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比探究了心理学和道家内丹学两个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科学理解内丹文化的全新路径。在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深入、更准确地认知传统道家文化中的内丹学精髓。 通过本书,读者将对内丹文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从科学的角度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道家内丹文化,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注入了新的活力。
旧传太极拳是道人张三丰创立,将太极拳与内丹修炼紧密结合,作为丹道修炼的筑基功之一。在拳势中配合呼吸,运行气血,疏通经脉,有利于静功的修炼。修炼内丹应练太极,练好太极须要炼内丹。 本书选编有关太极修炼的资料:《太极炼丹秘诀》《道术汇宗》《武术汇宗》《黄庭要道》《灵宝源流》《太极拳谱》《太极功》等七部资料,这些资料对太极拳和内丹修炼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深受太极拳和丹道爱好者的重视。 本书为古籍整理,作者力求忠实于原著,内容结构、编排次序不做调整,体现了原编著者的风格和思想,明显错误予以改正,并加校注,方便阅读。
陈抟(871年 989年),字图南,赐号 白云先生 、 希夷先生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者、养生家。陈抟继承了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他创绘了 太极图 、 先天方圆图 等一系列易图,成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并发表《太极阴阳说》后,才有中华独有的太极文化形态和一系列理论的形成,尤其是宋代理学家的形成,从而推动了宋代历史的进步。陈抟应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后人称其为 陈抟老祖 、 睡仙 、希夷祖师等。 本书集录了先生著述,《宋史 艺文志 易类》录《易龙图》一卷,《宋史 艺文志 神仙类》录《陈抟九室指玄篇》一卷,《宋史 艺文志 五行类》录《陈抟人伦风鉴》一卷,《宋史 艺文志 别集类》录《陈抟钓潭集》二卷,《宋史 陈抟传》录《三峰寓言》
唐代 禅僧 的言行录,书中以简明直接的方式,阐述了 佛法 的奥秘,堪称佛教中的语录之冠。《临济录》是中国禅宗重要的文献之一,是记载禅宗临济义玄简历和禅话的集录,本书中禅宗语录包含有大量禅师间以及禅师与门人弟子间的对话,而这种对话很多都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临济义玄作为佛教禅宗主体两大法系之一南岳法系的子系临济宗的创始人,其语录意境玄妙,寓意深刻,尤其是禅宗语录问答系统讲究"机锋"与"顿悟",许多疑问句答句往往"答非所问",以"顿悟","说即不中","应机勘辩"为阐述哲理的主要方式,因而这种问答系统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言简意赅,笔调生动。古往今来,《临济录》都是作为临济宗禅僧的精神支柱而传承发展着,本书是研究《临济录》的专著,也是认识、了解临济宗的必要读物。
道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初的 道家 ,即先秦以老庄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大抵黄老之学旨在治国养生,老庄之学则旨在树立士人的理想人格;魏晋玄学家继承了老庄思想;东汉以后兴起的神道教团 道教 ,受古代神仙家及黄老道家影响,并吸收了中国原始宗教和民间信仰的部分内容。 道家与道教的人生观,有着追求生命自由快乐和健康永恒两个主题。 本书勾勒出了从先秦道家到近现代约两千年的道家与道教思想通史,择要阐述了道家与道教的渊源关系、支系流派、道教神学观念与修炼等重要问题。
《僧宝正续传》七卷,宋祖琇撰,辑录宋代禅林名僧三十人传记语要,于每一传之后附 赞语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十五卷,清朝自融撰,性磊补辑,收集南宋建炎元年(1127)至明末永历元年(1647),凡五百二十一年之间,九十七位著名禅僧传记。亦于每一传之后附 赞语 。 以上二书,内容上与其他宋明时期的禅宗史料相互印证补益,二书合刊出版,《僧宝传》这一体例的禅书就完善了。弥补了禅宗其他《僧传》《灯录》或偏重记事或偏重记言之不足,是考察和研究中国北宋末至明末禅宗历史和思想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全真史传五种集校》是对金元全真教史上五部重要史传资料的点校、汇编。 五部史传的书名和内容分别是:(1)《金莲正宗记》,五卷,得名于王重阳所造 七朵金莲结子 的故事,是全真教 五祖七真 的专门传记( 五祖 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 七真 为长春真人丘处机、无为真人马钰、蕴德真人谭处端、长生真人刘处玄、玉阳真人王处一、广宁真人郝大通、清净散人孙不二)。(2)《七真年谱》,一卷,逐年记载了从王重阳诞生到丘处机去世的一百一十六年之间的七真的重要活动。(3)《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三卷,记载全真高道三十七人事迹。(4)《甘水仙源录》,十卷,辑录全真高道六十余人的事略。《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甘水仙源录》几乎囊括了全真教由金至元兴盛时期的全
