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现代易学大家潘雨廷的全部著作,由潘先生的高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文江先生历经二十余年整理、编订而成。2016年、2017年分别出版了平装本和单行本,此次出版精装典藏本,订正了若干错误,增加十多幅作者照片和手迹的彩色插页。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他在对人的存在状况的分析中为现代人的根本情绪提供了一种把非理性的东西理性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王船山 周易外傳 箋疏》是对王船山名著《周易外传》的笺释之作。 全书分“通说”、“凡例”、 “周易外传笺疏卷一”、 “周易外传笺疏卷二”、 “周易外传笺疏卷三”、 “周易外传笺疏卷四”、 “周易外传笺疏卷五”、 “周易外传笺疏卷六”、 “周易外传笺疏卷七”几部分。“通说”部分对王夫之的生平、思想及其易学研究作了性的概说。“凡例”部分说明了本书所参考的底本及参校本,并逐一解释本书所采用的体例。而“周易外传笺疏” (卷一—卷七)为本书正文部分,多涉字词考订,索引典故,句意解释及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引用辨析等。
《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是罗洛·梅探讨暴力问题的一部力作。该书秉承作者一贯主张的存在心理学观点,将暴力视为人存在深处的原始生命力的一种体现。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远离自身的存在,回避自身的权力,处于无知的境地,反而导致暴力横行。 作者对暴力、攻击、权力、无知、无能、革命、反叛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存在分析,提倡一种新的成长伦理的生活方式,要求每个人觉知本心,正视当下,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过一种与恶共存的向善生活:“人生不是脱离恶,才能成就善,而是尽管有恶,依然为善。”美国存在心理学家布根塔尔对该书的评价是:“娴熟整合了经典和当代材料,为研究这些关键性的人类经验和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齐泽克从主体性的维度论证了意识形态问题,试图以拉康的无意识主体重构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体。围绕这一问题,我们首先从齐泽克所谓的当代学术中两对皮影戏主角出发,阐释主体性的论证模式,将福柯的净个人主体、哈贝马斯的交往主体、阿尔都塞的伪主体以及拉康的幻想主体逐一布展,由此推知,拉康的无意识主体才是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幻象建构欲求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断分裂、阉割,沦落为能指的主体,陷入到崇高客体的支配中。通过崇高客体不断填补其空位,在填补空无的同时,主体通过心理的认同和移情的方式转移其注意力。由此,主体如若想重新获得自我,只能通过穿越崇高客体的幻象。然而,主体的分裂和阉割总是有残余。主体阉割之后的剩余快感是其无尽的乡愁,它成为主体永远不可能性的意识形态祛蔽。在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