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与一神教》是心理学宗师弗洛伊德的经典之作,由三篇论文构成,在1934年夏便已完成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出版。直至1937年,三篇论文才陆续公开发表。 在这部作品中,弗洛伊德通过对摩西传说的深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摩西是埃及人,他传给犹太人的宗教是从埃及带去的。弗洛伊德先从语言方面论述 摩西 是个埃及词汇,进而推测摩西是个埃及人。随后,弗洛伊德从神话的模式展开叙述,结合他本人所擅长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犹太教的起源做了推论。文中逻辑环环相扣,让人信服。 此书是毕生坚持无神论的弗洛伊德对犹太宗教起源问题的一次开创性的探索,作为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最后一次贡献。
本书的主旨,叫“《易经》给人的64个生活智慧”,这表明,《易经》没有那么神秘,它是科学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都受这64个哲理的左右。我们以什么科学的态度对待这64个哲理,就形成了64个感悟,64个感悟回答了人生的64个怎么办。 n 本书所写的指引人生的64个感悟既环环相扣又相互渗透,涉及每个年龄阶段的人生疑难问题,旁征博引地把《易经》的精髓真实而又生动地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n
《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集中体现了鲁道尔夫 欧肯的“精神生活哲学”,鲁道尔夫 欧肯认为哲学不应以抽象概念为中心,应该以活生生的生命或生活为中心。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克服自然与精神、个体与总体的矛盾,使之不断走向二者的统一,成就崇高的人格。 《人为什么活着》一书曾对德国乃至世界哲学及文学产生过广泛影响。他用文学家的笔调写出优美的哲学著作。本书着重论述了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手笔既具备哲学的严谨精神 又如颂诗般平静优美 欧肯用简明而明晰的语言描述了精神生活的波澜历程。 《人为什么活着》一书阐述了这一切创造和进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来自宇宙的生命推动力决定的。欧肯想以“精神生活哲学”来统一、整合哲学史上自然主义与理智主义、唯物与唯心的对立。
这本随笔集主要选自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还有《叔本华全集》中的部分篇目,这些篇目贴近日常生活,独立成篇,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 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一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本书是以为罗马帝王亲笔所著的人生哲思,利用四方征战与政事辛劳之间的片暇,记录下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为后世在人生向度上开启了别样的风景。《沉思录》是斯多葛派哲学发展的里程碑式著作。它的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正是通过《沉思录》等少数传世之作,斯多葛派哲学精神才得以流传至今,并深深植入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
1. 本版从九种主要英文译本中,选用了“最能保持原文面貌”的Haines的版本,历经一年时间,始成此作。《沉思录》是梁实秋最推崇的作品,早年曾在许多场合向大众推介此作品,并在其散文《影响我最深的几本书》中,以zuida的篇幅重点提到这本书。梁实际上是《沉思录》在中国最早的推荐者。 2. 梁实秋的版本比较其他版本,更加简洁古雅、措辞优美,贴近大众读者;考据严谨,保持原作风格,梁自称所选择的译本最忠于原作,堪称“人格修养之借镜”;从思想深度的挖掘来看,梁实秋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一向是打动读者的重要一面,他与奥勒留穿越千年的精神血缘,往往不为认知,这些在此书中多有体现。 3.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新生代年轻人枕边阅读的理性之书。它甜美、忧郁而高贵,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4.这
本书是罗素对其伦理学和政治学立场很终的完整论述。世人批评罗素过分理性,在其哲学观里没有给人类的种种激情留下任何余地。而罗素希望对一些批评者做出回应,他自称本书的写作目的有两个:首先是阐释一种非教条的伦理,其次是把这种伦理应用于形形色色的当代政治问题之中。因此在意义上,本书的目标可以视为重塑其公众形象。书中批判了传统的教条主义伦理学,论述了伦理学的各种重大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