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复兴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斯兰力量发动的复兴伊斯兰信仰、文化、政治理想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社会运动。奥斯曼帝国教俗合一的历史传统、官方与民间宗教的二元并立,凯末尔政权均质化的现代化建构和中心与边缘的文化断裂构成伊斯兰复兴的背景。伊斯兰教育、传媒、知识阶层的兴起,苏非教团和新苏非主义运动的活跃,构成伊斯兰文化复兴;民族拯救党、繁荣党参与主导国家政权,正义与发展党的执政实践构成政治伊斯兰复兴。土耳其伊斯兰复兴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官方与民间、精英与民众的权力博弈,促进民主化进步。土耳其的个案说明教俗合一的政治体制是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历史远因,现代化探索过程构成现实动因,宗教和世俗力量的权力角逐是其核心特征,现代经济模式变革是其经济保障,中东剧变的现实处境使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由世界伊斯兰教和中国伊斯兰教两大部分条目组成。其基本内容包括:伊斯兰教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基本信仰、经训典籍、教义学说及社会思潮、教法制度和礼仪、派别与社团组织、中外人物、历史事项、圣地寺院和古迹、各国伊斯兰教及传播地区、文化教育、主要穆斯林民族、常用术语等部分。在伊斯兰文化方面,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宗教学科、哲学、伦理、史学、文学、艺术、建筑、语言、文字、书法及各门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全书以思想、文化史为主线,贯穿于各类条目中。
当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的人体、人性、人情立即就受到成人的养护和塑造,然后就被打上种种的印记……其间,幼童感知了什么?思索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发了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学家的热忱探究。美国当代哲学家马修斯的命题是:幼童与生俱来就有运用哲学的能力,“他们早就喜欢提出哲理性的问题,还要做哲理性的评论,比十三、四岁的孩子做的更多。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中国探秘:刘智研究》介绍中国著名回族学者刘智(约1660-约1730年)的生活时代、生平著作、思想渊源和思想模式。他的宗教哲学思想,既非教思想的再现,又非儒释道的重述。《中国探秘:刘智研究》系统探讨“真”由先天到后天、由无形(性理)到有形(形器)的隐显变化;“真光”的照明而有大世界(天体)和小世界(人);人的信仰根源于内光,人返归“真”的基础则为外光对内光的反照:以及他的宗教伦理思想、神秘思想以及刘智思想的载体及其体现。
《帛书(易传)研究》一书是王化平博士抽取其学位论文中的一部分,加以扩充而成。该书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取舍,为读者呈现了帛书《易传》研究的整体面貌。书中行文朴实、流畅,将有关材料融会贯通,坚持用材料说话的原则,不标新立异,不哗众取宠。传统学术中,易学号为难治,希望该书作者能将这种学风坚持下去,作出更好的成绩!
自佛教东渐,净土宗开始在中国流传开来,作为净土代表经典的《阿弥陀经》因其通篇优美流畅、琅琅上口而被广而传诵;经书中所推崇的持名念佛法门,因其简单便捷而影响深远,故民间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美誉。本经内容分为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阿弥陀佛主管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好,令人生起向往之心。第二,佛陀劝导众人发愿,愿生净土。第三,介绍了修往极乐净土的法门——一心念佛。 《图解阿弥陀佛经》是本以图解的方式阐述净土思想以及阿弥陀佛净土状况的书,本书从净土宗的流变展开,详细介绍了《阿弥陀经》的主要内容以及阿弥陀佛的修持法门,配以生动有趣的图解说明,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一边领悟佛法的博大精妙,一边观照内心,获得清醒。 以现代手法诠释中国净土宗经 本书重要篇章 ⊙ 持名念佛:
本书研究内容为传教史与东西文化交流史。全书由12篇文章及其附录资料组成,大都涉及以前不太为人关注的“边缘问题”。例如沙勿略与中国的关系、会士的商业活动、武力征服中国的计划、会内部的通信制度以及远东地区的主教任命问题等等。涉及的内容和范畴亦颇为宽泛,正如本书的标题所示,作者试图从远东、甚至更为广阔的视角来解读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如果将以往对入华会士的研究称为正史的话,那么本书的论述更像是前史、外传或新编。
