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将对中国佛教影响优选、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金刚经、 心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13部佛经,结集,外包装一函套,整体推出,以追求整体性效应。
《道藏说略(增订版)》是一部国学普及著作。本书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经典《道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现代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浅出地向当代读者普及道经的基本知识,充当阅读道经的学术向导。 全书40篇文章均由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其研究范围以明《正统道藏》为主体,但也有所拓展,涉及藏外道书、敦煌道书、禁毁道经等。书中内容,既有基于《道藏》 三洞四辅 原有分类的内在梳理,也有基于现代道教研究体系进行的客观说明,更有基于现代学科分类对《道藏》中相关史料的总结。每篇文章均条分缕析地梳理所涉主题的传承谱系、代表经典、理论框架、历史价值,介绍其研究现状,并附有建议阅读书目、参考书目,能够为初学者提供入门路径。
《道藏说略(增订本)》是一部国学普及著作。本书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经典《道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现代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浅出地向当代读者普及道经的基本知识,充当阅读道经的学术向导。 全书40篇文章均由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其研究范围以明《正统道藏》为主体,但也有所拓展,涉及藏外道书、敦煌道书、禁毁道经等。书中内容,既有基于《道藏》“三洞四辅”原有分类的内在梳理,也有基于现代道教研究体系进行的客观说明,更有基于现代学科分类对《道藏》中相关史料的总结。每篇文章均条分缕析地梳理所涉主题的传承谱系、代表经典、理论框架、历史价值,介绍其研究现状,并附有建议阅读书目、参考书目,能够为初学者提供入门路径。
《五灯会元》共20卷,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书,系增删“五灯”而合成。“五灯”系指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近二百年间分别成书的五部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和《嘉泰普灯录》。全书依禅宗五家七宗之派别分卷叙述,收录过去七佛、西天二十七祖、东土六祖、青原下十六世及南岳下十七世等诸付法禅师共两千余人之列传,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由苏渊雷教授整理,以影宋宝祐本为底本,以清龙藏本、日本续藏本为参校本进行分段标点,增补总目。
本辞典是介绍道教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的大型专科辞典。共收有词目五千余条。辞典内容涵盖:道教总类、宗派、社团组织、道家和道教人物、教义、经籍、神仙、戒律、节庆、名山宫观、内外丹术、养生术、道教与古代科技、道教与文学艺术、道教重大史实和活动、道教研究机构、道教研究著述、道教在海外的传播等方面。其中所收当代道教组织及其活动、当代重大事件和当代道教研究机构、道教出版物等,以2012年末为截止期限。
汉文《大藏经》是汉译佛教经典与中国历代高僧大德撰写的佛教著作的总汇,卷帙浩繁,内容赡博,所涉及的领域也极其广泛,是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宝藏。本书系统又详尽地考释了中国佛教文史类典籍的源流及大略,内容分经录、教史、传记、宗系、纂集、护法、地志、杂志等八大部,共收录佛教文史类典籍二百三十部二千四百五十八卷。
观呼吸,不仅加深对生命本身的认识,还会让心变得稳定、敏锐和专注。 在书中,德宝法师开篇就指明禅修的目的,以及常人对禅修的种种误解,然后系统地介绍了如何通过单纯的觉察与呼吸的掌握,达到正念。按照书中一步步的禅修指导,以呼吸为专注的焦点,观看一切身体经验、感受与思想的变化,进而观察你所认知的整个世界,最终以觉醒、智慧的心,安详面对起伏的人生。 本书是作者用人人都看得懂的语言写成的禅修经典著作。现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版。此书的泰文节译版本,还被选为泰国高中课程教材。
《炁体源流 道家养生经典辑录 增订新版(全2册)》 《炁体源流 道家养生经典辑录 增订新版(全2册)》 中国古代关于道家的典籍繁多,一般人哪怕穷尽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尽观全貌。本书是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张至顺道长(号米晶子)精选毕生所集道家经典,如《道藏》等诸多道家原典中的经典篇章,配以直观形象的绘图,以及精准实用的注解。为普通人了解道家文化、修身养性,省却不必要的参访功夫,实为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全书繁体竖排。此次再版由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二代许理惠道长主持修订,增补米晶子道长的手稿,修正旧版存留的诸多问题。“炁”化三清,“體”能载道,“源”乃先天道统,“流”为老君法脉,书名故曰《炁体源流》。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发展,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佛教造像艺术。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石窟和地面寺院的造像之外,还有很多传世之作及随着考古事业发展而发现的深埋于地下的造像艺术。这些造像由于大多已脱离了原始的环境,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弱,而审美意义则凸显出来。其材质丰富,不仅有常见的石刻、木雕,还有金铜、漆器以及陶瓷等。这些造像时代不同、材质不同、制作手法也不尽相同,却在遵从经教典籍的同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学样态,带给人们别样的视觉盛宴。
广告语:全面反映原始佛教思想,巴利三藏·经藏中篇经典集合的首次汉译.《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属于“汉译巴利三藏”丛书,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段晴教授主持翻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萨尔吉副教授、范晶晶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灿副教授、周利群副教授、李颖博士等参与翻译。《经藏·中部》为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经典之一种,包含一百五十二篇中篇经典,涵盖了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教义对生命和世间万物的理解。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宣说的一切基本理论,均体现于《中部》。作为研究早期佛教思想的重要材料,《中部》的此次翻译是中国学者首次将巴利三藏《中部》完整译为现代汉语,学术价值不言而喻。《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于2017年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佛塔,藏语称“曲登”。“曲”,在藏文中含有恭敬、供养、祀奉的意思;“登”,在藏文中含有的依靠、依赖、依存、支柱、根基、归宿等意思。藏式佛塔的数量众多,藏区几乎在每个寺院和许多地方都建有佛塔,虽然建筑材料、功能、颜色、地点有所不同,期主要形式已吉祥八塔为范本。《走近藏式佛塔》详尽的介绍了各种类型、藏区各地以及国外的佛塔,并已藏文、汉文、英文三种语言形式奉献给广大读者,实为难得,值得拥有!
