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并原创性探讨当代感性学的著作,是作者多年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前沿理论的成果。作者旨在回归“美学”的原初涵义“感性学”(Aesthetics),在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应对形而上学危机与新艺术形式对传统美学的挑战,重构当代新感性学。 本书分为“理论”和“问题”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五种新美学流派——显现美学、气氛美学、自然美学、力的美学和装置美学,揭示出它们所提供的全新审美视域。以这些前沿理论为基础,第二部分进一步集中研究当代美学(感性学)核心问题,如审美在场性,不确定性,超出了视觉主导的旧感性而面向听觉、味觉的新感性,审美经济现象等。
经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现如今,经济学不只是专业人士的研究对象,即使是普通人,要想顺应时代的变迁,洞悉财富的奥秘,读懂经济学也是的功课。想要了解经济学,不能不读《资本论》。本书撷取了《资本论》的精华部分,在秉承原著观点的基础上,以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商品为例,配以大量的解析图表、示意图以及原理图等,更加真实、直观、全面地将经济学的各种观点和理论呈现在读者面前。全新的视角、精练简洁的文字、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等多种元素有机结合,全方位、多层面地向读者呈现这部经济学巨著,力求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掌握经济学原理,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经济问题。
《第二次宣言》是一部奇特的未来学著作,充满了前瞻性、先锋性、开创性和挑战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其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的集中体现,是作者塑造的种种震撼人心的未来形象。
《化书》分六化,每化为一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每化又分若干章,共一百一十章。主要运用道教哲学思想和儒学伦理观念,以类推比附的手法,从事物的变化中,阐述修道成仙的思想,探寻社会治乱的因由,指出实现太平治世的道路。《化书》本齐物以言“道化”,本虚无以言“术化”,本无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税多民饥以言“食化”,三宝之一为俭,本之以言“俭化”。每化多先例举自然现象如蛇化为龟,雀化为蛤之类,从中分析哲理,以明超生脱死及修身持世之道。此即所谓“君子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之意。《道化》、《术化》两卷,主要论出生死、入神化之道,为本体观、自然观;《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四卷,主要论修身治世之道,属政治观、伦理观、修养观。《化书》以“化”为
爱,并不是一种感情,而是生活的一个原则。爱是一种与自身相分离而又回到自身的生活。爱并不是把某种外在的东西强加于正义,而是提供正义的基础、动力和目的。爱,既是伦理体系问题的答案,也是道德问题的答案。 《近现代西方伦理学家思想精华丛书》之一,本丛书包括了卢梭、康德、摩尔、边沁、海德格尔、蒂里希、罗尔斯和哈贝马斯八大名家。各部案例研究都相当精深别致,不同凡响。如何做西学?尤其是如何料理西方伦理学?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书中作者都以他们独到的研究和勇敢的探索,对这一问题提供了具体的解答,无论他们的解答是否全面,是否准确,是否精当,他们的努力都是值得重视和肯定的。
在中国历史上,曾参的思想价值有两次被发现:次是在汉代,《孝经》以孝治天下的思路得到统治者的认同,汉家将这一思想运用到治国之中,汉代皇帝谥号前都要加一“孝”字,诸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等。第二次是在宋代,宋儒在孔门七十子中独推曾参,认为曾参继承了孔子的道统,他们将《礼记》中的《大学》断为曾参的作品,并认为子思述曾参之旨而作《中庸》,由此开列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体系,以《论语》(孔子)、《大学》(曾子)、《中庸》(子思)、《孟子》(孟子)为“四书”。近现代以来的新儒家接着宋明理学讲,曾参学说继续得到足够的重视。曾参在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孔门礼学散文的艺术源头是《尚书》、《国语》中的历史记言文,这些文章大都采用历史记言散文常用的对话问答体形式
本书是有名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可以说是康德批判理论的进一步扩展,从理性限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生活中重要的宗教现象。
本书所选编的当代“大陆新儒家”的思想探索成果,对当代中国所遇问题进行了精彩解答,乃“为往圣继绝学”,值得一读。
单是他的名字就够暧昧、够阴森了:kierkegaard——克尔恺郭尔!在丹麦语中,这个名字既有教堂的意思,又有墓地的意思。事实上,从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他就饱受焦虑、敌意,孤独、忧郁、不安、畏惧、绝望的折磨,比常人格外感受到生之烦恼和死之恐惧的分量,最后在畏惧之畏惧和绝望之绝望中走向信仰,满怀绝望的激情与人群和教会作不妥协的斗争,他,就是当代公认的存在主义或存在哲学之父、基督教新正统主义之父、后精神分析大师索伦·克尔恺郭尔。由于他的开创性贡献不仅局限于这领域内部,而且延伸到它们的交汇处,因而,他又往往被看做三位一体的大师。
P.F.斯特劳森著的《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及其变种》一书的主要内容是斯特劳森198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的伍德布里奇讲稿。1985年由Methuen出版公司出版,包括4章内容:1.怀疑主义、自然主义和超验论,2.道德与知觉,3.心灵与物质,4.意义问题。2008年由Routledge公司再版,在旧版的基础上收录了大学的夸西姆·卡萨姆(QuassimCassam)为该书所撰的序言和斯特劳森于1995年发表的思想自传。这次翻译所依据的即是2008年版本。正如此书的标题所标明的,围绕外部世界的存在、对他人心灵的知识、归纳法的证明、道德事实是否存在、对外部对象的知觉、身心关系问题、语言意义问题等哲学议题,斯特劳森集中阐释了形形色色的怀疑主义立场,并提出了一种自然主义观点来化解这些怀疑主义。
周振甫先生的《周易译注》,出版二十余年来多次重印,深受读者欢迎。该书注释准确,译文通俗易懂,可以帮助易学爱好者阅读《周易》。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两千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通过精研《论语》,一从中汲取智慧,上以治国平天下,下以修身齐家。 本书是现代读者领悟《论语》智慧的理想读本。全书结构谨严,按递进关系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首先引导读者精读《论语》原文,不仅对整部《论语》逐句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同时还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每一句的章疏中增加了“题解”部分,其中不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对原文义旨以及历史背景的点拨;二是配备了大量与《论语》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资料,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的真实含义,实为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