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是 经中之王 ,是生命的经典,被公认为是一部 佛法百科全书 ,是佛教正法的代表,素来有 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等赞誉。一千多年以来,《楞严经》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中都备受推崇,广泛流通,并得到各国历朝历代皇室的鼎力支持。《楞严经》更是一部指导人们发现自心、修炼智慧的手册。 《图说楞严经》以流通*广的近代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为蓝本,综合各家的注疏和讲解,精编成一篇篇通俗易懂的短文;同时,以60个系统结构表和严谨流程图,200幅精美绘图和佛像,用全新图说手法综合创意,使古老佛经焕发新鲜活力。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 世人似乎是从本书中首次发现,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只是他离开了他们,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慈悲,而且真实可爱;你看到的正是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吃饭的威仪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 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都是一次充满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
本书是近代禅宗高僧虚云老和尚论述禅、禅宗、禅法、禅修等内容的文字精要选编,分为开示篇、书信文记篇、法语篇和诗偈篇四个部分,涉及参禅法要、禅宗与净土、机锋法语等诸多内容。同时,附以禅门五家法脉源流的相关文献,以见虚云老和尚在禅宗史上所占有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将其生平传略置于文末,以助读者深入了解虚云老和尚的 禅的一生 。
《方立天文集 第4卷:佛教哲学》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方立天文集 第4卷:佛教哲学》还就佛教 空 义的思想历史演变、 空 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佛教征服中国》主要分析公元5世纪前佛教在中国初传及发展的过程及特点。自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独特的中国佛教,这至少经历了三四百年。东晋庐山慧远以前的中国早期佛教,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重现了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叙述了公元4世纪、5世纪初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佛教的特点,剖析了佛教在当时中国传播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夷夏关系、政教关系和佛道关系,并以丰富的资料反映了当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
《楞严经》是中国佛教历史上影响*的几部经典之一,义理深圆,彻法源底,自古有 开悟在楞严 的说法。但同时又因体系庞大,包罗万象,语言精简,而号称难读。虽各代名家注疏甚多,但由于注经体例和语言的障碍,一般爱好者甚至研究者都难以从古注疏入手研读。此书系在作者于佛学院讲授《楞严经》的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其特色在于以现代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解经文,经文、译文每句对应,辅以注释、解说、总结,并以图表的形式演示经文的结构、体系,阐发经义,使读者一目了然。
通常来说,人们会认为佛教是一种从印度传入、在中国汉化的宗教,而忽视了它在犍陀罗即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的发展。本书利用佛教文本和犍陀罗考古出土的佛教浮雕、佛像、佛塔、钱币等,探讨了佛教历史上一些令人费解的话题,如 玄奘记载的贵霜帝国君主何以两肩出火 飞行皇帝会飞行吗? 大雁塔为什么叫雁塔? 佛陀和龙是什么关系? 武则天为什么说自己是弥勒下生? 等等,随着这些妙趣横生的故事谜底的解开,佛教在犍陀罗地区的酝酿发展并演变为世界性宗教的轨迹得以从不同侧面展现,它对中国中古文明和社会政治的深刻影响亦可见一斑。
西藏文化之所以让许多人感到神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藏传佛教的存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的寺院、佛塔、经幡,无处不在的 六字真言 和玛尼堆,雄伟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小昭寺,都是藏传佛教的外部标志,实际上,藏传佛教的丰富内涵远远不止这些,它的独树一帜的活佛转世制度,显、密兼修的修行次第,浩如烟海的经典文书以及壁画、塑像、唐卡等佛教艺术,都蕴藏着巨大的知识含量,吸引着海内外人们的目光。 藏学大家王尧先生亲自为你讲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和现状,讲解藏传佛教的主要特点和精神内核,带你走近藏传佛教,走近西藏文化,走近西藏。
本书是叙述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的佛教史著作。
