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神会的文录实际主要是宣传南宗[顿教]禅法的谈话和讲演的记录 ,故决定题为神会和尚禅话录,由三部分组成:一,正编,有新校敦博本坛语、南宗定是非论、重校南阳和尚问答杂微义等,文前曾皆加编校按语,说明所依底本、参照资料及编校体例等。二、附编,从宋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禅宗史书上抄录的神会的传记和禅法的资料,以备参考。三、研究,发表笔者的两篇研究论文,供读者参考,普请指教。
《千手千眼观世音陀罗尼经》全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本书述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之因由、发愿、十五善生、不受十五恶死等之功德,千手陀罗尼及受持之功德、咒诅法、四十各各之功德,日光、月光二菩萨拥护之咒等。由于经中《大悲咒》普遍流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也就成为民间尊敬的菩萨之一。在佛教界,显密二教的崇拜对象往往不同,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则是显密二教佛所共同尊仰的大慈大悲菩萨。
本书是一部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教兴起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止于当今教在各国的情况和特点。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教的经籍、教法、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本书的书名——《信仰与政治哲学:施特劳斯与沃格林通信集》——似乎已经为我们提示了本书的论题位置:沃格林与施特劳斯的差异,就是信仰与政治哲学的差异——换言之,沃格林一生中的主要著述看起来是在搞政治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信仰的哲学表白。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施特劳斯与沃格林的通信,第二部分由两人的各两篇论文构成,第三部分是两人在美国的后学们对两人分歧的思考。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第二部分的四篇论文的编排是这样的:沃格林的两篇文章被编排在施特劳斯两篇文章的中间,好像处于受到夹击的位置。仅从文章标题来看,施特劳斯的两篇文章就像是对沃格林的两个论题的尖锐挑战——或者说,开始是提醒……然后是批判。
王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很有意思的学说,它自产生之初起就备受争议,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直至今日。说它很有意思,是因为王学的产生本是为统治者解决问题的,却始终得不到官方的认可,颇有鲁迅先生所言“帮闲不得”的痛苦。王学在近现代的际遇就更为奇特了,既有谭嗣同、郭沫若等人在王学发掘出强调个人主体意志、蔑视权威、冲决网罗的革命精神,又有蒋介石利用阳明心学为其独裁统治张目。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王学学说中的某些内容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如“文革”中讲“狠斗私心一闪念”就是王学中争论不休的修养工夫问题在现代的翻版。对于这样一种很有意思的学说,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黄老学”,过去通称“黄老之学”或“黄老道家”。自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种古佚书后,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和检讨“黄老学”。 本书共分六章。章相当于全书的总论,着重对“黄老学”的产生、内涵特征和发展概况等加以揭示和作理论说明,为了解“黄老学”提供一种“纲要”。第二章至第五章相当于分论,即对战国南、北两个“黄老学”与战国时期传播“黄老学”的人物及著作、秦汉“黄老学”的人物和著作进行具体的思想剖析,并尽量揭示其内在思想逻辑及其演化关系,从而为读者了解具体的“黄老学”派别,提供一种“细目”。第六章是全书的结尾,即睚同所说的对“黄老学”的评价。
这篇论文的选题也是几经波折。很早我就对科学主义美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后来在老师指导下,逐渐缩小研究的范围,确定了做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在研究时发现,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阿恩海姆的美学思想极为丰富,美学界和艺术界都对他的思想有极胡的兴趣,但是已经发表的不多的文章也只是就他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思想作一些介绍,而作为当代美学的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的美学思想远远不止这些,他的电影美学思想、熵在文艺美学中的运用以及他的非语言决定论视阈都相当新颖,于是决定做一个全面的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研究。尽管我尽了努力,但诊然感到阿恩海姆的深厚和博大在这篇论文中还远没有囊括,所我是以惶恐的心情来提交这篇论文的。 本书没有通常的对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美学研究局限其视知觉与绘画的范围,而是将其扩
本书的书名——《信仰与政治哲学:施特劳斯与沃格林通信集》——似乎已经为我们提示了本书的论题位置:沃格林与施特劳斯的差异,就是信仰与政治哲学的差异——换言之,沃格林一生中的主要著述看起来是在搞政治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信仰的哲学表白。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施特劳斯与沃格林的通信,第二部分由两人的各两篇论文构成,第三部分是两人在美国的后学们对两人分歧的思考。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第二部分的四篇论文的编排是这样的:沃格林的两篇文章被编排在施特劳斯两篇文章的中间,好像处于受到夹击的位置。仅从文章标题来看,施特劳斯的两篇文章就像是对沃格林的两个论题的尖锐挑战——或者说,开始是提醒……然后是批判。
人是否有理性?人是否可以用理性认识世界? 德国哲学家们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搭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体系。 康德说:人就是目的本身,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当作工具。 黑格尔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叔本华说: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不合理且盲目的意志。 尼采说:上帝已死。 海德格尔说:世界并不是世上诸多可见的存在者的总和,人也并不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与人之间并不是客体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关系。 翻开本书,3小时入门德国哲学。