汉语思想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经学传统中的注疏、经义、语录,子学传统中的论著体,文章学传统中的论、议等说理议论文体,都是重要的思想文体。这文体传统各有其形成渊源、形式特点,彼此交融互涉,共同建构了汉语思想的传统表达方式。 近代以来,汉语思想的表达传统,面对外来冲击,发生巨大转变,西学思想表达的论著体式,进入中国,并逐渐取得支配性的地位,严复、胡适、梁启超等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将详细分析这一过程,并指出,这并不是一个由论著体简单取代注疏体的过程,而是西学论著体式与汉语思想文体传统发生了复杂的冲突与交融。今日所谓“汉话胡说”之“胡说”的独特面貌,与这个交融的过程有密切的联系。 到20世纪以后,思想史上的“怎样说”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思想的内容与其独特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而言,是“的”、“的”,还是“独立互补的”?一百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未变?还是起了变化?起了怎样的变化?变到什么程度?今天是否到了有以明断的时候? 西学中的夜行,在西学中走向起点的夜行,夜行到头了……我们必须真正回到中国文化类型的源头处,即“儒法表里,道一贯之”的“道”,即“道法自然、出神入化”的“道”,才可能有真切的言辞。本书整个都是为它准备着的。
本书是对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一书的回应。共收录24位作者的43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主要是关于“亲亲相隐”与儒家伦理的评价;第二部分涉及孔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在亲情、家庭观上的共同性以及对柏拉图《游叙弗伦篇》的理解;第三部分论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容隐观念与制度及其现代意义;第四部分主要阐发牟宗三的康德哲学研究。并且辨析牟宗三是否“误读”了康德。 本书中的这些文章对于正确理解儒家传统的历史作用及其现实价值,正确把握中西哲学与文化的特点和共性。乃至在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树立既具包容性、又具根源性的文化观念。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本书由郭齐勇主编。
《原始儒家道家哲学》是方东美先生的一部专著。作者认为 ,中国哲学有“主潮”,即原始儒家哲学、原始道家哲学、宋明新儒家哲学和大乘佛学。中国哲学的起源应该从儒家说起,而儒家哲学应该分成原始儒家和宋明新儒家两部分来讲。最能代表儒家精神的 ,是原始儒家哲学。汉代之后 ,儒家精神走向衰落。至宋明,新儒家 (即宋明理学家 )就精神境界而论 ,已经“难比孔孟” ,但应该承认他们在程度上复活了原始儒家精神。所以论儒家哲学,主要应该研究原始儒家及宋明新儒家。道家精神的真正代表是老子、庄子。作者认为战国末期道家思想开始“转向”,汉代以后则更是“趋入邪道”。因此讲道家哲学,只讲“老子体系”和“庄子体系”。本书对原始儒家和道家哲学思想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禅定论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而印度说一切有部的禅定论则对大乘佛教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佛教禅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书以梵文原典《俱舍论》第八定品为基础,参考其梵汉注释以及汉、法、英等各种译本,并辅以巴利文经典,对四禅、四无色、等持、等至,以及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理论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并对一些重要的术语从翻译和历史演化等角度作了考证和辨析。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由世界伊斯兰教和中国伊斯兰教两大部分条目组成。其基本内容包括:伊斯兰教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基本信仰、经训典籍、教义学说及社会思潮、教法制度和礼仪、派别与社团组织、中外人物、历史事项、圣地寺院和古迹、各国伊斯兰教及传播地区、文化教育、主要穆斯林民族、常用术语等部分。在伊斯兰文化方面,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宗教学科、哲学、伦理、史学、文学、艺术、建筑、语言、文字、书法及各门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全书以思想、文化史为主线,贯穿于各类条目中。
本书是一部关于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论著,主要内容包括导言、核心范畴、义理比较、境相互释、学案遗响、学史考辨共计六个部分。本书在对王国维境界说学术研究史评析基础上,旨在从境界说理论结构的复合性特点出发,以问题意识为主导,追踪学术前沿。所论务求创新,自始至终考镜源流。在学理上前后一贯,系统阐释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构成和理论贡献,重在对困扰百年学界的一些争议给出学理回应。导论交代写作缘起以及学术史评析。回眸百年学界,“王学”已成为学界“显学”,研究成果丰硕,新著不断涌现。任何形式的“驻足停留”,不仅意味着重复研究,而且可能笔走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