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四部分組成:一是《造像量度經》的標點本,本經是說明佛教造像法度的經典,原屬藏傳佛教系統,自清代漢譯後,對漢化佛教的造像規格產生相當的影響;二是南宋《重編諸天傳》的標點本,《重编諸天傳》主要論述天台宗伽藍安置的“二十諸天”之由來和事缘,並依《金光明懺法》等經典定其列位座次;三是《解說》,介紹了漢傳佛寺的佈局和結構,以及佛教諸神的淵源流變;四是《密教印圖集》,揭示了佛教手印的內涵,可收按圖索驥之效。
本书是《刘立千藏学著译文集》之一,本书不仅是刘立千先生个人藏学研究成果的结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老一辈藏学家对藏学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反映了我国藏学事业从举步维艰发展到今天的“显学”这样一段历程。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印度佛教和西藏佛教。
本书为《德国哲学与文化丛书》之一,作者以现象学理论为背景,对康德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现象学的分析和阐释,进而探讨了康德美学对中国当代美学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虽然观点新颖,论述简练清晰,然而毕竟还处在初创和开拓阶段,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细致的展开。如康德和胡塞尔的理论上具体的承继关系,胡塞尔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切合点的深层次的全面影响及对我们今天建立马克思主义对他自己具体的美学观点的全面影响及对我们今天建立马克思主义感性学的启发意义,还可以大加补充。总之,这本书不宜看做一种观点和理论的终结,而应看做另一部更大、更完备的著作的纲要或导论,这是我们寄希望于作者以他的聪慧、敏锐和耐心来完成的。
哲学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它启迪、激发和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促进社会的观念更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改进和艺术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的自我和自我发展。哲学熔铸着哲学家对人类生捂的挚爱。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境遇的焦虑.对人类未来的期待。哲学不是超然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玄思和遐想,哲学不是僵死的教条和冷冰冰的逻辑。哲学既是爱智的激情,又是“爱智之忱”的结晶。
当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的人体、人性、人情立即就受到成人的养护和塑造,然后就被打上种种的印记……其间,幼童感知了什么?思索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发了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学家的热忱探究。美国当代哲学家马修斯的命题是:幼童与生俱来就有运用哲学的能力,“他们早就喜欢提出哲理性的问题,还要做哲理性的评论,比十三、四岁的孩子做的更多。
印顺对印度佛教的论究,想理解佛法的实义与方便,而缩短佛法与现实佛教间的距离。方便,是不能没有的;方便适应,才能有利于佛法的弘布。然方便过时而不再适应的,应有「正直舍方便」的精神,阐扬佛法真义,应用有利人间,净化人间的方便。希望诚信佛法的读者,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流变中,能时时回顾,不忘正法,为正法而怀念人间的佛陀!
二十一世纪是美感的世界,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美感是一种竞争力……围绕“如何培养美感”的主题,从美感的学习到美感的落实,从观念的解忻到器物的举证,汉宝德带读者从实际生活中培养美感素养。从身边出发,从零开始,培养美感,切实掌握关于“美感”的学问!美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荣格文集: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第4卷)》收集了荣格讨论心理结构及其动力的一些重要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讨论了心理能、集体无意识、灵魂信仰等重要的问题。这些论文标志着他脱离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开始构建自己的理论概念。
《庄子》一书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世间、出世间的重要观念法则和人生修身养心之道,是中华文化伟大不朽的经典之一。《庄子》文章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但于现代人来说,却不免有其论莫测高深,其文艰深难明之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先生讲解《庄子》于台北十方书院,游乎经史子集,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学术观点,阐扬《庄子》之宗旨大义,清晰明白,通俗生动,精义迭出。据南先生的讲解录音整理成书的《庄子諵譁》是现代读者阅读、理解《庄子》的好读本。
本书以精心设计、巧妙连贯的编剧手法,探讨心理治疗的训练及其过程中深奥的“改变机制”。亚隆在书中以“心理治疗偷守则”为经,“揭露与领悟”为纬交互穿插情节。书中大量以角色互换的手法在主客易位中的复澄清心理医生如何看“自己”、“个案”、“自己及个案”。以相当有趣的性欲、赌博、幼时经验的故事,叙述说明心理治疗中的素材如何在认知——情感上具有揭露意义。结局的高潮在重量级的马歇尔医师居然被诈骗,且依赖律师做心理治疗甚至能领悟人格弱点。在轻松阅读中却了解了艰涩的移情作用、反移情作用。除此之外,本书还有一个重点伏笑:如何督导心理治疗师的训练,治疗师需对人生发展过程有足够领悟及判断,就是所谓的临床智慧。
影响我们生命和天性的因素不仅仅是我们意识层面的内容,更大程度上是我们的潜意识。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有一个“过滤器”,这个过滤器上面一层是意识,留下来的是粗糙的物质;我们生命中充当粘合剂的物质则在意识的深远处;这上面一层中留下来的仅仅是一些比较表面和肤浅的东西,而我们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则潜藏在潜意识中。在荣格去世前不久,他读了一篇禅宗佛学的文章,并告诉一位采访者:我觉得我们好像在讨论同一件事情,只不过是用了不同词语而已。用不用词语“潜意识”并不起决定作用,关键是藏在这个词背后的概念。书中更多精彩内容!
