一彼岸的关联模式,区分了犹太教的信心模式、基督教的中保模式、印度教的内证模式和佛教的寂灭模式,并对它们各自的有效性和得失成败作了批判性的、比较性的反思,或能为理解诸宗教之间的深刻差异和寻求它们之间可能的对话基础提供启发。
本书系一本西方宗教学核心理论的经典之作(首次出版于1993年,由耶鲁大学出版), 通过汲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神学、宗教研究和传教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对不同背景的大量皈信者进行访谈的手资料,作者对世界范围的宗教皈信情况进行了评估和分析。本书研究了不同的皈信研究理论,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在皈信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深入浅出地描述了不同宗教和不同学科关于宗教皈信的观点。本书是基础性的理论著作,是宗教社会学、心理学研究者的经典,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译文流畅,本书出版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社会学的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