在具体论述上,除“导论”与“结论”部分,《清真寺的社会功能:兰州清真寺中的族群认同》共分为五章,其中章是对兰州回族社区历程的呈现,第二章至第五章则各有侧重地分析了城市社会宗教传统文化的现状,清真寺与回族个体、群体的关联以及清真寺在宗教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之间扮演的角色。
本书是唐望系列影响深远的一本,是一种超级文化现象的展现。记录了卡斯塔尼达在《巫士唐望的教诲》出版之后重返墨西哥,继续在唐望的指导下学习印第安文化的经历。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混乱、否定、沉溺和执着,这是我们痛苦和烦恼的来源。唐望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如何理清混乱,获得力量,创造全新的生活梦境。唐望告诫人们,应当像个战士那样的去生活,不畏学习的艰苦,努力成为一个不莽撞,不畏缩,尽自己全力去解开个人力量的奥秘的人。
正一盟威之道 (或称 天师道 )是道教最早出现的一个教派,它对后世道教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然而,由于正史对早期道教各教派的记载散碎不成系统,道教内部史料又相当驳杂,存在编年困难等问题,故学界对天师道的研究大多流于粗线条的描述,对其仪式生活及相关的思想观念等均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 授箓制度是天师道仪式生活的核心,也是天师道思想观念的载体。本书以天师道授箓制度为中心主题,首先论述了先秦至汉代的思想文化、职官制度与天师道授箓制度的关系,接着细致分析了天师道的法箓文本,讨论了中古道教不同派别授箓制度的区别与联系,最后深入论述了道教授箓制度的历史传承与其所承载的思想观念。可以说填补了天师道研究的一大空白。本书征引文献丰富,并充分利用了当代宗教学的分析方法,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同时
此为《高邮王氏四种》之一,题王引之撰。 《经义述闻》凡三十二卷。此书系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校读《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小戴《记》、左公穀三《传》《国语》《尔雅》诸经传之后,就其中经传文字讹误,注疏师说异同,皆考辨而成札记,体例与《读书杂志》如出一辙。《述闻》与《杂志》,可以视为王氏父子,尤其是王念孙学术理想的具化。此外,另有《春秋名字解诂》二卷、《太岁考》二卷、通说二卷,与诸书《述闻》合刊。 此次整理,以王氏家刻本为底本,以《清经解》本为校本,不做细致校勘,一来版本情况比较简单,无须如此;二来以为读者提供读本为主要目的。 此为我社整理出版《高邮王氏四种》中后发稿者,主持整理工作的虞万里先生写长文弁于书前,将王氏父子校勘研究先秦两汉典籍及其传注的缘起、过程、结果
《天神与天地之道》以上古信仰和传统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历史文献材料,对商代的天神信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上古神龙形象的来源,商代双嘴龙的信仰, 申 字的演变,商代神纹的来源,凤、虎、鸟神的神能及崇拜,天帝的概念,商代礼器上的人面像,甲骨卜辞上下若的意义,先秦 神明 的概念,商代 五色 概念的形成,商周 道 的本义及演化,等等。
书稿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魏正中教授提供。本书于2009年12月曾出过精装版(8卷本),在学界反响较好,书也早罄。图齐,意大利籍,著名藏学家,曾多次到印度、中亚地区、我国西地西区进行等进行考察,对佛教考古和藏区文化有精深研究。魏正中,意大利籍,主要研究新疆佛教、丝绸之路考古等。
《佛学大辞典》成书于1922年,其编纂始于1912年,是由编者丁福保历时多年完成推出的中国第一部新式佛学词典。内容涵盖广泛,共收辞目3万余条,约360多万字,囊括了佛教各种专有术语、典故、典籍、名词、名僧、史迹等。每条辞目下,均注明其类别、解释辞义、征引出处,便于读者考索,重要的专名则注以梵文或巴利文。期间编者综合参阅了多种佛教辞典、辞林。是一部中国佛学研究的重要专著。
本书是一部用现象学直观与先验论演绎的还原方法,研究神话理论兼及神话学逻辑史的学术专著。本书的讨论始于对神话学理论的经典概念所规定的神话现象的经验性直观。通过神话概念在理论使用中凸显的叙事对象—题材内容规定性与信仰意向—体裁形式规定性的二论背反,指出神话概念的内部矛盾起源于传统神话学对神话实践的理论遮蔽。通过直观神话信仰意向形式在文化叙事制度实践中的观念功能,进而分析地还原文化性叙事表演实践的交往意向形式,演绎出文化表演的责任理念,并通过对责任理念意向形式的进一步分析还原, 终演绎出人在道德上应然的理性信仰意向形式和意向对象的双向结构,即人的纯粹理性和任意对纯粹理性情感神圣意志的反思性敬重,以及纯粹理性情感神圣意志对人的纯粹理性和任意的规定性立法,而这也就是人应然的神话(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