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将对中国佛教影响优选、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金刚经、 心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13部佛经,结集,外包装一函套,整体推出,以追求整体性效应。
《道藏说略(增订本)》是一部国学普及著作。本书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经典《道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现代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浅出地向当代读者普及道经的基本知识,充当阅读道经的学术向导。 全书40篇文章均由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其研究范围以明《正统道藏》为主体,但也有所拓展,涉及藏外道书、敦煌道书、禁毁道经等。书中内容,既有基于《道藏》“三洞四辅”原有分类的内在梳理,也有基于现代道教研究体系进行的客观说明,更有基于现代学科分类对《道藏》中相关史料的总结。每篇文章均条分缕析地梳理所涉主题的传承谱系、代表经典、理论框架、历史价值,介绍其研究现状,并附有建议阅读书目、参考书目,能够为初学者提供入门路径。
本辞典是介绍道教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的大型专科辞典。共收有词目五千余条。辞典内容涵盖:道教总类、宗派、社团组织、道家和道教人物、教义、经籍、神仙、戒律、节庆、名山宫观、内外丹术、养生术、道教与古代科技、道教与文学艺术、道教重大史实和活动、道教研究机构、道教研究著述、道教在海外的传播等方面。其中所收当代道教组织及其活动、当代重大事件和当代道教研究机构、道教出版物等,以2012年末为截止期限。
中国佛教哲学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宇宙人生和修持实践的看法与主张。本书是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系统、整体研究的成果。作者从中国人的佛教著作出发,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佛教的重要哲学问题,勾画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编的专题论述,阐明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滥觞、论辩、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与印度佛教哲学以及中国固有的儒、道哲学思想加以比较,以显示其间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进程,进而总结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
广告语:全面反映原始佛教思想,巴利三藏·经藏中篇经典集合的首次汉译.《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属于“汉译巴利三藏”丛书,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段晴教授主持翻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萨尔吉副教授、范晶晶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灿副教授、周利群副教授、李颖博士等参与翻译。《经藏·中部》为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经典之一种,包含一百五十二篇中篇经典,涵盖了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教义对生命和世间万物的理解。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宣说的一切基本理论,均体现于《中部》。作为研究早期佛教思想的重要材料,《中部》的此次翻译是中国学者首次将巴利三藏《中部》完整译为现代汉语,学术价值不言而喻。《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于2017年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本书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国内学术界对奥义书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首 部专著,也是国际学术界对奥义书进行研究的部头最大的一部作品,包括第一卷“奥义书精神的历史·自然的精神”、第二卷“奥义书精神的历史·自由的精神”、第三卷“奥义书精神的历史·本真的精神”、第四卷“奥义书的观念与实践”、第五卷“奥义书思想的影响”。不仅对主要的奥义书参照梵本进行了重译,尽量根据学界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弥补旧译的不足;而且对奥义书思想与吠陀、梵书思想的源流关系,及其对印度各教、各派思想(尤其是数论、瑜伽派和佛教)的影响进行了充分、详尽的分析;并根据思想发展的自身逻辑,对本来十分含混暧昧的奥义书思想进行了细致、精确的疏理、阐释,使其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轮廓,呈现为一个历史的有机整体;还力图阐明推动奥义书
设造像陈于殿堂之中,以彰宗教之神圣,这一宗教形式伴随着佛教东传而风行于华夏大地。本卷以历史朝代为轴,以现存寺院为点,结合实例,从美学视角梳理了佛教寺院造像在中国千年来的发展和变化。读者翻阅此书,可一窥我国古代艺匠在依托佛教仪轨的基础上如何一步步将西来诸佛塑作东方哲人,通过感受种种美学的本土化,体察中国佛教美学的独特魅力。
该系列含中文卷五辑、英文卷五辑,总计十册。该系列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增补项目。同时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70周年献礼项目。《中国佛教》是一套全面介绍中国佛教概况的通识性著作,采用主题词条目的体例编写,旨在从中国佛教发展史、宗派、人物、经籍、教理、仪轨制度、佛教胜迹、佛教文化、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一个世界佛教的大图景。书稿内容源自建国初期国内知名佛教学者的宝贵思想成果。1955年,斯里兰卡为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两千五百年,发起编纂英文版的佛教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受斯里兰卡总理之托,由中国佛教协会组织编写、翻译。时任会长赵朴初居士担任主任委员,吕澂担任副主任委员,聘请国内佛教学者担任撰述、编辑和英译工作。英译稿的一些条目寄往斯里兰卡,部分被摘录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发展,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佛教造像艺术。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石窟和地面寺院的造像之外,还有很多传世之作及随着考古事业发展而发现的深埋于地下的造像艺术。这些造像由于大多已脱离了原始的环境,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弱,而审美意义则凸显出来。其材质丰富,不仅有常见的石刻、木雕,还有金铜、漆器以及陶瓷等。这些造像时代不同、材质不同、制作手法也不尽相同,却在遵从经教典籍的同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学样态,带给人们别样的视觉盛宴。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发展,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佛教造像艺术。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石窟和地面寺院的造像之外,还有很多传世之作及随着考古事业发展而发现的深埋于地下的造像艺术。这些造像由于大多已脱离了原始的环境,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弱,而审美意义则凸显出来。其材质丰富,不仅有常见的石刻、木雕,还有金铜、漆器以及陶瓷等。这些造像时代不同、材质不同、制作手法也不尽相同,却在遵从经教典籍的同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学样态,带给人们别样的视觉盛宴。
