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的人体、人性、人情立即就受到成人的养护和塑造,然后就被打上种种的印记……其间,幼童感知了什么?思索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发了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学家的热忱探究。美国当代哲学家马修斯的命题是:幼童与生俱来就有运用哲学的能力,“他们早就喜欢提出哲理性的问题,还要做哲理性的评论,比十三、四岁的孩子做的更多。
本书所收神会的文录实际主要是宣传南宗[顿教]禅法的谈话和讲演的记录 ,故决定题为神会和尚禅话录,由三部分组成:一,正编,有新校敦博本坛语、南宗定是非论、重校南阳和尚问答杂微义等,文前曾皆加编校按语,说明所依底本、参照资料及编校体例等。二、附编,从宋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禅宗史书上抄录的神会的传记和禅法的资料,以备参考。三、研究,发表笔者的两篇研究论文,供读者参考,普请指教。
本书理性与悟性并重,揭示禅宗诗歌所蕴含的怫心、禅韵、诗情,并揭示了禅宗的关怀“本来面目”,禅宗审美感悟三阶段“见山只是山”的内涵,作者指出,禅宗诗歌主要表现了对禅宗本心论、开悟论、境界论的体证。
《千手千眼观世音陀罗尼经》全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本书述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之因由、发愿、十五善生、不受十五恶死等之功德,千手陀罗尼及受持之功德、咒诅法、四十各各之功德,日光、月光二菩萨拥护之咒等。由于经中《大悲咒》普遍流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也就成为民间尊敬的菩萨之一。在佛教界,显密二教的崇拜对象往往不同,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则是显密二教佛所共同尊仰的大慈大悲菩萨。
本书本着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运用文化比较学的观点,在系统阐述佛教的历史、经典、教理、仪轨制度和寺院,以及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变化及其中国化过程的基础上,多方位分析和研究了中国佛教与中国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的复杂、微妙的相互关系。 本书在1988年出版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该书也一版再版。为此,中国主教闭专门邀请方先生讲述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和规律,以此作为中国化的借鉴。
《禅林宝训》收录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惠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宋代禅师之遗语教训,几三百篇,各篇终皆记其出典。此书古来盛行于禅林,每被列为僧伽之入门书;现今被誉为佛家之管理学,处世哲学之要典,世人亦可从中得到启迪。
这本《西学大家系列:尼采自述》,是奉献给这样的读者:他们希望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尼采,但由于没有时间等原因不可能去通读他的作品。《尼采自述》一书从尼采大量的作品中摘译出那些最能反映其思想、生活的内容,按照尼采的个性特征、其主要作品介绍、对人类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的看法、对基督教的看法、对女人和爱情的看法、对艺术的看法、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九个方面予以编排。 《西学大家系列:尼采自述》希望给读者提供一个可理解的尼采形象。
本书通贯古今,内容完整。以时间为线索,上溯哲学产生以前的古代阿拉伯时期,下迄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从公元7世纪教经典《》问世,到哲学形成、发展,至今天的状况,完整地再现哲学产生的整个历史过程,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哲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丰富内容,向人们描绘了一幅从古代到近现代哲学发展的完整画卷,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哲学简史,实现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结合;视野宽广,立论公允。作为一部反映整个哲学历史发展过程的著作,本书对错综复杂的哲学从历史演变、发展脉络、基本规律和特征的角度做了层次鲜明的梳理,特别注重从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等不同方面探讨哲学产生的背景,把不同流派和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都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既从横向角度探讨阐述各个历史时期哲学本身所包含的多层面内容,又从纵
本书深入分析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玄学、科学和玄学的关系等三个重要问题,并以中西比较的研究视野和剥蕉抽茧式的讨论法,深入阐述了科学与玄学自身的性质、各自所研究的问题、所用的方法、所具的特长、所受的限制等方面,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本书由一个道,从其信仰的角度出发,借鉴现代学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网罗古今神仙典籍和研究资料自纂集而成。作者从历史背景,思想渊源,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等解度出发,深入细致地介绍了道教神仙信仰在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并从常识角度出发,通俗易懂地介绍阴关神和仙的信仰的内涵和特点;还从整理典型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有关的道教神仙典籍。对广大道教信徒和道教文化爱好者来说,这无颖是一部多方位了解神仙信仰的难得之作。
永明延寿为唐末五代宋初吴越国禅僧,法眼宗三祖。现存有一百多万字的著作,主要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和《注心赋》等。本书围绕禅宗“一心”,对延寿心学的心体论、心相论、心用论和心境论展开研究,分为四编。 编是延寿心学的本体论,厘清了延寿以真心缘起融通赖耶缘起、一心二门、一心三观和法界缘起的理路,揭示了其心学立足心宗折中教下的圆融性。第二编是延寿心学的生成论,理顺了延寿以真心不觉而起妄心来会通阿赖耶识生起现行的逻辑关联.总结了延寿的真心唯识观。第三编是延寿的心学实践论,通过对延寿的观心思想,菩萨戒思想,万善同归思想的梳理,得出延寿心学实践论是心行论的结论。第四编是延寿心学的境界论,通过对妄心复归真心内证过程的分析,从转识成智的角度阐明了延寿心学的境界观。 总体来说,这四个部分均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佛以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古今禅宗以为宗门之口实,以心传心之根据大事也。传至菩提达摩,乃为西天二十八祖。南朝梁普通(520-527)年间,菩提达摩乘桴南来东土,北上嵩山少林壁观九年,倡为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付法偈曰:“我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嗣是六代传衣,五宗竞出,乃为禅宗法嗣“四七二三”诸祖师。由唐历宋,其化大焉。但佛教史上的禅宗,虽说在思想传承上与达摩禅学有密切关系,在法统上也有“血缘”之情,然而禅宗的基本思想构架则成于六祖慧能。达摩禅没有“顿悟”法门,尽管也没有否定打坐参禅的要求,但本质上依然是印度禅的翻版。慧能禅宗是以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
庄子文,汪洋肆恣,变化无方;庄子思想,曲折隐晦,寓意深遂。这就给后人阅读、理解《庄子》带来了莫大的难度。更令人无奈的是,要了解中国文化,甚至说作为中国人,《庄子》却又像一座蕴藏富饶但无法绕开的高山、一条景色瑰丽却处处有险礁暗流的大河。爬山涉水,如何跨越这重重障碍,当然得从消解庄文所给我们带来的困难着手,也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与思想的梳理。作者正是综合这方面的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清晰的理路,给出合理的判断。书中的许多观点与结论是令人信服的,具有学术价值与启发意义。
《千手千眼观世音陀罗尼经》全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本书述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之因由、发愿、十五善生、不受十五恶死等之功德,千手陀罗尼及受持之功德、咒诅法、四十各各之功德,日光、月光二菩萨拥护之咒等。由于经中《大悲咒》普遍流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也就成为民间尊敬的菩萨之一。在佛教界,显密二教的崇拜对象往往不同,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则是显密二教佛所共同尊仰的大慈大悲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