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十五讲(第二版)》对道教的产生和历史流变,道教林林总总的派别,道教的经典文献,道教哲学,道教里的医学、养生学、科技,道教的修炼方法、道教的科仪、道教文学艺术、道教的洞天胜地等都有介绍,是一本在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推进的上佳著作和教材。本次出版修订版,作者增加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道教史》一书是由中国人对道教的起源进行了比较科学的研究和阐释。作者从历史主义出发,站在自我和他者双重立场,对道教在历史中的身份形态进行了研究,从而*次对道教的宗教文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确立了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书作为作者许地山先生的*部关于道教历史的著作,主要是对道教前史,即道教的起源相关的问题,如道家思想的源流、汉代及汉以前神仙方术的特点及流行、汉代以汉以前民间社会巫觋杂术的流传及其特征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全真史传五种集校》是对金元全真教史上五部重要史传资料的点校、汇编。 五部史传的书名和内容分别是:(1)《金莲正宗记》,五卷,得名于王重阳所造 七朵金莲结子 的故事,是全真教 五祖七真 的专门传记( 五祖 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 七真 为长春真人丘处机、无为真人马钰、蕴德真人谭处端、长生真人刘处玄、玉阳真人王处一、广宁真人郝大通、清净散人孙不二)。(2)《七真年谱》,一卷,逐年记载了从王重阳诞生到丘处机去世的一百一十六年之间的七真的重要活动。(3)《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三卷,记载全真高道三十七人事迹。(4)《甘水仙源录》,十卷,辑录全真高道六十余人的事略。《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甘水仙源录》几乎囊括了全真教由金至元兴盛时期的全
万寿宫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万寿宫文化的原始资料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由于正史上关于万寿宫文化记载极少,而且零散,在部分文人笔记上有一些记载,但又不够系统,明清小说上的描述又多夸张,不可作为信史。在历史资料遗留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了清代光绪四年金桂馨、漆逢源编纂的《万寿宫通志》,这是一部研究万寿宫文化 非常重要的资料。2004年我们就已经开始整理这部书,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一度放下了,目前我们得到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和江西高校古籍整理研究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使得该项工作又得以进 行。为了便于阅读,现把我们的一些看法说明如下,以便读者参考。
在北宋的《老子》诸注中,宋徽宗《老子》注得到的关注并不多。这或受限于宋徽宗饱受争议的历史评价。然而,在北宋的《老子》诸注中,宋徽宗《老子》注得到的关注并不多。这或受限于宋徽宗饱受争议的历史评价。然而,单就文本内容而言,宋徽宗为《老子》所作注并非低劣之著,而颇有可采之处,甚至柳存仁先生曾认为 诸注中宋徽宗与王元泽独能知道家义 。徽宗之注文辞雅驯,颇抉道家之窍,其上承王安石、王雱等荆公学派注《老》之理路与思想内容,亦影响后来章安、范致虚、江澂等人解释与发挥道学。另外,徽宗《老子》注亦是理解宋徽宗本人政治理念及其政宣时期部分政治实践的思想文本依据。 以此,本书尝试在道家哲学与政治文化双重视野下考察宋徽宗之《老子》注。具体而言,本书分别探讨了宋徽宗诠解《老子》的方式,他对《老子》核心范
孙昌武所著的《道教文学十讲》一书依据著者二〇〇九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道教文学》课程所用讲义修订而成。全书共十讲,在探讨“道教文学”的内容、性质与价值的基础上,分别就仙传、仙道类志怪与传奇、女仙与谪仙传说、仙歌、游仙诗、道士诗文创作、古代文人的仙道类诗歌、宋金时期的新道教诗词、神仙道化剧等专题加以介绍并选释作品,分析其思想、艺术成就与贡献,揭示道教与文学的密切关联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教材与读物,亦可供相关学术领域研究参考。
Ar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