印顺的《中国禅宗史》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它对印度禅到中国禅的发展、禅学的中国化、牛头宗在中国禅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坛经》的成立与演变、曹溪禅的开展与其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以及又统一于江南曹溪流派等等,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可信的结论,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禅宗的历史与思想都是十分有价值的。
世传《黄庭经》两部,一名《黄庭内景玉经》,一名《黄庭外景玉经》。另外《黄庭中景经》系为后人所作。通常所说的《黄庭经》,不包括《中景经》在内。 从气体出发,本经过固精自守、培育和服食元气,放在炼养的首要位置,提出了“闭塞命门如玉都”、“上禀元握命益长”、“服食玄气可遂生”等见解,并把这种见解用不同的词语反复申言,不厌其烦,贯穿于全篇。 从形气神统一说出发,本经认为精气神三宝是相生相养,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气液充盛,则可以涤除秽浊,将化形骸。 按照阴阳五行说,本经提出炼丹的基本法则机制是合阴阳、攒簇五行,如云:“二神相得化玉英”、“日月列布张阴阳,伏于太阴成其形”、“五行参差同根节,三五合气要本一”等。 按照人体的功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的脏泉学说,本经对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炼
世传《黄庭经》两部,一名《黄庭内景玉经》,一名《黄庭外景玉经》。另外《黄庭中景经》系为后人所作。通常所说的《黄庭经》,不包括《中景经》在内。 从气体出发,本经过固精自守、培育和服食元气,放在炼养的首要位置,提出了“闭塞命门如玉都”、“上禀元握命益长”、“服食玄气可遂生”等见解,并把这种见解用不同的词语反复申言,不厌其烦,贯穿于全篇。 从形气神统一说出发,本经认为精气神三宝是相生相养,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气液充盛,则可以涤除秽浊,将化形骸。 按照阴阳五行说,本经提出炼丹的基本法则机制是合阴阳、攒簇五行,如云:“二神相得化玉英”、“日月列布张阴阳,伏于太阴成其形”、“五行参差同根节,三五合气要本一”等。 按照人体的功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的脏泉学说,本经对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炼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所收的都是大学“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划”相关的同仁以将近十年的时间,所撰写或编辑的有关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的书籍。 本书是该系列之一的《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分册,书中发具体包括了:“一体”与“仁”、恶与牺牲结构、“乐”观、定性与辩难、“动的时代精神”等内容。
世传《黄庭经》两部,一名《黄庭内景玉经》,一名《黄庭外景玉经》。另外《黄庭中景经》系为后人所作。通常所说的《黄庭经》,不包括《中景经》在内。 从气体出发,本经过固精自守、培育和服食元气,放在炼养的首要位置,提出了“闭塞命门如玉都”、“上禀元握命益长”、“服食玄气可遂生”等见解,并把这种见解用不同的词语反复申言,不厌其烦,贯穿于全篇。 从形气神统一说出发,本经认为精气神三宝是相生相养,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气液充盛,则可以涤除秽浊,将化形骸。 按照阴阳五行说,本经提出炼丹的基本法则机制是合阴阳、攒簇五行,如云:“二神相得化玉英”、“日月列布张阴阳,伏于太阴成其形”、“五行参差同根节,三五合气要本一”等。 按照人体的功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的脏泉学说,本经对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