本书由张志扬、陈家琪合著,分上下两篇,陈家琪完成上篇内容,围绕着存在、认识、表达这三个西方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重新清理,把问题归结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中的表达问题;张志扬承担的是下篇的写作,进一步从“重审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的角度提出了本体之辨、主体之辨和存在之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语言之辨的准性分析”。这本书20年前产由华中理中大学出版社出版过,由于当时哲学中的语言问题刚刚引起学界的注意,所以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但由于当时印数很少,远远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就是到了今天,在解构“形而上学的巴别塔”的同时为人的精神家园寻求另一种依托,就这一永恒性的主题而言,也依旧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才有此再版。
《苏格拉底的命相: 讲疏》是柏拉图名篇《斐多》的古疏之一,属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传统,是非常珍贵的残篇。它的出版,将为汉语读者提供一个古代研究者贴身阅读柏拉图对话文本的经典范例,对汉语学界重建自身经典的家法统绪有着极好的启发。《苏格拉底的命相:《斐多》讲疏》讲疏原文的翻译,极纯正地体现了在柏拉图学园传统中对柏拉图文本解读的具体面貌,其附带的对讲疏的详尽笺注,进一步帮助读者把握奥林匹奥多罗的思路,并得以对《斐多》的文本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作者奥林匹奥多罗是拜占庭人,师承新柏拉图主义,遵循普洛克罗斯的家法,生活在一个虽然基督教化,然而去古未远的时代,展读此书,我们或将与古人一起,致思《斐多》中灵魂的永恒与来生。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是美国当代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本书(《欲望·身份·生命——朱迪斯·巴特勒的主体之旅》)将以“主体”这一饱含矛盾的现代哲学概念为线索,勾勒这位哲学家的理论发展。阐释巴特勒的主体理论基础,分析巴特勒以主体理论出发“介入”性/别、女性主义等领域的过程,并探讨巴特勒近期的“伦理转向”,以此为巴特勒未竟的主体旅程划上暂时的句号。 本书内容属于跨学科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议题。其论述置身于全球话语的视野,力图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评价乃至批判西方理论的建树与不足,厘清其深层局限,去芜存菁,结合中国国情与现实需要,借鉴运用西方成果、批判审视西方霸权。
自古以来,人类都在不断探讨生命的意义与死的归宿。本书融合了超个体心理学及诸多东西方的传统智慧,从中探究死亡与临终的奥秘。作为一名有着近10年经验的临终陪护者,作者并没有将“死亡”流于空谈或令其过于抽象,而是从临终病人的实际经历中,深度探讨了死亡、修行与心灵成长的紧密关系,印证临终是灵性的体验,可以感觉到从所未有的、喜悦与圆满。她给了我们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死亡和生命,体会本性的内在光芒。 这是对死亡最近距离的观察,但带给我们的不是死亡的阴霾与恐惧,而是悟透生死后的清朗达观。了解死亡,我们能更加全然、自在地活着;陪伴生命,让我们找回生活最初的幸福。
《历史哲学》作于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牟宗三先生初到台湾,痛感时运之剧变,发愤著书,从历史入手,围绕众所周知的先秦两汉的大事件,通观时代精神之发展,进而探明精神本身的表现途径,解决中国“内圣”之学的“外王”问题。
艾耶尔(A.J.Ayer),英国哲学家,牛津大学逻辑教授,维也纳小姐成员,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之一。 本书为艾耶尔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之一。对于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作了系统的论述,也是研究这一学派的基本著作之一。
佛教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中,和传统文化水融,并以其丰厚的思想义理深深影响着国人。正确认识佛教,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真相,解决烦恼痛苦,也能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济群法师的这本菩提心与道次第,正是我们了解佛学的一扇法门。
本书本着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运用文化比较学的观点,在系统阐述佛教的历史、经典、教理、仪轨制度和寺院,以及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变化及其中国化过程的基础上,多方位分析和研究了中国佛教与中国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的复杂、微妙的相互关系。 本书在1988年出版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该书也一版再版。为此,中国主教闭专门邀请方先生讲述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和规律,以此作为中国化的借鉴。
《禅林宝训》收录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惠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宋代禅师之遗语教训,几三百篇,各篇终皆记其出典。此书古来盛行于禅林,每被列为僧伽之入门书;现今被誉为佛家之管理学,处世哲学之要典,世人亦可从中得到启迪。
这本《西学大家系列:尼采自述》,是奉献给这样的读者:他们希望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尼采,但由于没有时间等原因不可能去通读他的作品。《尼采自述》一书从尼采大量的作品中摘译出那些最能反映其思想、生活的内容,按照尼采的个性特征、其主要作品介绍、对人类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的看法、对基督教的看法、对女人和爱情的看法、对艺术的看法、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九个方面予以编排。 《西学大家系列:尼采自述》希望给读者提供一个可理解的尼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