女道士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在唐代崛起,这在中国妇女史上前所未见。本书对唐代女道士这一群体展开完整而全面的研究。虽然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对女性不利,但她们并不是牺牲品,而是有可能成为生机勃勃的力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参与性别关系的重组、权力构成的交涉及社会发展的运作,唐代女道士即为这一代表。
孙昌武所著的《道教文学十讲》一书依据著者二〇〇九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道教文学》课程所用讲义修订而成。全书共十讲,在探讨“道教文学”的内容、性质与价值的基础上,分别就仙传、仙道类志怪与传奇、女仙与谪仙传说、仙歌、游仙诗、道士诗文创作、古代文人的仙道类诗歌、宋金时期的新道教诗词、神仙道化剧等专题加以介绍并选释作品,分析其思想、艺术成就与贡献,揭示道教与文学的密切关联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教材与读物,亦可供相关学术领域研究参考。
《道教文化十五讲(第二版)》对道教的产生和历史流变,道教林林总总的派别,道教的经典文献,道教哲学,道教里的医学、养生学、科技,道教的修炼方法、道教的科仪、道教文学艺术、道教的洞天胜地等都有介绍,是一本在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推进的上佳著作和教材。本次出版修订版,作者增加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道教史》一书是由中国人对道教的起源进行了比较科学的研究和阐释。作者从历史主义出发,站在自我和他者双重立场,对道教在历史中的身份形态进行了研究,从而*次对道教的宗教文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确立了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书作为作者许地山先生的*部关于道教历史的著作,主要是对道教前史,即道教的起源相关的问题,如道家思想的源流、汉代及汉以前神仙方术的特点及流行、汉代以汉以前民间社会巫觋杂术的流传及其特征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Array
中国古代瘟病频发、疫情肆虐,人们在采用医疗措施予以应对的同时,也催生出各种驱瘟逐疫的宗教仪式。北宋以降,中国部分地区尤其是濒江临海的水域沿线地带,逐渐兴起以送瘟为主旨的礼俗活动,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打造船只(纸、竹、木等材质)遣送瘟君离境。这种遣船送瘟的做法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延续至今,遂成为族群集体性对抗瘟疫的古老记忆。姜守诚*的这本《中国近世道教送瘟仪式研究》立足于传世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材料,援引多种方法进行跨学科、立体式的综合研究,深入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系统勾勒出北宋以来道教送瘟信仰及其仪式的发展和演变。
作为中国本土的 ,在民间流传久远、深广,它有着独特的信仰、经籍、养生精神、炼养方技、 禁忌、科仪符号等,并影响着相关的文学、艺术、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 的产生和历史流变, 林林总总的派别, 的经典文献, 哲学, 里的医学、养生学、科技, 的修炼方法、 的科仪、 文学艺术、 的洞天胜地等都有介绍,是一本在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推进的上佳著作。本次出版修订版,作者增加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比如关于 发源、兴起的标志,采用 界自身肇始于黄帝的说法,并引入了 全面准确的新的文献资料。
万寿宫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万寿宫文化的原始资料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由于正史上关于万寿宫文化记载极少,而且零散,在部分文人笔记上有一些记载,但又不够系统,明清小说上的描述又多夸张,不可作为信史。在历史资料遗留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了清代光绪四年金桂馨、漆逢源编纂的《万寿宫通志》,这是一部研究万寿宫文化 非常重要的资料。2004年我们就已经开始整理这部书,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一度放下了,目前我们得到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和江西高校古籍整理研究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使得该项工作又得以进 行。为了便于阅读,现把我们的一些看法说明如下,以便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