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由张志扬、陈家琪合著,分上下两篇,陈家琪完成上篇内容,围绕着存在、认识、表达这三个西方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重新清理,把问题归结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中的表达问题;张志扬承担的是下篇的写作,进一步从“重审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的角度提出了本体之辨、主体之辨和存在之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语言之辨的准性分析”。这本书20年前产由华中理中大学出版社出版过,由于当时哲学中的语言问题刚刚引起学界的注意,所以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但由于当时印数很少,远远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就是到了今天,在解构“形而上学的巴别塔”的同时为人的精神家园寻求另一种依托,就这一永恒性的主题而言,也依旧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才有此再版。
庄子文,汪洋肆恣,变化无方;庄子思想,曲折隐晦,寓意深遂。这就给后人阅读、理解《庄子》带来了莫大的难度。更令人无奈的是,要了解中国文化,甚至说作为中国人,《庄子》却又像一座蕴藏富饶但无法绕开的高山、一条景色瑰丽却处处有险礁暗流的大河。爬山涉水,如何跨越这重重障碍,当然得从消解庄文所给我们带来的困难着手,也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与思想的梳理。作者正是综合这方面的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清晰的理路,给出合理的判断。书中的许多观点与结论是令人信服的,具有学术价值与启发意义。
本书是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最重要的经典文本,或者说是奠定西方思想传统的重要著作,展示了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相和的原因的探索。 本书是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最重要的经典文本。本书所展示的,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目和最的原因探索。本书最终考察了人类知识的形成,进而提出关于普遍知识的理论,从根本上奠定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王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很有意思的学说,它自产生之初起就备受争议,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直至今日。说它很有意思,是因为王学的产生本是为统治者解决问题的,却始终得不到官方的认可,颇有鲁迅先生所言“帮闲不得”的痛苦。王学在近现代的际遇就更为奇特了,既有谭嗣同、郭沫若等人在王学发掘出强调个人主体意志、蔑视权威、冲决网罗的革命精神,又有蒋介石利用阳明心学为其独裁统治张目。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王学学说中的某些内容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如“文革”中讲“狠斗私心一闪念”就是王学中争论不休的修养工夫问题在现代的翻版。对于这样一种很有意思的学说,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本書以版本的不同,把《大般涅槃經》的異文分為兩部分來談:一是敦煌寫本中的異文,這類異文主要是文字學意義上的,主要研究其類型、成因及意義;二是傳世刻本中的異文,這類異文主要是校勘學意義上的,主要以《大正藏》為材料,通過調查和比勘南北兩本《大般涅槃經》之間的異文,考察南、北本《大般涅槃經》在語言上的差異。
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论述了《老子》的传播、经典化过程及孔子问礼的时间等问题,第二部分编排了相关的研究资料。
本书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成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又有点像圣者传一类的书。但这位圣者并不是宗教的圣者,而且本书并不偈一般宗教书那样枯燥乏味。却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诗。
《苏格拉底的命相: 讲疏》是柏拉图名篇《斐多》的古疏之一,属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传统,是非常珍贵的残篇。它的出版,将为汉语读者提供一个古代研究者贴身阅读柏拉图对话文本的经典范例,对汉语学界重建自身经典的家法统绪有着极好的启发。《苏格拉底的命相:《斐多》讲疏》讲疏原文的翻译,极纯正地体现了在柏拉图学园传统中对柏拉图文本解读的具体面貌,其附带的对讲疏的详尽笺注,进一步帮助读者把握奥林匹奥多罗的思路,并得以对《斐多》的文本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作者奥林匹奥多罗是拜占庭人,师承新柏拉图主义,遵循普洛克罗斯的家法,生活在一个虽然基督教化,然而去古未远的时代,展读此书,我们或将与古人一起,致思《斐多》中灵魂的永恒与来生。
孔丛序是古代诸子文献中继腧龉之后儒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孔氏家学的特点。全书七卷二十三篇,自首篇至第五篇,主要记述吼子的言行。第六篇至第十篇,记于思的言行。第十二篇至第二十一篇,记子庙、子顺、子怃的言行,具有父子相承的家学脉络。中间第十一篇是小尔雅。小庸雕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其书在孔丛子中作为一篇出现,当为孔氏家学所旧藏。
自古以来,人类都在不断探讨生命的意义与死的归宿。本书融合了超个体心理学及诸多东西方的传统智慧,从中探究死亡与临终的奥秘。作为一名有着近10年经验的临终陪护者,作者并没有将“死亡”流于空谈或令其过于抽象,而是从临终病人的实际经历中,深度探讨了死亡、修行与心灵成长的紧密关系,印证临终是灵性的体验,可以感觉到从所未有的、喜悦与圆满。她给了我们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死亡和生命,体会本性的内在光芒。 这是对死亡最近距离的观察,但带给我们的不是死亡的阴霾与恐惧,而是悟透生死后的清朗达观。了解死亡,我们能更加全然、自在地活着;陪伴生命,让我们找回生活最初的幸福。
本书通贯古今,内容完整。以时间为线索,上溯哲学产生以前的古代阿拉伯时期,下迄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从公元7世纪教经典《》问世,到哲学形成、发展,至今天的状况,完整地再现哲学产生的整个历史过程,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哲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丰富内容,向人们描绘了一幅从古代到近现代哲学发展的完整画卷,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哲学简史,实现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结合;视野宽广,立论公允。作为一部反映整个哲学历史发展过程的著作,本书对错综复杂的哲学从历史演变、发展脉络、基本规律和特征的角度做了层次鲜明的梳理,特别注重从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等不同方面探讨哲学产生的背景,把不同流派和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都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既从横向角度探讨阐述各个历史时期哲学本身所包含的多层面内容,又从纵
《吠陀经和奥义书》为巫白慧的学部委员文集。《吠陀经和奥义书》所选内容为:吠陀经的译者导论、印度唯物论思想探源、印度古代辩证思维、原人奥义探释、吠陀轮回说探源、古代和中世纪的印度自然哲学、奥义书的禅理、印度哲学中的场有思想、奥义书哲学和佛教、文殊菩萨与梵本《金刚针论》等文章。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据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含在这个传统根源里。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 本次出版的修订插图本,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书》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订正。全书插图的选配侧重中西比较,以凸显华夏美学的非酒神型特征,与《美的历程》《美学四讲》修订插图本共同构筑了一片完整统一而丰富多彩的美学园地。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源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书本着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运用文化比较学的观点,在系统阐述佛教的历史、经典、教理、仪轨制度和寺院,以及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变化及其中国化过程的基础上,多方位分析和研究了中国佛教与中国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的复杂、微妙的相互关系。 本书在1988年出版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该书也一版再版。为此,中国主教闭专门邀请方先生讲述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和规律,以此作为中国化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