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经典代表作》(精装全三册)包括 西方现代思想丛书 中的《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致命的自负》三本。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注意,其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谟、亚当 斯
当 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 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 雅地跨越生命的 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 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 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 深,并为我们 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 衰老与死 ,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 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 点。书中对 善 服务 辅助生活 生前预嘱 等 系
清宫的文化生活,官方文献中没有系统的记载。原因是清王朝以骁勇善战起家, 一贯重视骑射;文化活动,在皇帝看来不过是万机余暇的及时行乐,故不便载入典册。而实际上,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宫延的文化、艺术等生活还是相当丰富的。本书试图通过清宫所遗留的各类器什,如毛皮、冠服、纺织品、金银器、锡器等,来阐释对清宫文化的形塑过程。本书的作者为著名清史学者,浸淫清史研究三十余年,出版学术专著多部,本书为其近年新作,对推动清史的进一步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拟纳入 中国历史与图像研究书系 之中。
《改变思维》在距*版出版八年后,全新修订,增补十万字。 本书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说: 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立足中华文明史、世界科技史和人类未来憧憬,写一本批判性的、建设性的、思维性的书,写一本有益于深入和系统思考社会和人生的书。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本书。教育中重要的不是思想,而是思维。改变思维,进而改变自己;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周边;改变周边,进而改变境遇,*终改变世界。 我们需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背景,基于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看待中华道统,打破经典思维的惯性,用量子思维激活被历史沉默、半沉默的优秀文明基因,如来自道家、墨家、儒家和法家的理念和方法,以自由思维、独立精神,肩负并完成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促进人类社会和科技人文的发展。 育人使命体现在,创
本书按照 理念 政策 效果 比较 展望 这一叙事思路,对 前海模式 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梳理了前海改革的政策体系:从 三位一体 的政策架构,到法定机构管理体制机制的演变,再到现代服务业发展、法律事务开放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等。在此基础上,本书从制度创新驱动发展、中央与地方联动、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建设、深化深港合作以及前海新城建设等方面,呈现了前海改革取得的成绩以及 前海模式 的意义与价值。本书还从内外两个视角对 前海模式 进行了比较研究,展望了 前海模式 的未来,并就如何用好 新三大法宝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思考。
科学在今天已经成为真理的代名词。科技的发达是近代西方强盛的核心能力所在, 得科学者方能得天下 已经深入人心。但如果要问到底什么是科学,能准确回答清楚者即使在优秀的科学家群体中间也寥寥无几。过去对科学的认识散见于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与科学学等几门学科之中,但因它们都未能完备地深入整个科学内部,因此都远远解决不了以上问题。将科学简单理解为 分科而学 ,也使当今浩如烟海的不同科学学科之间隔行如隔山,互不相通。本书总结出了可以贯通一切科学的四大主干学科:数学、测量、信息科学与牛顿力学。并且以过去的学者们非常缺乏研究的测量学科为主,系统研究了科学的内在结构、机理,以真正科学的方式给出清晰的答案。
本书为移民史领域的学术研究著作,具备突出的全球史视野。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讲述了16—19世纪全球范围内人口迁移的历程,以及伴随着人口流动而来的,相关国家对移民和边境的管控。作者认为,在18世纪之前,跨区域的迁移活动具有一定的民间自发性,且规模较小,因此尚未正式进入政府管理的范畴。19世纪,随着移民潮的壮大,尤其是亚洲移民数量的增长,不论是中国、日本、印度等迁出国,还是美国、英联邦等迁入国,都发展出一套移民管理和边境管控措施,来规范迁移过程。其中包括监管移民代理商、签订劳动契约、提供身份证明文件、订立外交条约等。美国作为当时华人移民的重要目的地,在19世纪下半叶的“排华运动”中,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边境流程,来和阻挠华人移民,如征收人头税、严格的入境问询等。20世纪初期,这一套由美国优选实施的
《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系《狂欢与日常》及《小历史与大历史》二书的续集,书中的个案从山西的村落、市镇,到明清时期的整体变化,从北方边塞到西南边陲,既寻找区域历史过程的 历史性时刻 ,也梳理长时程中的连续性。《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是作者近10年来的论文结集,贯穿了对在一个具体空间的社会结构形成的时间过程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过程(时间)只有在特定的空间中才能得到理解的认知。通过书中的个案,作者意在重申他对于区域社会史之方法论意义的论说,以及借由人类学视角下区域社会的探讨,达致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新阐释,从而解释了历史人类学的含义。
“邓正来选译哈耶克论文集”共分三辑,分别是:《民主向何处去?——哈耶克政治学、法学论文集》《知识的僭妄——哈耶克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集》《作为一种发现过程的竞争——哈耶克经济学、历史学论文集》,由著名学者邓正来先生选编翻译。丛书全面展现了哈耶克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对于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乃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西方思想史上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荒谬、现代西方代议制度所导致的对民主的侵夺等,哈耶克都进行了深刻的阐发和论述。辑开篇有邓正来先生长篇评注,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哈耶克的主要思想。
