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西方现代神话学的几个主要学派(比较神话学、精神分析神话学、神话仪式理论、结构主义神话学、意识形态理论)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评述,包括各个学派的历史、理论、方法、洞见和缺陷。对每一学派,都着重介绍其中一到两个关键性人物的学说,并结合其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语境,对其理论进行阐述和批评。书中结合具体的理论,对众多广为人知的西方神话和近东神话进行了分析、阐释,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对西方神话学历史和理论的介绍客观全面,论述深入浅出,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西方神话学的历史和现状,可以作为民俗学、神话学的教材,也可供对神话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苏美尔文化代表了公元前第三千纪整个近东所有族群的统治文化。基于大量苏美尔文献材料之上,《苏美尔神话》一书对当时的精神与文学成就进行研究,是萨缪尔 诺亚 克拉莫尔整编的重要著作,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苏美尔泥版文献中保留下来的神话体系。
本书是一部20世纪中期人文研究的经典著作。全书通过对炼金术神话和符号的考察,一洗视炼金术为化学起源之成见,并试图揭示在科学思想产生之前,人类征服物质世界的意义所在。本书集中体现了伊利亚德宗教研究的中心论题、基本方法和理论内涵,对思想史、文化史和神话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启迪。
本书以 神话意象 为题,综合多年来神话研究的成果,突出近百年来神话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新动向 从书写文本到图像文本,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范式拓展。结合热点文化现象,辨析华夏狼图腾说的误区,充分利用考古材料,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神话研究新实践,彰显图像叙事相对于文本叙事的超越性和丰富性,以及二者之间交融与互动的张力。
《结构主义神话学》介绍了结构主义神话学的主导思想与研究范式,展示了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的批判与反思。编者还收录了中国学者本土化方面的应用实践成果,提供了运用外来理论阐释中国文学及文学现象的范例。本书为从事人文学科、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示范。
佛传是在希腊神话与传记影响下形成的一种长于叙事、神话色彩极其浓厚的经典,偏向于借助人物生平表达信仰观念。佛传文本不仅在横向上表现了释迦牟尼神话同一内容的多样性特点,而且在历史纵向上呈现出系统化的特征和复杂的发展脉络。 本书以佛传文本为基础,以 八相成道 的过程为主要线索,将释迦牟尼神话分为诞生、降魔成道、初转法轮、涅槃四个主要部分,其中涉及多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核心情节。成功还原释迦牟尼从拥有 人性 到被赋予 神性 ,从历史人物转变为神话人物的全过程。 除了对神话文本的深度解析外,作者广泛搜罗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犍陀罗、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的众多佛教造像、石窟壁画等艺术瑰宝,图文并茂,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现了释迦牟尼神话中描绘的世界。
凯尔特的神话传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千百年来被很多人奉为精神动力和灵感源泉,眷恋者甚众。爱尔兰学者和诗人罗尔斯顿就是其中一位。他重编这些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神话,要为本民族注入曾有的生机和活力。在今天的后现代社会,凯尔特神话还成为打造畅销文化创意产品的符号资源。
《日本神话的考古学》由日本当代比较神话学杰出代表吉田敦彦先生的两部著《日本神话的源流》《神话的考古学》合并而成。全书以整合视野为日本神话正本清源,认为日本神话体系包含着起源不同的诸多要素。吉田敦彦将研究视野拓展到文字产生以前的时代,利用史前物质文化的实物,解读出其中所隐含的信息。
本书作者从早期神话和宗教信仰的形成、表现形式(献祭、神圣叙事、等级制等)、本源意义探索以及观念的符号化表达(礼物、献祭、预言和誓言)等方面探讨了对神话与宗教进行自然解释的可能性,提出对现代宗教思想和神话研究的深刻洞见,并引发有关人类信仰之终极根源与终极意义的思考。
《神话的哲学思考》包含关于哲学与神话关系研究的十篇杰出论文。与普遍的对神话的误解相反,这些论文深入探索理性、想象和讲故事的关系,以此来追踪神话对人类信仰、起源和潜在未来的影响。本书认为,神话存在与人类日常经验之中,神话中兼有想象、叙事与真实的内容,神话中隐含着人类创造力及其再造的潜能。
