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学者欧阳康邀请英美哲学界哲学家专为中国读者撰写的学术自述。本书作者阵容豪华,有以赛亚·柏林、唐纳德·戴维森、彼得·斯特劳森、 蒯因等16位英美学界乃至世界哲学界的哲学家,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大师级人士。大师们用明白晓畅、深入浅出的语言为中国读者全方位地介绍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治学心得与求智之路,其中部分篇章属于大师们的学术绝响,有着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本书是我们领略大师们的鲜活风采,学习大师们的治学思路,借鉴大师们的研究方法的重要参考读本,也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缩小与世界学术前沿领域的差距,把握世界哲学的发展态势和演进方向。
《六壬时空》不仅系统阐述了六壬课式与断要的内在逻辑结构,更从传统天文历法学和易学角度,对六壬的源流及起式的原理予以说明,从而揭示了六壬时空大卦的一般性原理,视角独特。作为刘氏断应法的导论,作者重注了壬学的两大主体——毕法与课经,使得学术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
福州流传着许多奇异、生动的民间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保留了人民群众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达习惯,特别是故事中许多方言词语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晚明以降,以天主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由传教士引入中国,至清代前中期已臻鼎盛,其范围主要涵盖了长江中游以南及下游南北岸(所谓"江左")一带。本书立足于从思想史与文学史的视角来重新发掘和梳理与天主教文化具有较深交往的东吴文人(儒士)材料,探讨其对于天主教文化的回应与处置及其深层肌理。涉及当时名重一时的文人诸如徐光启、孙元化、许乐善、许三礼、陆世议、陈瑚、谢文洊等十余人,并分别析论了他们各自的情感与信仰世界,及其嬗变、流播与影响。并以宏观入手,阐释了当时东吴文人与天主教文化、西方科技、西方器物之关系。作者并不囿于已见文献,而是对翻检所得大量新的晚明及清代文献,爬梳剔抉,条分缕析,提出独到之见,令人瞩目。
神社神道、教派神道、神道新宗教三大体系。它们构成了一相既互相关联又独立存在的整体。本着这一思路,本书努力探究制约和推动神道发展的诸多因素,探求神道对外来宗教文化的接受、消化、再创造的过程,及其运行机制、存在的形态等。
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祥于各朝专史,而统纪于“三通”诸书,灿乎备矣!然一国之事,有巨有细。其巨者,固宜考定,以为法戒;其细考,又何莫不然?社会之推移,风俗之演变,一事一物之沿革,可以考入群之进化,防弊害于未然。其事虽小,其所关则甚大。且历代风俗事物,真象不明,一读古书,则生打格。目前一事一物,虽通儒达士,有不能道其所以然者矣!昔之人如程大景之《考古编》,叶大庆之《考古质疑》,高承之《事物纪源》,彭大翼之《山堂肆考》,或语焉不详,或强说而设。盖中国历代风俗之演变,事物之改革,从古学者,以其微细,忽焉不察,无一书可为资借。非多读古书,不能知其事;第多读古书不旁征曲证、钩深索隐.仍未易会其通而得其真象也。
《克尔凯郭尔》没有系统阐述克尔凯郭尔的全部生活和思想,而是集中讨论了可以打通其思想路径的重要作品,以及其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以便引导读者走近克尔凯郭尔。别指望一本书给人带来多大变化,但这是本震撼人心的书;别奢求看遍人间万象,但这却是道不容错过的风景线;不可能对全部哲人有所知,但不能不知道克尔凯郭尔。
朱子“道统”,与其说是哲学意义上的“破天荒之举”,毋宁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伟大的“精神事件”。 朱熹晚岁序定《中庸章句》,将“人心道心,精一允执”确立为吾族文化精神传承之统绪,即所谓“道统”者。朱子依此对《中庸》所展开的诠释与阐发,形成一经经纬纬之“统合”系统。然其关切则在回答“大公至正”的人类社会之如何可能的问题。朱子将“天道”观念运用于人与历史的解说,在理论上,以人之天赋善性作为合“情”讲“理”的社会形态之可能性依据;在实践设计上,则着重指出,握有公权力的主政者必须学为君子,此是实现有“道”理想的首要前提。朱子“道统”,与其说是哲学意义上的“破天荒之举”(陈荣捷语),毋宁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伟大的“精神事件”。
罗素是20世纪最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在哲学和逻辑学方面有划时代的贡献,其思想对于公共领域也有深远影响。蒙克的《罗素传》(两卷本)材料详实,评价公正,深入探讨了罗素的个性、生活和学术活动,自出版以来就深受读者欢迎,瑞·蒙克所著的《罗素传--疯狂的幽灵(1921-1970)(精)》是第二卷,讲述其1921起直至去世的生活、工作、社会活动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