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泉(1873—1933),浙江会稽人,原名炜孙,字秋帆,号亚泉,笔名伧父、高劳,早年肄业于浙江崇文书院。曾任绍兴中西学堂教员,创办亚泉学馆,出版《亚泉杂志》,1903年入商务印书馆编辑教科书。1911年开始任《东方杂志》主编,改革杂志,增加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等文章,使销行激增。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一种不那么激进的中西调和取向,1920年迫于情势辞去主编职务。1933年病逝。论著多散见于当时各杂志,单行本有《人生哲学》、《博史》等。
《孟子译注评》是先秦儒家经典《孟子》一书的评注本。本书以清康熙三年(1664)用唐《开成石经》字样补刻《孟子》为底本,参考赵岐《孟子注疏》、朱熹《孟子集注》注文,以《故训汇纂》和杨伯峻《孟子译注》补正,详尽地对《孟子》一书全文七卷十四章进行翻译、评述,对部分生僻字、容易引起歧义和晦涩难解的字加以注释,并在古注基础上对书中的名物词、历史人物以及成语、俗语加以阐释,力求简明准确,透辟通达。同时,本书比一般的评注本在内容上更丰富,不典籍文本的注译、评述和阐释,还有语言学、历史典故、社会风物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孟子》一书有关的先秦时代的人物关系梳理和介绍等。
《理想国》是柏拉图很好重要的代表作,不仅因为《理想国》内容全面、系统,更重要的是:这部著作全面体现柏拉图的创作意图,使读者能够从柏拉图的政治理想和当时希腊城邦的社会现实出发,理解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真实依据、现实针对性的历史意义。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
尼采在书中独创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一对重要概念,借此为切入口,以独特的视角和睿智的语言,重新阐释古希腊文化,进而探讨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能乃至人生的意义。尼采认为,日神(阿婆罗)的艺术表现为雕塑和史诗,是梦幻艺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艺术表现为音乐,是醉狂艺术。希腊悲剧源于酒神祭祀的合唱歌队,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融合的产物。尼采把"酒神精神"看作希腊艺术的根本基础,即"对生命的肯定……对其生命力之无穷无尽感到欢欣的生命意志"。他认为,在希腊悲剧发展到时,使它消亡的敌人也产生了,那就是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希腊启蒙哲学的批判精神,希腊悲剧在狄俄尼索斯和苏格拉底的对立中"归于毁灭",但尼采预言:"酒神精神"必将重现,新的悲剧时代必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