《众神之战》是一本印欧语系神话比较研究专著。作者聚焦的问题在于:古代印欧众神如何争夺最高权力?通过分析众神间的战争模式,阐述了这些战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似性。书中探讨了一些传统神话题材的起因,认为不同时期的社会编码是基本一致的。这种社会编码的研究方式为从整体审视印欧神话提供了一个新的独特视角。
《20世纪希腊神话研究史略》旨在回顾西方神话学在20世纪以来所走过的学术道路,对其理论与方法演变轨迹做出较为全面的介绍与阐释。全书的一个核心话题是 究竟什么是希腊神话 。本书围绕此话题探讨了希腊神话的起源,希腊神话的意义等,为国内神话研究者与爱好者了解国内外新近研究趋势提供了一扇窗口。
《玄武神话、传说与信仰》主要就玄武信仰的源起与演变、玄武原始形象与其审美造型、玄武信仰与周桃故事的互染及周桃斗法故事的艺文演出及其流变等作历时性的追踪,以期诠释玄武信仰源起与流变的内外动力。
本书是陈建宪教授长达三十年对洪水神话持之以恒研究的总结性成果,书中首次运用电脑数据库,对流传在中国40多个民族中的682篇异文进行母题分析,将文本的时间线索与空间扩散相结合,对该故事类型的中国形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述与研究,填补了中国洪水故事圈在国际学坛上的缺环。
这是一部兼具历史知识与动物学研究视野而又令人陶醉的著作,作者展示了自己历史学家与动物爱好者兼具一身的广博视野,摆脱生物学知识的羁绊,从更富有意义的 传统 入手对不同动物进行分类,为我们织就了一幅包含神话、历史、艺术、科学、哲学与文学的跨文化绣锦,给动物王国抒写了一封内容丰富、结构精巧的情书。
《巴比伦与亚述神话》为20世纪英国著名神话学家唐纳德 A.麦肯齐的代表著作,主要从种族、宗教。民间信仰、核心神祇、建筑、法律、贸易等角度,对三四千年前的巴比伦与亚述文明史做了全方位的考察研究。该书虽为神话研究专著,但行文流畅且富于趣味性,是一部了解巴比伦与亚述神话历史的入门读物。
人类为何失去了永恒?古代近东地区的国王们如何通过书信的表面之意表达深层权力意图? 本书作者充分分析了古代近东地区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神话与政治的阐释入手,借用文学、人类学的方法回答了这些问题,给古代近东的历史编撰带来了全新的启发,并有效地弥合了文学与历史学科之间研究目的的对立。
神秘数字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指数字除了本身的计算意义外,在哲学、宗教、神话、巫术、习俗等方面具有神秘或神圣的蕴涵。本书探讨中国古代神秘数字的象征蕴涵、发生机制及人类神话思维的规律,透视神秘数字表象背后的隐秘编码,追本溯源,揭示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华夏思维方式的特色,见证 神话中国 的理论命题。
《米诺王权与太阳女神--一个近东的共同体》通过分析米诺人神权体系符号及其与叙利亚、安纳托利亚、古埃及符号的类似之处,作者破译了米诺的诸多视觉符号之谜,并论证了她提出的 地中海文化共同体 理论假说。本书尤其关注宗教与政治领导权的相关性。全书附有二百幅插图,将米诺艺术诠释为一套思想体系。
《现代信仰的诞生》极为出色地阐述了信仰如何在现代世界中占据如此矛盾的位置,它牺牲了宗教曾经享有的独特地位,进而成为我们表达对科学、社会和神圣事物的判断的基本范畴。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追溯了基督教西方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的信仰史,首次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现代信仰范畴是如何形成的。伊桑·沙甘关注的不是人的具体信仰,而是人们认为信仰是什么这一更基本的问题。沙甘向我们展示了宗教信仰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如何享有特殊威望的,这使得宗教信仰有别于判断、见解和感官证明。但随着新教改革的兴起,宗教信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它与更世俗的认知方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被迫公开化了。当敌对的教会为这个答案而战时,每个人都声称信仰是他们专享的财产,坚称他们的对手是不信者。沙甘对现代信仰是宗教
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是文学虚构,但开辟所用斧钺工具,却有自身的物质文化史。本书以“物证”原则为引导,梳理从石器时代以来的斧钺发生史,归纳为石斧到玉斧,再到玉钺和金属钺的演化诸阶段。以出土文物系列,视觉呈现中国玉斧钺的9000年故事脉络,诠释华夏王权神圣符号的由来奥秘。
《蓬莱神话 神山、海洋与洲岛的神圣叙事》跨越神话与仙话的界线,运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由 蓬莱 想象的思维前提入手,汇整相关文献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对于其间的发展脉络,逐一分析,使 蓬莱 由乐园而上升至宇宙创生的高度,从而梳理出比较完备的 蓬莱 意象系统。
古希腊神话的源头在哪里?这是尼尔森在本书中集中探讨的问题。他运用多重证据指出,古希腊的神话源头可追溯到史前迈锡尼时代,荷马史诗亦源于迈锡尼时代。尼尔森通过古典文献的文本、考古实物和铭文等对神话剖析和梳理来复原史前的移民迁徙活动,进而阐释希腊各地之间古老的文化联系,将神话还原为生动的 史前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