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创新工程研究成果,由靳凤林教授主持完成。本书以儒家和基督教这两大思想流派作为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的主要对象,试图由此获取中西文化基因构序、伦理构境的终极秘诀。主要包括5部分内容:一是站在全球化的立场,对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辨析,包括本研究的宏观背景、主要模式、基本方法等。二是以最能体现中西核心价值观特征的文化表征符号——祠堂与教堂为切入点,对两种建筑的生成历史、主要类型、基本功能进行详细说明。三是对中西核心价值观赖以形成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进行整体解剖,包括自然根基、经济基础、政教结构三个方面的比照分析。四是对中西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立体化和精细化比较研究,涉及天人合一与神人二分、人之善性与人之罪性、先义后利
本书认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尧舜三代的 克明俊德 、 协和万邦 和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中经老子道法自然与孔子仁恕通和的互补,为三教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原则和方向。两汉到隋唐,儒学主导,道学(道家和道教)壮大,佛教进入。儒道由互绌而互通,儒道与佛教由生疏、争论到理解、互鉴,形成儒为主、道佛为辅的不等边文化三角间架,左右了中华思想的主流走向。宋明时期,三教理论融合形成三个高峰:儒家道学、道教内丹学、佛教由禅宗发展出各种禅学。明清时期,三教合流扩散下移,从精英文化扩演为民俗文化,影响到其他宗教。民国以来,西学大潮涌进,三教俱被边缘化和贬抑,但仍保持对民俗生活的广泛影响;三教精英用三教通和的精神,在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吸纳西学的精萃,剔除西学的糟粕,推动三教的创新和复兴,展示了自身的
《科学禅定》在严谨认真的生命科学框架下,以作者亲历三种重疾所创造出的科学禅定为理论中心,、以-心理学、生理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之眼,真实客观地透视了古代养生秘术、佛学和禅定的本质及其科学功用。 作者思维深邃、文笔犀利,以的科学语言解释了佛学中最神秘的核心主题——禅定与悟道:并以清晰、锐利的方式,完全涤除了古人在禅定上所涂抹的迷幻色彩,荡平了人们“坐谈立议、分辨议理”的玄思漩涡。例如:禅定不是一种神功。因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成为神仙的“功”;更形象地说,如同通过体育运动可获得强劲的肌肉力量一样,禅定是获得强大心灵力量的“心育运动”的方法, 作者以获得人类健康为基础,以切实有效、操作可行的实修为路径,开辟出了简洁、清楚、直指人心的科学修入禅定和科学悟道的捷径,。 《科学禅
《皆是灵山花下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是一部佛教与文人相遇的罗曼史!有关信仰、有关理想、有关生活、有关艺术、有关爱情。 《皆是灵山花下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主要讲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传统文人在政治生活、读书生活、情感生活、偶像崇拜等不同侧面所受到的影响,发生的变化,并剖析了韩愈、谢灵运、苏轼三个典型的文人个案,体现出佛教对传统文人无往不在的巨大影响。
是一本认识密宗的入门书,对象是首次接触密宗的人。将一些密宗的基本概念,通过文字,让读者了解到修行密宗的基本方法,进而生起对密宗的热情。这是作者在200年到2003年的两年间,在香港九龙塘修明佛院每周六向普通会员介绍密宗的讲词,由弟子林丽萍记录并整理,再由作者修改润色。其中数篇,是密宗弟子结集时我加写进去的。无论如何,此书作为入门书,是非常珍贵的。
龙树菩萨说,人的现在和未来有四种——“今暗后亦暗”、“今明后亦暗”、“今暗后亦明”、“今明后亦明”。 如何利用现在的一切成就光明的未来,让快乐与幸福由我作主?夏坝活佛告诉我们:只要改变导致不快乐的思维模式、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行为上的习惯,由以“爱自己为主”转变成“爱他人”的理念,就会得到佛菩萨的护佑,得到周围人的爱戴,一切幸福与快乐不求自至。
当代有影响的心灵导师圣严法师,综观各种让人不快乐的原因:生老病死、怨仇憎恶、患得患失、身心烦恼等,教我们用知足、感谢、慈悲等方法,转化外在环境和内在自我引起的不快,超越烦恼的迷惘,摆脱痛苦的根源,找到快乐的密码。圣严法师以平易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苦,如何面对生死与聚散,找到幸福的起点,转化主观的感受,获得真正的快乐。
迦才与善导大师为同时代人,著有《净土论》三卷,认为西方挣土同时兼具法、报、化三土,超出三界,其说与天台四种净土之说相通。对于《观经》九品往生者修行之位,认为隋代慧远法师判位太高,与经义不符,而以上品下生、中品下生为归依三宝、持戒向善之凡夫,下辈三品则为造恶凡夫,临终发菩提心,正念相续,而得往生。但其判位仍较善导《观经疏》中所判为高,可视为一种折中之说。论中详释净土往生原理及修持方法,广引经论,劝信释疑,卷下载唐初净土史料颇详。 怀感为善导大师弟子,精于唯识之学,后依善导之教,精诚念佛,亲证三味。所撰《释净土群疑论》七卷,多以法相唯识教旨阐释净土往生之理,未脱稿而示寂,由同门怀恽补修完成。论中广引诸说,辩释疑难,保存了许多唐代佛教及净土思想发展的珍贵资料。此外,唐代重要的
迦才与善导大师为同时代人,著有《净土论》三卷,认为西方挣土同时兼具法、报、化三土,超出三界,其说与天台四种净土之说相通。对于《观经》九品往生者修行之位,认为隋代慧远法师判位太高,与经义不符,而以上品下生、中品下生为归依三宝、持戒向善之凡夫,下辈三品则为造恶凡夫,临终发菩提心,正念相续,而得往生。但其判位仍较善导《观经疏》中所判为高,可视为一种折中之说。论中详释净土往生原理及修持方法,广引经论,劝信释疑,卷下载唐初净土史料颇详。 怀感为善导大师弟子,精于唯识之学,后依善导之教,精诚念佛,亲证三味。所撰《释净土群疑论》七卷,多以法相唯识教旨阐释净土往生之理,未脱稿而示寂,由同门怀恽补修完成。论中广引诸说,辩释疑难,保存了许多唐代佛教及净土思想发展的珍贵资料。此外,唐代重要的净土
在这本书中,一诚法师以参佛者的淡定、安然,为内心苦闷的人指点迷津,用最温存的文字助人于烦扰纷杂的世间安住一颗平常心,重新获取内心的能量,并告知人们最简单易行的幸福法,让读者在静心阅读中幡然领悟。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最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 针对生命中这种困惑和痛苦,当今世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