诺曼曾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举行了一系列演讲。此一演讲共分十讲,主要是从一位佛教语言文献学家的角度来谈佛教研究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这些演讲内容,后来就结集成本书。作为一位佛教语言文献学优秀的学者,诺曼试图将本领域之中极为深奥的问题,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来向 普通读者 作一番细致入微的阐述。在这十讲之中,诺曼教授谈了如何从语言文献学角度来看待佛教起源的一些重要问题,着重研究了书面文字书写之前佛教文献的口传传统,并指出这种传统对后世佛教文献形成的重大影响。诺曼还在演讲中谈到了佛教与各个印度区域方言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上的佛陀究竟讲述何种方言这一类问题的学术研究情况。之后继续讨论了佛教文献的写定及梵语化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各种文献的扭曲,通过各种精细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这些文献错误形
《楞伽经》前后共四个译本,现存三种。宋代正受禅师以刘宋译本作主本,为此经撰写集注。凡遇经文简约晦涩处,采集北魏、李唐两种译本之长处附于其下,加简要注释,方便读者参考融会。又在义理阐释方面,参照宝臣《新说》、杨彦国《楞伽经纂》和《宗镜录》等中涉及此经者,取其精粹,陶铸文字,使经文脉络贯通。《楞伽经集注》可谓参研《楞伽经》的重要文献。此次整理,以《新续藏》本为底本,以《高丽藏》《碛砂藏》《嘉兴藏》《龙藏》《频伽藏》本及敦煌文献写本残卷等为参校本。
本书内容为如来藏系经典的汉译以及重要的如来藏经典文本所包含的思想之研究。书中重点研究分析的如来藏类佛经和论典为《如来藏经》《央掘魔罗经》《不增不减经》《大法鼓经》《胜鬘经》《无上依经》《大云经》《大般涅槃经》《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究竟一乘宝性论》《佛性论》《大乘起信论》等十一部经和三部论,结论是:上述如来藏经典全部不存在 伪经 或 伪论 的问题。如来藏经典并非大乘佛教独立的派系,而是对于如来法身以及众生成佛的依据等问题所作的新诠释,尤其是,后期如来藏经典已经被瑜伽行派所吸收摄取。后,如来藏说并不存在近代以来学术界所指责的与 大梵 说没有区别等问题;宣称如来藏是 基体 因而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等说法是没有经典根据的。
本书旨在通过印、汉两方面的文献数据的仔细对比和互释,研究玄奘所传的因明学说及其思想特征。全书分为研究篇与文献篇两大部分。 研究篇主要论述:一、在陈那以前以《瑜伽师地论》为代表的逻辑学说,东亚世界的因明传统在其中择取了辩论术的研究进路,以论证 能立 为核心来组织学说。 二、佛教逻辑从世亲到陈那及其印度与东亚后学的发展历程中,从认为 能立 是宗、因、喻三支论证式的语言表达,这一学说演变的过程,实际上表现了佛教逻辑学家对于何种因素决定了一个论证可靠与否的探究逐步从模糊趋向明朗的过程。 三、通过研究因明与法称两个传统对陈那 决定同许 的理论设定的不同解释,体现佛教逻辑学在从陈那到东亚因明这一条传承脉络中作为一种论辩逻辑的理论特征。 四、研究古人对玄奘唯识比量的解释,重要的不在于判断唯识
本丛书以翻译域外佛教研究为主,同时反映其他相关宗教的研究成果,涉及中西交通、艺术史、政治史、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多个领域。
记录鸠摩罗什、慧远、法显、六祖慧能、玄奘等历代高僧事迹,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坚毅勇敢、为法忘躯的信念,高超的智慧与修养,蕴藏着中国传统崇高的教育精神与哲学素养,正所谓世间之 凡情 ,出世之 圣果 。这些高僧的事迹和思想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是《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的精华。
全书共计十二章,附录两篇。前五章简要介绍唐代宗、唐德宗时期长安佛教的基本情况、佛教各宗派的传播态势,作为本书主题研究的相关背景,然后详细叙述当时净土教的发展普及情况,并对法照研究的文献资料给予说明和分析。第六、七章重点考察法照的生平与著述,细致且全面。第八、九章专题讨论 五会念佛 及其相关内容,涉及善导、慈愍、法照等多位高僧的思想碰撞。第十章详细介绍与法照同时的唐代高僧飞锡和少康的净土思想,以便通过对比研究更准确地理解法照的思想特征。最后两章在前述基础上深入论述法照的净土教思想,并对作者的进一步研究略作引申、提示。
1866年, 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 杨仁山居士(1837 1911)刻成《净土四经》,标志着金陵刻经处的创立,其刻版印经事业一直延续至今;经过欧阳竟无(1871 1943)、吕澂(1896 1989)等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已成为海内外闻名的文化机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 雕版印刷技艺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金陵刻经处不仅是一个出版(雕版、印制、流通)机构,也是一个研究、教育机构,先后创办 祗洹精舍 和 支那内学院 ,培养了一大批佛学研究人才。近现代杰出人物谭嗣同、梁漱溟、熊十力、蒙文通、太虚大师等都曾在此求学,汤用彤、梁启超、章太炎等都曾到此问学讲学,陈三立、蔡元培、沈曾植、赵朴初等社会名流都与此有因缘。 本次出版的是《金陵刻经处大事记长编》上册,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从1864年杨仁山居士专心研究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