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由张志扬、陈家琪合著,分上下两篇,陈家琪完成上篇内容,围绕着存在、认识、表达这三个西方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重新清理,把问题归结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中的表达问题;张志扬承担的是下篇的写作,进一步从“重审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的角度提出了本体之辨、主体之辨和存在之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语言之辨的准性分析”。这本书20年前产由华中理中大学出版社出版过,由于当时哲学中的语言问题刚刚引起学界的注意,所以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但由于当时印数很少,远远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就是到了今天,在解构“形而上学的巴别塔”的同时为人的精神家园寻求另一种依托,就这一永恒性的主题而言,也依旧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才有此再版。
庄子文,汪洋肆恣,变化无方;庄子思想,曲折隐晦,寓意深遂。这就给后人阅读、理解《庄子》带来了莫大的难度。更令人无奈的是,要了解中国文化,甚至说作为中国人,《庄子》却又像一座蕴藏富饶但无法绕开的高山、一条景色瑰丽却处处有险礁暗流的大河。爬山涉水,如何跨越这重重障碍,当然得从消解庄文所给我们带来的困难着手,也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与思想的梳理。作者正是综合这方面的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清晰的理路,给出合理的判断。书中的许多观点与结论是令人信服的,具有学术价值与启发意义。
本书是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最重要的经典文本,或者说是奠定西方思想传统的重要著作,展示了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相和的原因的探索。 本书是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最重要的经典文本。本书所展示的,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目和最的原因探索。本书最终考察了人类知识的形成,进而提出关于普遍知识的理论,从根本上奠定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王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很有意思的学说,它自产生之初起就备受争议,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直至今日。说它很有意思,是因为王学的产生本是为统治者解决问题的,却始终得不到官方的认可,颇有鲁迅先生所言“帮闲不得”的痛苦。王学在近现代的际遇就更为奇特了,既有谭嗣同、郭沫若等人在王学发掘出强调个人主体意志、蔑视权威、冲决网罗的革命精神,又有蒋介石利用阳明心学为其独裁统治张目。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王学学说中的某些内容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如“文革”中讲“狠斗私心一闪念”就是王学中争论不休的修养工夫问题在现代的翻版。对于这样一种很有意思的学说,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本書以版本的不同,把《大般涅槃經》的異文分為兩部分來談:一是敦煌寫本中的異文,這類異文主要是文字學意義上的,主要研究其類型、成因及意義;二是傳世刻本中的異文,這類異文主要是校勘學意義上的,主要以《大正藏》為材料,通過調查和比勘南北兩本《大般涅槃經》之間的異文,考察南、北本《大般涅槃經》在語言上的差異。
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论述了《老子》的传播、经典化过程及孔子问礼的时间等问题,第二部分编排了相关的研究资料。
本书从公案与颂古探讨了禅宗的哲学象征内涵。本书探讨了公案与颂古的合壁《碧岩录》,并分析了大量的诗意化的禅宗语言,阐释公案、颂古、禅语对禅宗哲学的象征,探究公案的意旨,分析颂古的禅悟内涵、运思特点、取象方式、美感质性,阐释了禅宗诗学喻象的独特意义。
这篇论文的选题也是几经波折。很早我就对科学主义美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后来在老师指导下,逐渐缩小研究的范围,确定了做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在研究时发现,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阿恩海姆的美学思想极为丰富,美学界和艺术界都对他的思想有极胡的兴趣,但是已经发表的不多的文章也只是就他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思想作一些介绍,而作为当代美学的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的美学思想远远不止这些,他的电影美学思想、熵在文艺美学中的运用以及他的非语言决定论视阈都相当新颖,于是决定做一个全面的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研究。尽管我尽了努力,但诊然感到阿恩海姆的深厚和博大在这篇论文中还远没有囊括,所我是以惶恐的心情来提交这篇论文的。 本书没有通常的对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美学研究局限其视知觉与绘画的范围,而是将其扩
人是否有理性?人是否可以用理性认识世界? 德国哲学家们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搭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体系。 康德说:人就是目的本身,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当作工具。 黑格尔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叔本华说: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不合理且盲目的意志。 尼采说:上帝已死。 海德格尔说:世界并不是世上诸多可见的存在者的总和,人也并不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与人之间并不是客体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关系。 翻开本书,3小时入门德国哲学。
《苏格拉底的命相: 讲疏》是柏拉图名篇《斐多》的古疏之一,属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传统,是非常珍贵的残篇。它的出版,将为汉语读者提供一个古代研究者贴身阅读柏拉图对话文本的经典范例,对汉语学界重建自身经典的家法统绪有着极好的启发。《苏格拉底的命相:《斐多》讲疏》讲疏原文的翻译,极纯正地体现了在柏拉图学园传统中对柏拉图文本解读的具体面貌,其附带的对讲疏的详尽笺注,进一步帮助读者把握奥林匹奥多罗的思路,并得以对《斐多》的文本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作者奥林匹奥多罗是拜占庭人,师承新柏拉图主义,遵循普洛克罗斯的家法,生活在一个虽然基督教化,然而去古未远的时代,展读此书,我们或将与古人一起,致思《斐多》中灵魂的永恒与来生。
这本《西学大家系列:尼采自述》,是奉献给这样的读者:他们希望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尼采,但由于没有时间等原因不可能去通读他的作品。《尼采自述》一书从尼采大量的作品中摘译出那些最能反映其思想、生活的内容,按照尼采的个性特征、其主要作品介绍、对人类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的看法、对基督教的看法、对女人和爱情的看法、对艺术的看法、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九个方面予以编排。 《西学大家系列:尼采自述》希望给读者提供一个可理解的尼采形象。
本书本着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运用文化比较学的观点,在系统阐述佛教的历史、经典、教理、仪轨制度和寺院,以及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变化及其中国化过程的基础上,多方位分析和研究了中国佛教与中国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的复杂、微妙的相互关系。 本书在1988年出版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该书也一版再版。为此,中国主教闭专门邀请方先生讲述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和规律,以此作为中国化的借鉴。
《历史哲学》作于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牟宗三先生初到台湾,痛感时运之剧变,发愤著书,从历史入手,围绕众所周知的先秦两汉的大事件,通观时代精神之发展,进而探明精神本身的表现途径,解决中国“内圣”之学的“外王”问题。
本书首次将藏文版图书《〈佛子行〉诠释》以通俗的语言译为汉文,全书共分五个章节,分门别类地散述了佛教的基础哲理、佛教的内涵、佛教文化、佛教的产生,准确地表达了佛教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