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秘:刘智研究》介绍中国著名回族学者刘智(约1660-约1730年)的生活时代、生平著作、思想渊源和思想模式。他的宗教哲学思想,既非教思想的再现,又非儒释道的重述。《中国探秘:刘智研究》系统探讨“真”由先天到后天、由无形(性理)到有形(形器)的隐显变化;“真光”的照明而有大世界(天体)和小世界(人);人的信仰根源于内光,人返归“真”的基础则为外光对内光的反照:以及他的宗教伦理思想、神秘思想以及刘智思想的载体及其体现。
判教是佛教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也是进一步促动佛教中国化的学术方法。天台智者大师以“五味八教”为能判之法,以佛教经典和理论为所判之教,对佛教经典中的境界论、智慧说、修行论、次位论、三法论、生佛关系论一一进行判释,以“发迹显本”高推《法华》,以“本迹不二”等观众经。天台智者大师以判教的方式构建了天台宗的教理体系,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主要针对日本“神道”的性质、如何形成、历经的变化以及思想发展史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尤其是中国思想对于日本神道的影响,成为本书的核心内容,作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历史事实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中国思想中的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为日本人所吸取,又在日本人的谨慎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人类古代浩繁的哲学文献恰如一座全息蕴涵人类古老智慧的思想宝库。其中既有泥土沙石,也有珍珠美玉。当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挖掘和解读时,便可能会得出十分不同的意见和结论。本书所做的工作,是作者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运用一种特定的方法对人类古代哲学文献中蕴涵的部分思想的再挖掘和再阐释。
《哲学研究》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代表作,是一本公认的难以理解的著作。该书对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哲学研究》有最全面、最系统和最深刻的解读。 该书从维特根斯坦的世界观、心灵观等个人观点出发,解读写作这本书的背景知识,并着重解读了语言和心灵的关系,以及《哲学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命题。还介绍了维特根斯坦写作《哲学研究》的写作思路,出版情况等等。
本书主要论述了马祖的生平、马祖的禅法思想、禅法传导方式以及禅宗内部各宗派的兴衰状况及原因分析。其中马祖的禅法思想和禅法传导方式是本书的重点部分,马祖道一的禅法思想和传法方式既体现出对前人思想继承的同质性,更体现出对前人禅法变革的异质性。马祖在禅学思想和传法方式上的一些革新,使得禅语行事的功能更加突显。而这些变革,成为禅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种转变,可以用传统的如来禅与祖师禅及西方禅学研究领域的早期禅与古典禅这两对范畴来概括之,也即马祖禅法思想体现出如来禅向祖师禅、早期禅向古典禅的变革。本书在详尽占有材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马祖禅学思想和传法方式从新的视角进行了诠释,了解各禅学命题及传法方式的来源、确切含义及马祖的创新之处,勾画出马祖禅学思想的特色,并进而确定其
本书是西方研究中国秦汉史的大家为一般读者撰写的易读之作。 正如秦汉赫赫的战功、强大的制度、宏伟壮观的陵墓遗存吸引了普通人的好奇一样,秦汉的政治、制度、军事也持续吸引着学界的关注。 然而,关于两汉时期的宗教和精神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正是本书要探讨的。 作者在本书中细腻地描述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对宇宙运行的好奇、对社会秩序的建构、对仙境的渴望、对来生的重视、对迷信和巫占的依赖与批评。围绕着这些主题,形成了人们对自然、社会、神祗、理性等几个主要的取向。 虽然作者对整个汉代精神世界的描述并没有面面俱到,但提纲挈领的结构依然令人印象清晰而深刻。
《帛书(易传)研究》一书是王化平博士抽取其学位论文中的一部分,加以扩充而成。该书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取舍,为读者呈现了帛书《易传》研究的整体面貌。书中行文朴实、流畅,将有关材料融会贯通,坚持用材料说话的原则,不标新立异,不哗众取宠。传统学术中,易学号为难治,希望该书作者能将这种学风坚持下去,作出更好的成绩!
