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本学者、中国思想史研究大家浅野裕一的代表作,选取道家思想中有力的一派即黄老道作为对象,考察其思想特色及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所谓黄老,在人物上是指黄帝和老 子,在书籍上则是黄帝书和《老子》的合称。黄老道在汉初风靡一时,占据汉帝国中心思想的位置,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重要一环。作者对相关材料竭泽而渔,娴熟地运用传世典籍与 马王堆出土帛书等出土文献资料,对于道家思想的起源与演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同时,对于中国历史进程中秦汉帝国的性质差异以及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的转变,从思想史的 角度作出了精彩的阐释。
《呼吸之间(增订版李谨伯谈静坐与修大道)》编著者李谨伯。《呼吸之间》为丹道高人李谨伯老先生数十年修道方法的真传,指导人们如何具体修道,以达到健康长寿,开发潜在功能,生发智慧,最终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李谨伯老先生年届九旬依然鹤发童颜,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健步如飞,可见其修道体悟真实不虚。若能按照李老的指导如实去修,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本书稿是 外学术界关于 科技史研究的 成果,汇集了作者十五年来关于 科技史研究的诸多代表性论文,根据内容分为学术史与综论、文献整理与研究、 与医药学、 与技术史、 与科技思想、科学设备与仪器等六部分。
《冲虚经》属于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相传为列子及其学派所撰。其思想主旨接近老庄,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在《冲虚经》的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神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略到子学著述隽秀、凝炼而警拔的散文之美。
《钟吕内丹道德观研究》是就钟吕内丹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其思想内容——尤其道德观念方面——作出深入探讨,分为前言、钟吕丹道的形成——神仙架构中的道德观念的演变等六章。
《冲虚经》属于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相传为列子及其学派所撰。其思想主旨接近老庄,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在《冲虚经》的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神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略到子学著述隽秀、凝炼而警拔的散文之美。
中国有道教名山一百多处,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道教文化著称的有十多个,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个道教文化之旅吧!
《道教内丹学探微》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此次新编再版时作者又做了一些重要的校订与增补。《道教内丹学探微》以“顺逆”、“性命”、“阴阳”和“有无”问题为中心,从内在智慧方面对内丹学开展了创造性的现代诠释,对道教内丹学的哲学原理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基于作者内在体验的系统诠释道教内丹学的理论架构。有别于通常的纯学术著作,《道教内丹学探微》充分体现了作者所倡导的悟道与学术相统一的学思风格,像一股清新的微风,吹进我们心灵的深处。
在全真教的发展历史中,大蒙古国初期是教门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不仅确立了全真教在道教中牢不可破的重要地位,而且对整个中国社会、历史的走向也引发极为深远的震荡。开辟全真教这一发展新局面的关键人物就是全真掌教丘处机。正是丘处机以年逾古稀之龄万里西行,觐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随之而来的雪山论道、一言止杀,使得全真教获得蒙古皇室的尊崇,从而走出道教,与当时的汉地世侯一道,担当起在蒙古国时期重建业已解体的中国社会,以及教化民众、化导杀心等重要社会、文化功能。从历史看,道教在中国社会中的这种作用,在整个道教史中都不多见。
中国武术包括拳术、气功和各种器械。拳术是人类在原始蒙昧时期就用以御侮自卫的斗争技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人们深知体弱力薄,难以征服自然,赤手空拳,难以战胜强敌,因而逐渐积累了锻炼体力和利用器械的经验,这就是武术的起源。 中国拳术是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它源远流长,门派复杂,功深莫测,各有千秋,在历史上名扬四海,功绩卓著。今日来谈拳术,从御侮方面讲已经过时,但从健身方面讲仍不无价值。这里将我练拳六十年的经历和感受作一概略记述,敬请有关行家批评指教。 我幼年时体弱多病,受业师启发,向往拳术和气功,当时苦于无处问津,深感遗憾。十四岁那年,我进入县立高小读书,访知本县南岸王场(现属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拳师王鲁瑶,并拜其为师,开始练拳。师擅长字门拳,主张练拳多不如专,贵在精炼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