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下面的言辞就是《彖》。孔夫子逐卦加以解释,总称之为《彖传》。《彖传》是讲一卦的含义的,因此,智者看了《彖传》的言辞,对一卦意义的理解就过半了。 “啊乾元”是赞叹“乾元”始生万物之道的。乾卦四德中的“元”,好比五常中的“仁”,单独而言就是四德之一,专门而言则涵盖四德。“万物凭此始生,因而统率天”,是解释卦辞中的“元”。乾元一是概括地说天之道。天道始生万物,万物凭天始生。
本书对从康德以来的批判哲学进行溯源式的再思考和批评,证明专享保证必然的就是自然法则的偶然性。本书让思考的对象从局部的关联转变为保证之物,将其放置在与人世经验接近不同的关系中,进而化解传统哲学中“经验”与“”的区隔。
本书是对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一书的回应。共收录24位作者的43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主要是关于“亲亲相隐”与儒家伦理的评价;第二部分涉及孔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在亲情、家庭观上的共同性以及对柏拉图《游叙弗伦篇》的理解;第三部分论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容隐观念与制度及其现代意义;第四部分主要阐发牟宗三的康德哲学研究。并且辨析牟宗三是否“误读”了康德。 本书中的这些文章对于正确理解儒家传统的历史作用及其现实价值,正确把握中西哲学与文化的特点和共性。乃至在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树立既具包容性、又具根源性的文化观念。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本书由郭齐勇主编。
王月清、暴庆刚等编著的这本《中国哲学关键词》在参考和借鉴上述学界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进行更为全面的梳理研究。本书选取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成立以来,在中国哲学流变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近50个概念范畴名词作为研究对象,在内容上涵盖了宇宙论、本体论、人性论、修养论、方法论、境界论、历史观、政治观等方面的内容,涵盖面广且有鲜明的针对性,基本上能够代表中国哲学的主体内容和体现中国哲学的根本特质。在研究的方式上则主要对这些范畴进行纵向的源流梳理,较为清楚地呈现其历史流变线索,同时兼有横向的比较,以凸显其哲学内涵的独特性。对于每个关键词的呈现,本书力图做到集学术性、研究性、普及性于一体,以期有助于一般的读者了解中国哲学思想,同时也可以作为中国哲学的专业参考书和检索工具
《原始儒家道家哲学》是方东美先生的一部专著。作者认为 ,中国哲学有“主潮”,即原始儒家哲学、原始道家哲学、宋明新儒家哲学和大乘佛学。中国哲学的起源应该从儒家说起,而儒家哲学应该分成原始儒家和宋明新儒家两部分来讲。最能代表儒家精神的 ,是原始儒家哲学。汉代之后 ,儒家精神走向衰落。至宋明,新儒家 (即宋明理学家 )就精神境界而论 ,已经“难比孔孟” ,但应该承认他们在程度上复活了原始儒家精神。所以论儒家哲学,主要应该研究原始儒家及宋明新儒家。道家精神的真正代表是老子、庄子。作者认为战国末期道家思想开始“转向”,汉代以后则更是“趋入邪道”。因此讲道家哲学,只讲“老子体系”和“庄子体系”。本书对原始儒家和道家哲学思想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上起东晋高僧慧远,中历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下迄近代情僧曼殊,于作者98101人中,计选诗109题115首,成此《禅诗百首》。作者中,有佛门中僧尼,有世俗中官民。作品中,有五七言律绝,也有古风歌行。 关于禅诗,据其内容、手法等方面的特点,略分三类。 禅言诗——不离文字之禅。禅言,犹言言禅、论禅。其特点是引经据典,正面谈佛论道,而非绕路说禅。或者直接讲论佛禅之理,或者叙写佛事活动,或者抒发对佛禅的崇信与感悟。这类诗的缺陷在于好发议论,轻者拖着“玄言的尾巴”,重者通篇佛教概念,徒有诗的外壳,教化色彩很浓。 禅境诗——不立文字之禅。这一类诗的特点是寓思想于形象中,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作者设象寄意,读者舍象取意,皆惟在“妙悟”。其艺术效果是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唯识宗为唐代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又称法相唯识宗、法相宗、慈恩宗等。其理论渊源是印度的瑜伽行派,所依经典有“六经十一论”之说,基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唯识无境”。唯识宗以系统深刻的思想、细密的逻辑分析以及切实可行的修证方法著作。本书分七章,系统考察中国唯识宗的兴起、发展和衰微的历程,展现唯识宗由“学派”到“宗派”再到“唯识学”的历史演变过程,并揭示唯识宗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关系。 本书结构合理,材料丰富,论证细密,富有创新性学术成果,是一部很好的学术论著。
齐泽克是一位虎背熊腰的美髯公。他的衣橱里塞满了只有无产阶级才穿的衬衣和牛仔裤,偶尔也能看到一条灯心绒裤子。本专内容有康德同萨德、论之恶及相关问题、黑格尔的“本质逻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我有眼睛听到了你的声音”,或,看不见的主人、后现代性之淫荡客体等。
《少室四论》是从《少室六门集》中选出与禅修有关的四论,以《二人四行论》和《破相论》为重点。《二人四行论》似为达摩真正思想所在。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即禅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教义。《破相论》亦称《观心论》,内容说观心之法;以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简要。《悟性论》以寂灭为体,以离相为宗,从而强调寂灭即菩提。《血脉论》则强调三界兴起同归,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旨趣。
《中国探秘:刘智研究》介绍中国著名回族学者刘智(约1660-约1730年)的生活时代、生平著作、思想渊源和思想模式。他的宗教哲学思想,既非教思想的再现,又非儒释道的重述。《中国探秘:刘智研究》系统探讨“真”由先天到后天、由无形(性理)到有形(形器)的隐显变化;“真光”的照明而有大世界(天体)和小世界(人);人的信仰根源于内光,人返归“真”的基础则为外光对内光的反照:以及他的宗教伦理思想、神秘思想以及刘智思想的载体及其体现。
本书包括了答周西岩、答周若庄、与焦弱侯、答邓石阳、又答石阳太守、答李见罗先生、答焦漪园、复丘若泰、复邓石阳、复周南士、答邓明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