在以超大模型为基石的人工智能如ChatGPT的出现的今天,各类知识不仅唾手可得、且其专业性可与一般专家比肩。在人类历史上,恐怕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急迫地需要重新定义学习。 《精准学习》打破了神经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边界,为我们揭示了人脑的自然学习法则,阐释了人脑的学习能力相较现行人工智能的优势,提出了高效学习的4大核心支柱。迪昂用丰富且富有创新性的实验及示例,将深奥难懂的认知与脑科学知识,以大众看得懂的方式娓娓道来。为人工智能、教育、医学领域带来关键应用指导,提供了一个再次激发人类潜力的学习方式。 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这本书让你直达顺应孩子学习天性的本源,掌握指导孩子学习的根本法则;如果你是终身学习者,这本书能让你明白学习的底层逻辑,重新认识学习,从而更好地学习、提高
增长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不言而喻的、明确的目标。增长现象支配着世间万物。小到微生物个体和群落,大到帝国、文明乃至星系,都处在动态的增长变化过程之中。在本书中,斯米尔带领读者回溯了从微生物的感染到动植物的新陈代谢、从早期农业的出现到帝国与文明的兴衰等种种增长现象。 在自然环境中,人类驯化了动植物,改变了它们的生长,使其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家禽、家畜和农作物的生长与它们处在自然环境中的祖先的生长截然不同,而这正是维持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关键基础之一。相比之下,在由人造物和人类行为组成的环境中,增长现象更为可观:技术革命和一系列新原动机的出现,将人类从依赖人力和畜力、增长缓慢乃至停滞不前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人口、经济和文明的形态。 然而,对任何增长来说,物质基础都是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根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20世纪以来,乡村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乡村治理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从传统的乡村自治,逐渐走向自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现代化治理。本书基于 历史与现实 这一基本线索,以田野调查为基本研究方法,从制度、机制、单元、主体、组织、规则等多个维度,对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实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和考察,不仅总结了乡村治理变革的历史经验和内在规律,而且深入分析了乡村治理变革的发生机理。
本书跳脱西方研究的范式,根据中国历史自身脉络,以 经典诠释 的方法,从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礼制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10世纪之前)皇帝制度与皇权的方方面面。强调了儒教的礼制对于施行皇帝制度国家的重要性,并对郊祀礼、丧服礼、 国家 制度、君臣关系、皇帝制度是否为专制,提供了新视野。
史蒂芬·平克对当前世界进行了全景式的评述,让读者了解人类状况的真相,人类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他呼吁我们避开惊悚的头条新闻和灰暗的末日预言,相反,用数据说话:通过75幅震撼的图表,平克论证人类的寿命、健康、食物、和平、知识、幸福等都呈向上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存在于西方,而是遍及全世界。这是启蒙运动的礼物——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当下的启蒙》凭借智识深度和优雅文笔证明:我们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完mei的世界,而寻找一个完美的世界也是危险的举动。但是,如果继续运用知识来促进人类的繁荣,即将取得的进步则是无限的。我们该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的?300年来,启蒙运动理念取得了辉煌胜利,这个伟大故事却很少有人提起。平克分析了伟大进步的原因,将拯救几十亿生命的无名科学
本书分析了从忠惠王到高丽灭亡约五十年间,发生的各次重大政治事变,它们主要包括忠惠王时期的"曹頔之乱 。恭感王时期的 赵日新之乱 奇辙之乱 金铺之乱 辛盹之乱 ,辛褐王时期的 池之乱 杨伯渊之乱 、辛襦乳母张氏案、庆复兴事件、 林、廉之狱 ,特别是导致朝鲜建国的 威化岛回军 事件。通过对《高丽史》叙事与书写的深刻分析,揭示了深藏于表层书写之下的历史真实。与此同时,本书还进一步探究了高丽从以元朝为中心的帝国秩序脱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丽精英阶层认同的变化,以及元帝国的半岛政策如何走向反面、高丽王权提升权力的一系列作法反而埋葬了高丽王朝等重大问题。 政策与暴力 文本与书写 由帝国秩序到天下秩序 是全书的主要关注点。
中央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部《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正是深入调查研究的成果,是融汇广大农民、乡村基层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思考、思想与立场的著作。 本书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研究团队于2021年在河北、陕西、山东、湖南、浙江5省5县10村深入开展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研究 的成果,围绕 关于乡村振兴,农民到底怎么想 这一直接而朴素的问题,以529份农民问卷,154份基层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深度访谈等翔实的一手调研资料为基础,全面呈现了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与需求,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这些分析和思考能够丰富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与理解,为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政策设计和行动实践提供参考与启发。
本书是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研究的先驱查尔斯 霍顿 库利的代表作。作者从个体的情感入手,对个体与社会关系作了详尽的分析,认为个体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固然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个人,但个人决不能脱离社会,只有这样的人类生活才是真实的。在其理论中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应当对情感进行组织和控制。尽管从情感本身来说并无好坏之分,但作者认为,本质上进步的、亲社会的感情是被组织和约束起来的,以与社会整体生活达到理想的和谐,变异的情感是人们不适应社会环境的表现。
《经济与社会》原著共两卷,英文本由多位韦伯研究专家合作翻译,并加有长篇导言和注释,于1968年出版。本书被众多学者推为20世纪*伟大的社会学著作。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全面而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他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及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又分别互有交叉地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思想。韦伯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做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系统化因果分析。韦伯的研究以现代西方社会为立足点,通过对东西古今各种文明的比较,突出 理性化 这一特质,以此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