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既饶有学术趣味,也是加深睦邻关系,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需要,因而亦肯有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为了联合全国内陆欧亚学的研究力量,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内陆欧亚学这一新学科,有关学者决定编辑出版这套《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林悟殊所著的《中古夷教华化丛考》作为其中之一,以中古西方精神文明在华夏的异变为讨论对象,所涉及之文献,自非外即古。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天主教界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并由此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是中国天主教的必然选择。作者身临其境,以翔实的史料记述了这一历史进程。书中引用的天津天主教爱国人士张羽时的长文,曾于1951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对当时全国天主教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作者本人也受到震撼。它为以后开展反帝爱国运动作了舆论先导。书中披露的汉口、武昌两教区神职人员联合发出的对教廷传信部无理非党员认其合法选举主教的质问书,今天读来,仍有现实教育意义。至于50年代上海天主教界的反帝爱国和独立自办运动,作者更加熟悉,他主编的《信鸽》报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的反“封圣”斗争,是中国天主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爱国爱教、走独立自主自办道路的又一壮举。这一事件也进一步暴露了梵蒂冈坚持与社会主义中国为敌
1.本书运用《大航海时代丛书》中包含多类语种的日译原始文献,试图解答以下四个问题:1、会在欧洲的教育机构及其特征是什么?2、会所办之神学校在东方,尤其是日本和中国澳门地区的变迁?其与欧洲会神学校教育机构的异同?3、会所办之机构—圣保禄学院,在东方时空上的关联以及会学院的真正属性为何?4、会施行教育时编著的西学文本的形成过程,其中呈现出来的东西文化冲突是什么,会采取了何种策略化解那些针锋相对的观点?很后,围绕会教育机构中“伦理神学”和“良心问题”两门课程的开设情况,审视会教育机构培养解决异教地偶像崇拜问题的传教人才的实际效果,从中考察中国礼仪之争发生的契机,阐发会教育在推行范礼安适应政策中的重要意义。
本书在中世纪神学美学方面可以说是一部原创性的专著,作者阅读了大量手资料,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得出了书中的大部分命题和结论。书中分六个阶段,分别介绍了16位经典人作家的生平及美学思想,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同时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和评论。本书揭示了中世纪神学美学的渊源和逻辑发展的过程,富有思辩论,对当代的美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本书脱胎于作者的博士论文,对这部宗教典籍《约伯记》,进行双重修辞的解读。内容包括《约伯记》主题之谜、《约伯记》与“申命派史记”、悲剧抑或喜剧、祝福抑或诅咒、质疑神义抑或首肯神意、惩罚抑或考验等。
陈明霞编著的《近代福建教会学校教育研究》通过搜集整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以个案与整体研究相结合,以文献法与实地调查法相结合,从教会学校的办学目的、课程设置、招生政策、模式演变、学校管理、勤工助学、校园文化、师资状况、学生出路等方面,揭示近代福建教会学校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发展策略、办学特色与核心理念等,突破以往教会学校校史研究的单一性、平面性、静态性,呈现各类教会学校历史发展的立体面貌,使研究课题向纵深发展,为今天开放环境下的办学提供历史的借鉴。《近代福建教会学校教育研究》是一本研究福建省教会学校的书籍。
本书论述了伊拉斯谟与路德对罪与救赎、理性与信仰、自由意志及必然性这三个主题的诠释,并由此构成两种不同的宗教思想类型,可用康德的宗教类型来解说:人中心论宗教与神中心论宗教。
本书共收集河南方志189种,其中绝大部分在已公开出版,少量的虽未公开出版但作为内部资料仍能公开阅读。本书尊重所引各志书的观点,原章、节、标题及序号,仍保持原貌,章、节用“黑体字”标出,其他标题字体与正文同,不再设置“居中”等特殊格式。作者对原著中一些敏感内容或现阶段不利于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作了删节,用“……”标记,字迹不清楚或有意涂改的,以“口口口”标出,读者应按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