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服饰制度,肇始于南朝刘宋,源出世俗礼制,结合宗教需要,定立服制仪轨。于外,旨在分别箓位高低、修行次第、宗法门派、信仰归属;于内,象征道化万物的宗教理想、与道合真的信仰追求、抱元守一的形神混融、归根复命的修炼法门。 本书在研究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宗教学、历史学、服装学以及美术学、图像学、符号学等研究方法,从服饰分类入手,考察道教首服、身衣、足衣的多样形态。作者对道教服饰各个历史阶段的形制演变进行源流和文化特征的考证,借此明了蕴含其中的世俗因素和宗教思想;将服饰中的形制、纹样、服色等要素看作 符号 系统,对其所表达的象征思想进行研究,以此探索道教外在形象与其信仰传承和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学术界,“读图”显然是一种很时尚而又有着深厚底蕴及其传统的学术追求方式。但以往学术界所靖之“图”,可以纳入道教或近似于道教范畴的“图”还极为少见,追是因为,,道教或具有浓厚道教意味的“图”,公私所藏都较为少见,能够系统加以公布的更是难得一觏;第二,就“读图”所涉的学术界而言,从事道教研究的学者对道教之“图”迄今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适方面的研究著述也极为少见;第三,从纯粹艺术品的角度看,追类固往往出自于民间书一匠或宗教中人之乎,在以往的世人眼中,是下其它艺术品一等之物,难免遭受冷落,适也是导致适类“图”散夫的重要原因。当然,近些年适些情况有所改变。 佛山市博物馆所藏的《真武灵应固册》被学术界所注意及肖海明博士对其所作的研究,可以说丰富了当今学术界“读图”式研究的
本书是对五代王松年《仙苑编珠》和南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两部 蒙求体 神仙传记的点校合刊。两书仿照《蒙求》体例,把每两个神仙故事合并为一条,每个故事用四个字概括为一个主谓结构的短句,使得分别概括两个故事的两个短句上下对偶,充当两个故事的标题。其中,《仙苑编珠》三卷,共计一百五十五条,记述了从远古迄于唐末五代的三百余位神仙的故事,保存了不少已经佚失的唐代之前的神仙传记材料;《三洞群仙录》二十卷,采录始自上古,迄于北宋的一千多位神仙的故事,引书多达一百六十多种,超越前代仙传的规模,实为这一历史时期神仙事迹之集大成者。 此次点校,《仙苑编珠》以《正统道藏》本为底本,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三年朱国盛刻本、某不明年代明抄本、某清初抄本为校本;《三洞群仙录》以《正统道藏》本为底本,
普陀山久享 海天佛国 、 玻璃世界 之盛誉,山中梵宇林立,风貌绝佳,历来是佛子参学、游人观光的必到之处。本书充分展示了 普陀山 千年佛图、历史文化、佛教等诸方面的变化,承继过去,传承未来。
《山东道教碑刻集:博山卷(上下)》辑录了山东境内现存与道教相关的碑碣、墓志、塔铭、摩崖、经幢、题记等,以上数据皆通过田野考察得来,除少数曾有着录外,绝大部分首次公开发表。按当前行政区划分卷,每一县或市为一卷,泰山、蟧山等碑刻相对集中的地方则单独设卷;每卷按碑刻现存地点分类,每一地点又按立碑时间先后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