2012年,在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辽上京西山坡辽金佛寺遗址,出土了一批辽代彩绘泥塑罗汉像。该塑像高度定实,模仿真人,具有世俗的审美取向,与以往所见的标准化佛教塑像大不相同。2012年,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批辽代泥塑像对于考古、艺术史和宗教史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为全彩精装图录,附有发掘概况和初步研究。
《犍陀罗:来自巴基斯坦的佛教文明》为穆罕默德·瓦利乌拉·汗先生晚年所著,是关于犍陀罗的一本乌尔都文著作,由国家民间与传统遗产研究所出版,出版时间为1988年或1989年。著者曾在犍陀罗地区工作14年之久,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的漫长岁月里,主要靠步行进行实地考察,故全书除征引大量文献资料外,还能结合著者本人长期考察所得,对犍陀罗的地理沿革、历史兴衰、社会变迁,以及各种宗教和建筑艺术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使读者对犍陀罗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 石窟造像(全2册)》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介绍新疆和中原北方地区的造像,下卷介绍南方和藏传佛教地区的造像。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石窟造像积淀了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风貌,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与见证。本书依地域、时代、形式样态、材质等框架对石窟造像加以全面解读。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 造像经典与仪轨》 佛教艺术是整个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艺术属于复功用艺术,即它既具有审美功用,又具有功利功用,尤其是“精神功利性”方面。这就决定了佛教艺术不能任由匠师随心发挥,其艺术形式、效果乃至内容都会受到来自经典教义等方面的约束和规定,最常见者如佛像的“相好”原则。本书可为造像艺术之导论,从典籍出发,围绕造像,大致分为五个部分:佛教造像的承载空间、基本的造像种类、关于制造佛像的
广告语:全面反映原始佛教思想,巴利三藏·经藏中篇经典集合的首次汉译.《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属于“汉译巴利三藏”丛书,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段晴教授主持翻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萨尔吉副教授、范晶晶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灿副教授、周利群副教授、李颖博士等参与翻译。《经藏·中部》为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经典之一种,包含一百五十二篇中篇经典,涵盖了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教义对生命和世间万物的理解。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宣说的一切基本理论,均体现于《中部》。作为研究早期佛教思想的重要材料,《中部》的此次翻译是中国学者首次将巴利三藏《中部》完整译为现代汉语,学术价值不言而喻。《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于2017年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佛教艺术是整个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艺术属于复功用艺术,即它既具有审美功用,又具有功利功用,尤其是“精神功利性”方面。这就决定了佛教艺术不能任由匠师随心发挥,其艺术形式、效果乃至内容都会受到来自经典教义等方面的约束和规定,最常见者如佛像的“相好”原则。本书可为造像艺术之导论,从典籍出发,围绕造像,大致分为五个部分:佛教造像的承载空间、基本的造像种类、关于制造佛像的经典(分为两个部分),以及与造像密切相关的法衣服饰、各类庄严器具及法器等。
陈俊民教授参与、见证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哲学领域的重大学术活动,撰写了多篇研究文章。本书为其探索中国哲学及其方法论的研究论集,集结了30余篇重要论文,以“辨学篇”“接引篇”“融通篇”为骨架,大体按类别与时序,厘定为上、中、下三编。主要围绕中国哲学方法探求、宋代道学的原型研究、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等三个方面展开。
《天神与天地之道》以上古信仰和传统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历史文献材料,对商代的天神信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上古神龙形象的来源,商代双嘴龙的信仰,“申”字的演变,商代神纹的来源,凤、虎、鸟神的神能及崇拜,天帝的概念,商代礼器上的人面像,甲骨卜辞上下若的意义,先秦“神明”的概念,商代“五色”概念的形成,商周“道”的本义及演化,等等。
《道藏说略(增订本)》是一部国学普及著作。本书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经典《道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现代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浅出地向当代读者普及道经的基本知识,充当阅读道经的学术向导。 全书40篇文章均由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其研究范围以明《正统道藏》为主体,但也有所拓展,涉及藏外道书、敦煌道书、禁毁道经等。书中内容,既有基于《道藏》“三洞四辅”原有分类的内在梳理,也有基于现代道教研究体系进行的客观说明,更有基于现代学科分类对《道藏》中相关史料的总结。每篇文章均条分缕析地梳理所涉主题的传承谱系、代表经典、理论框架、历史价值,介绍其研究现状,并附有建议阅读书目、参考书目,能够为初学者提供入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