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丰富的资料,生动、流畅的语言简要地介绍了阿拉伯、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国家或地区穆斯林的文学艺术成果,内容包括了小说、诗歌、散文等艺术珍品,以及有代表性的文学家的文艺思想、创伤风格与其对后世的影响。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十几亿穆斯林的真实想法)》作者约翰 L 埃斯波西托所提出的 谁代表伊斯兰 的问题,恐怕是一个难以明确回答的问题,但是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近代以来,由于宗教解释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世界伊斯兰教历来没有一个权威性的代表机构,因此各种不同的解释主体(教派、学派、思潮、运动、宗教领袖、学者个体等等)实际上都有权对伊斯兰教进行解释,只是不能以自己的解释取代他人的解释。穆斯林大众的意见当然也非常重要,只是人们很难把它们的意见集中起来,反馈给更广大的人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应当感谢本书所提供的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流畅的语言,较系统地介绍了伊斯兰教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融入中国的过程,对自身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生动地再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自本世纪80年代末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斯兰教复兴运动风起云涌、蓬勃发展,席卷了整个穆斯林世界,成为全人类瞩目的国际大事之一,引起政界、新闻界、学术界、宗教界广泛的关注。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语言,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起源、性质、变现形式、发展盛况及发展趋势。
本书以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为历史背景,简要介绍了世界穆斯林民族为复兴信仰、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净化信仰运动、圣战运动、新先知运动及伊斯兰运动、伊斯兰现代主义运动等。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并原创性探讨当代感性学的著作,是作者多年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前沿理论的成果。作者旨在回归“美学”的原初涵义“感性学”(Aesthetics),在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应对形而上学危机与新艺术形式对传统美学的挑战,重构当代新感性学。 本书分为“理论”和“问题”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五种新美学流派——显现美学、气氛美学、自然美学、力的美学和装置美学,揭示出它们所提供的全新审美视域。以这些前沿理论为基础,第二部分进一步集中研究当代美学(感性学)核心问题,如审美在场性,不确定性,超出了视觉主导的旧感性而面向听觉、味觉的新感性,审美经济现象等。
本书并不局囿于美学学科内部的研究范式探讨“美”的本质与现象,而是从哲学的高度进行高屋建瓴地阐发。通过剖析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的生存状态,作者将艺术视为一种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文化形式,一种历史的“见证”,表达了作者在“思”、“史”、“诗”相统一的哲学视角下独特的美学观与艺术观,并且呼吁让生活充满美和诗意。本书角度新颖,视野宏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力图通过重新建构民主观念,使民主重新有利于人民和左翼的反资本主义运动。作者认为,自由主义往往将民主等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有政治制度,而事实上后者在很多领域是反民主的。作者主张为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多种目的,形成面对面的小群体,以普遍价值相号召,争取在社区、工作场所和第三世界的本土尽可能实行直接民主和自治,壮大公民社会,建立自由空间,从而既可以代替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安排,又可以代替传统左翼的主义的组织方式。作者认为,这样的民主重建可以使左翼发现资本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并使左翼重新获得目标和号召力,这样,民主将再次和人民站在一起,有利于人民,这样的民主就是激进民主。
道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标志,也是中国学人所追求的学问。中国学术史上独具地域特色的湘学,其思想精华、学术成就也突出地体现在原道方面。本书是关于湘学之原道的精神历程,从屈原的《天问》,到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从王船山的道器思想,到谭嗣同仁学之道,以至于二十世纪湘人的原道观念,正清晰地展现了一代代湘学学人的学术探索和精神追求。湘学的原道历程也是中国学人的原道历程。
这是一本介绍逻辑学基本原理和技巧的书。本书从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到论证,到非逻辑思维的根源和主要形式,这些看似枯燥难懂的内容,却被作者以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得明明白白。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对门外汉或是初学者来说,本书都有切实的帮助。这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逻辑学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杰出的思想家。《劝学书》写于1872-1876年,是作者启蒙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分为17篇,分别论述了学问的主旨、学者的本分、国民的职责、平等权利、文明开化、品德修养及个人自主和国家独立等问题。是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
前世菩提树,今生因缘果。命运岑寂流离,佛颜嫣然常悦。作为红尘俗世中的人,且让我们问佛观心,读经品典,品味人生从容之境,于纷繁的生活中得到一些安宁与淡定。
本书共分为五编。编为导言,它概略地讨论教与国际政治的概念、教的发展模式、世界、近现代教的发展与演变、以及教与国际政治相关后果论问题。 第二编,选择世界具有代表性的13个国家,分别是论述这些国家的政教关系问题。主要包括教在这些国家传播,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各国的复兴以及80年代和90年代的政教关系问题。本编的目的在于为其后各有关章节所拟讨论的问题做一铺垫。 第三编,论述冷战时期析地区冲突和战争。本编所述内容实际上涉及地区政治问题。 第四编,论述冷战时期的世界。本编讨论的问题仍属于地区政治问题。它讨论在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下,一些国家是如何既分别依附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又是如何对美苏在世界的激烈争夺做出或强或弱的反应的。 第五编,从不同侧面论述冷战后的世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谈到本性贪婪和自私的地主的行为动机时说:“富人只是从这大量的产品中选用了重和最中意的东西。他们的消费量比穷人少;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虽然他们只图自己方便,虽然他们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的目的是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在《国富论》中,斯密又谈到唯利是图的资本家的行为动机。他说:“把资本用来支持产业的人,既以牟取利润为目的,他自然总会努力使他用其资本所支持的产业的生产物能具有价值,换言之,能交换数量的货币或其它货物。” 在斯密看来,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而从利己出发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就是斯密所假设的“经济人”(主要是指资本家)。正因为斯密把利己主义作为“经济人”活动的根据,所以,西方某些研究者既把斯密看成是古典经
居士是佛教徒的重要组成部分,居士群体对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本书汇集了印顺对居士说法的精彩内容,包括:在家众的德行、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佛教的财富观、佛教的知识观、素食问题等重要论述。 本书作者印顺,当代佛学泰斗、高僧,一生讲学不缀,著述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