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一:自性自见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威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威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一,主要从历史源流分析禅的根本精神和发展轨迹,彻底分 析从中国起源的禅宗如何一步步融入到日本文化之中,进而演变成独具日本民族特性的禅学传统,可作为后面两个系列的基础。铃木先生试图通过系统梳理禅学在日本的发展脉络,破除人 们对于禅的一些误解。本书结构布局合理均衡,分析深刻透彻,语言生动富含哲理,适合作为禅学基础理论读物。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开悟之旅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以开悟为主要目标,综述公案的参究。在铃木大拙看来,公案参究是一种求悟的手段,是现代禅修的要件,更是禅学能够延伸到今天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铃木大 拙在书中重点论述了公案参究与
本书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撰写的*一部禅宗通史著作,全面叙述从印度禅学到清末禅宗的流变历史,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本书以系统阐述众多禅思潮、派系、典籍和人物为主,深入分析禅学与戒律学、般若学、唯识学、华严学、天台学、净土、密教的多方面交流和整合,记述了禅学与道教、儒教为主体的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冲突、融合和互动过程。本书还注重揭示制约禅宗兴衰的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因素,考察禅宗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本书在探讨诸多重要历史和理论问题方面,提出了不少新观点。
《四子真经集释》是道家四大经典著作的注释集成。包括关尹子所撰著的《文始真经》,列子所撰著的《 冲虚真经 》, 文子 所撰著的《 通玄真经 》,亢仓子所撰著的《 洞灵真经 》。先秦时期,老子创立道家理论,主张道法自然,反对争斗,提倡无为而治,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子、关尹子、文子、亢仓子等道家学者继老子之后,著说立说,在道家学派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次整理出版的《四子真经集释》,以《正统道藏》中收录的注本为底本,简体横排,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神圣汉帝国 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是围绕原始道教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 心灵考古 。为消弭 汉家 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 为汉制法 ,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 天下一家 构想, 汉家 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 致太平 不仅成为贯通汉末经学、谶纬、道教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宗教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为汉家 王汉 师汉 辅汉 代汉 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道教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
在中国人的心灵中弥漫着浓厚的道家气息。 道家文化注重 贵柔守雌 阴阳调和 。在众多的道经典籍中,女子修道成仙的传记故事,无不标识出了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独具的尊崇地位。女子的坤道与男子的乾道,都是对生命奥秘的追求与探索,犹如日月光耀,古今而常存。 自娲皇补天造人,苍帝创造文字至今,历代女子修道成仙的传记故事枚不胜数,但多是以独立成篇的形式分散于《道藏》《续道藏》《道藏辑要》以及藏外道书之中。广大爱好者查阅起来颇为不易,且以前出版的书脊均是繁体竖排,已与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不符。故今次以简体横排形式,尽编者之*努力,将众多修道之书汇集成此一编。 本书对于当代有志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广大女性爱好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自娲皇补天造人,苍帝创造文字至今,历代女真仙道经积淀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到目
明朝时期道家丹道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高潮,皇帝多崇尚道教,并喜好修炼和养生,朝野为之热衷,经典著述相当丰富。本书即辑录了明中期丹道学经典《性命圭旨》《丹亭悟真篇》《傅青主丹亭问答》等著述。 《性命圭旨》被道门赞誉为 玄门之秘典 ,为历代丹道学家所推崇。书中阐述了道家修身与修心即性(性命)、命(心理)修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强调身与心缺一不可,更侧重心性的修炼。原书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玄奥难懂的丹道学义理。《丹亭传道集》为明朝卢丹亭著,是当时百科式的道家典籍,全本已难以寻觅,现在仅存抄本残篇。《傅青主丹亭问答》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的被梁启超称为 清初六大师 的傅青,书中的内丹典籍的文体为问答体与语录体,多以养浩生问而丹亭真人答的形式,对内丹修习中的问
本书为古籍整理。以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原刊本为底本,校本有清同治六年(1867)本、同治九年(1870)本、光绪九年(1883)本等。 道学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的 老传统 ,华夏民族文化的元基因。道学文化又是一种 贵生 的文化,因而有追求清净、长生的风尚,注重修身养性。 伍冲虚和柳华阳是明清以来道家*影响力的丹道大师,分别著《天仙正理直论》、《仙佛合宗语录》和《金仙证论》、《慧命经》等。清光绪年间邓徽绩将二者合刻一处,名为《伍柳仙宗》,刊行之后,风行遐迩,影响甚大,甚至远及日本与东南亚等地,后人因之合称其丹法为 伍柳丹法 或 伍柳派 。该书几经翻刻,各有增损,鲁鱼颇多。书中伍柳主张清静修持,强调先炼己,即是修炼自己的本心、 本性 ,这是修炼的基础、筑基,从而成真,达至安神、
道教是唐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唐代历史,就应该深入地了解道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选取了神仙道教与唐代社会、道教与唐代妇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与民间习俗、道教神仙与民间信仰、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以及儒、释、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试图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透视唐代道教,对道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做出较为客观的解释
作为现代中囯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囯学大师之一,先生由于精通内外经典,又接受过严格的外国哲学、语言和治学方法的训练,而且又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其学术著作如《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等在出版几十年后,仍然被囯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权威的经典著作,这使他在国内外均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本书是汤用彤先生各种著述的精选集。
该书以时代为线索,从易学的产生开始,将中国易学的发展分为先秦易学、秦汉易学、两晋南北朝易学、唐代易学、宋代易学、元代易学、明代易学、清代易学、现当代易学九个阶段。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通过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易学人物与学派进行具体的讨论与介绍,一方面避免了通史作品常见的繁杂寡要的通病,同时也突出了中国易学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注意运用新材料,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义理与考据并重。在视野上,跳出门户之见,对历史上的象数派与义理派的易学成就都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在吸取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融汇众家之长,删繁就简,勾勒出了中国易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规律。
由赵芃*的《山东道教史(上下)/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丛书》是中国道教区域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系统研究山东地区道教历史的学术专* 。 本书将山东道教的形成、演变与发展置于中国道教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梳理了早期道教(方仙道、黄老道)组织和早期道教*作(《太平经》)在山东地区的传播,分析了这些早期道教派别与后来的义理化道教教团的渊源关系,系统论证了山东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的观点。考察了先秦时期山东道教的文化渊源,秦汉时期山东道教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道教的演变,隋唐宋时期山东道教的兴盛与繁荣,金元时期山东道教的鼎盛,尤其对金元时期北方三大道教教派(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在山东的交织发展作了较为清晰的描述。明清时期中国道教虽然整体式微,但在山东泰山、崂山、沂山、云翠山、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