《弗洛伊德传(精)》是一部将精神分析、个人传记与历史时代相结合的著作,显示出探索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辩证的创作理念。本书将个体、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的大规模传记历史互相整合,读来纲举目张,气象万千。 弗洛伊德生前销毁了大批书信和手稿,因此书中引用的史料更显珍贵。作者彼得·盖伊几乎通读了所有能得到的关于弗洛伊德的资料,并说服其后人让自己参考一些传主仅存的书信,从而完整地再现了弗洛伊德的一生及其学术历程。读者不但能通过本书了解弗洛伊德其人,还可一窥精神分析学的真面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绵延久远,历史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历史的长河滚滚而过,大浪淘沙,沉淀保存下来的文献乃是片金碎银尤为珍贵。我国民间(私人、家庭)流传下来的训诲劝诫类文献,直接反映了人们当时所倡导的道德理想,比那些堂皇的官方儒家经典更直接、真切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这些读书人、士大夫教诲其子孙后代的教育读本,全面周详地阐述了立身处世、立志成才和处理家庭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系列准则,更涉及到为官、治国、治学、修身、养性各方面内容和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可和为当今我们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建设的参考资料。此类名言家训往往文字精炼玲珑、生动直白、琅琅上口,极具欣赏价值。作为历史的产物,它们自然会恶化杂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我们持扬弃的态度,做了整理、剔除的工作,同时希望读者有正确的判
自佛教东渐,净土宗开始在中国流传开来,作为净土代表经典的《阿弥陀经》因其通篇优美流畅、琅琅上口而被广而传诵;经书中所推崇的持名念佛法门,因其简单便捷而影响深远,故民间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美誉。本经内容分为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阿弥陀佛主管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好,令人生起向往之心。第二,佛陀劝导众人发愿,愿生净土。第三,介绍了修往极乐净土的法门——一心念佛。 《图解阿弥陀佛经》是本以图解的方式阐述净土思想以及阿弥陀佛净土状况的书,本书从净土宗的流变展开,详细介绍了《阿弥陀经》的主要内容以及阿弥陀佛的修持法门,配以生动有趣的图解说明,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一边领悟佛法的博大精妙,一边观照内心,获得清醒。 以现代手法诠释中国净土宗经 本书重要篇章 ⊙ 持名念佛:
本书对从康德以来的批判哲学进行溯源式的再思考和批评,证明专享保证必然的就是自然法则的偶然性。本书让思考的对象从局部的关联转变为保证之物,将其放置在与人世经验接近不同的关系中,进而化解传统哲学中“经验”与“”的区隔。
安·兰德(1905—1982)是20世纪美国最为知名的、小说和论著卖出册数最多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她既是小说家,又是哲学家。其挑战意义的哲理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被誉为“继《》之后对当代美国人影响的一本书”。作为哲学家,她的“客观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致新知识分子》是安·兰德对现今盛行的哲学教条以及因之而生的“负罪、痛苦、绝望、厌倦以及无处不在的逃避氛围”的挑战。 作为知识界争议的人物,安·兰德是一种理性的私利主义伦理学的倡导者,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伦理学形成最为尖锐的对抗。这种道德观的基础——“一种现世生活的哲学”——正由本书以洪亮的嗓音宣布出来。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而言,是“的”、“的”,还是“独立互补的”?一百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未变?还是起了变化?起了怎样的变化?变到什么程度?今天是否到了有以明断的时候? 西学中的夜行,在西学中走向起点的夜行,夜行到头了……我们必须真正回到中国文化类型的源头处,即“儒法表里,道一贯之”的“道”,即“道法自然、出神入化”的“道”,才可能有真切的言辞。本书整个都是为它准备着的。
本书归纳了欧美佛教研究的五个学术传统,即:印度学、巴利语、汉学与藏学传统,以及头绪繁多的中亚西域研究传统。这种归纳几乎涵盖了佛教研究的所有领域,既扼要介绍世界佛教的分布及学术研究的梗概,又给的同仁提供了资讯,使大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大致了解西方已有的学术成果。 通过本书的细致梳理,佛教在西方学界的形象变化得以显现:19世纪末,西方人眼里的佛教是异教,在学术研究上附庸于印度学。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佛教研究在欧美各国都有了独立的学术地位,成为超克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思想资源;而且,欧美佛教团体积极入世,出现了“参与佛教”的新形态。
《伦理学导论》是对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简要介绍。作者史蒂文·卢坡尔阐明了道德哲学的主要观念,讨论了其最富争议的领域,并考察了最主要的道德论述。在追寻伦理学的根本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时,卢坡尔对“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这一问题投入了大量篇幅——两章。
《原始儒家道家哲学》是方东美先生的一部专著。作者认为 ,中国哲学有“主潮”,即原始儒家哲学、原始道家哲学、宋明新儒家哲学和大乘佛学。中国哲学的起源应该从儒家说起,而儒家哲学应该分成原始儒家和宋明新儒家两部分来讲。最能代表儒家精神的 ,是原始儒家哲学。汉代之后 ,儒家精神走向衰落。至宋明,新儒家 (即宋明理学家 )就精神境界而论 ,已经“难比孔孟” ,但应该承认他们在程度上复活了原始儒家精神。所以论儒家哲学,主要应该研究原始儒家及宋明新儒家。道家精神的真正代表是老子、庄子。作者认为战国末期道家思想开始“转向”,汉代以后则更是“趋入邪道”。因此讲道家哲学,只讲“老子体系”和“庄子体系”。本书对原始儒家和道家哲学思想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少室四论》是从《少室六门集》中选出与禅修有关的四论,以《二人四行论》和《破相论》为重点。《二人四行论》似为达摩真正思想所在。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即禅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教义。《破相论》亦称《观心论》,内容说观心之法;以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简要。《悟性论》以寂灭为体,以离相为宗,从而强调寂灭即菩提。《血脉论》则强调三界兴起同归,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