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全2册) 当我们谈论 西方 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谁属于 西方 ,又由谁说了算? 无论是标定地理区隔、信仰分野,还是描述军事对峙、利益阵营, 西方 这个常被用来划分敌我的概念总是瞬息万变,任由无数种解读产生。 温克勒选择在政治思想史的范式上溯源。如果说人们认同 西方 是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法治等精神的集成,那么它就可以追溯到一句话: 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 这是分权思想的肇始,为世俗化和人的解放埋下种子;并且有了在独一神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后来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才得以被接受。 本卷是德国历史学家温克勒四卷本《西方通史》的第一卷。从古老的一神思想,到中世纪神权和世俗权力、王侯和其他等级发生分离,到激荡新老西方的1776、1789年革命,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民族运
《林耀华全集》共八卷,收录目前能找到的林耀华所有著作。第一卷为人类学、民族学基本学科问题的文章;第二卷为少数民族研究的论文和调查报告;第三卷包括汉民族研究的文集,严复研究,原始社会问题研究等相关的讨论等;第四卷为《金翼》(中英文版);第五卷为《凉山夷家》(中英文版)及其后续的凉山彝族研究作品;第六卷收录《民族学通论》《林耀华学述》《义序的宗族研究》;第七卷收录《从猿到人的研究》《原始社会史》。第八卷收录纪念林耀华先生的文章和学术评论,林耀华手稿、书信、学术考察照片、学术年谱及林耀华著述总目等。全面系统地展示林耀华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之集大成者,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结束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旧时代,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哲学史的全部成果,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其体系之庞大,著述之丰富,思想内容之广博和深邃,在中西哲学史上都是罕见的。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二十世纪西方众多哲学流派的思想来源。诚如美国哲学家怀特所言: 不谈他的哲学,我们就无从讨论二十世纪的哲学。 可以说,黑格尔哲学是通达西方哲学以至整个西方文化的必经之路。 《精神现象学》出版于1807年,是黑格尔阐述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他自称此书是其哲学体系的导言。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全面和严谨的研究。
在中国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了解这个社会。 中国的资产者和买办者们,已经阶层化了。对于他们,实际上没有什么格外再加以分析的必要。因为他们的私有财产,主要是依赖于父辈权力的大小而聚敛的,其过程往往简单得令人咂舌,几乎完全没有什么商业意义可言。“中国特色”在这一点上具有极大的讽刺性。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增订版)》——梁晓声10 年力作,一部后时代最深刻的社会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增订版)》中梁晓声对当代资产者阶层、当代“买办”老阶层、当代中产者阶层、当代知识分子、城市平民和贫民、农民、中国农民工、中国当代“黑社会”以及中国“灰社会”各个阶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本书由作者发表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修订而成,内容涉及社会工作与社会问题两个扣连性议题(后者为前者之缘起),具体讨论范畴涵盖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青少年问题与社会工作、妇女问题与社会工作、社区问题与社会工作、农村问题与社会工作等。作者认为,社会工作是因应社会问题的有效举措,这种有效性必须基建于本土化之上,而本土化除了价值理念和理论知识层面的探讨,更需要具体到实务领中的弱势群体问题。
《医改红利的制度创新和社会治理:日本经验的启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273080)项目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背景,围绕当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系统介绍日本医改制度变迁及其社会治理的典型经验,采用新制度经济学及比较制度研究方法,阐述了我国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降低不合理用药和不合理检查等医疗浪费、实施保健预防策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挑战、改善和谐医患关系以及激发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五大可释放的医改红利及可“挖掘”的巨大潜力空间。并针对性提出了大部制改革、以医疗保障制度为主线的医疗与医药联动协同发展、激活和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的释放我国医改红利的宏观和具体的策略建议。
20世纪末期以来,网格化被应用于政府管理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本书系统梳理了网格化管理发展的历史、地位及作用,基于网格化治理理论,构建了网格化治理模型,详细介绍了网格化治理模型在北京市东城区的实践应用和自检修复的机制探索,并对网格化可利用技术和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我国探索和应用网格化城市治理模式提供了有益参考。
全书共收调查报告15篇,分三册,是有关民国时期四川、山东邹平、云南、江苏、湖北、浙江等地的人口户籍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反映民国时期各地的人口存变情况,对现在人口情况研究具有参考与借鉴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这本书的翻译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不仅是偶尔突破禁忌而不被人察觉时的那种愉悦,更重要的是一种智识上的愉悦。追随着波斯纳的笔,我漫游从古希腊罗马到今天的北欧国家,从现代美国到非洲桑比亚(一个名字虚构的部落),性这个因禁忌、神秘而陌生的领域在不知不觉中展示出其自身的理性逻辑。当年的经验和直流不断破醒和反思,我不仅看到了,而且理解了许多先前从未理解的事情。 这是一本法官写的关于性的书。因此,至少在两种意义上,它犯了忌讳。,性本身,至少性的许多问题,至今在包括美国的许多国家仍然是犯忌讳的;第二,如果说其他人偶尔谈谈性还可以原谅,而一位法官,一位法学家丢下那么多“重要的法律学术问题”不讨论,却讨论这样一个“不入流”、这样一个“下三滥”的问题,这也犯忌讳;甚至会被人们认为很下流。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2编乡村经济卷珍贵典藏上中下)》是李文海主编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系列丛书的其中一部。本书收录民国时期有关乡村经济的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农村经济实况等一般经济状况调查,以及农业与农场经营、手工业、农产贸易与集市、农村金融、土地关系等专项调查报告,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史料价值极高。
《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 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修订本)借鉴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在中国商会发展的丰富史料基础上,就转型时期的中国商会组织做出了深入探讨,对我们认识近代商人社会与商业团体有很好的推进作用,对于修正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也有不容忽视的实证意义。全书共16章,除*章导论外,作者用15章的篇幅全面叙述了近代中国商会组织的兴起背景、发展、特征、经济政治司法等活动,及其遭遇所体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分析了以商会为代表的市民社会在近代中国的特点和作用。
孙绍先、文丽敏所著的《平等与包容(母系文化背景下黎族两性关系)(精)》是第一本全面研究黎族母系文化时代两性关系的著作。作者从黎族的族源关系入手,通过对大量史料和新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梳理、比较和分析,对黎族不同时期田野考查资料的比对以及相关母系氏族研究成果的借鉴分析,厘清了黎族母系文化的基本脉络,澄清了对黎族母系时代两性关系的许多不实传闻。对黎族母系文化的缘起、发展、衰落做了正本清源的考订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黎族母系文化的古朴风貌,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年鉴内容分为: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固定资产投资、物价指数等22部分,全书数据以2005年为主,每部分主要指标列示建国以来重点年份及改革开放以来的资料。
一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开拓者,以社会调查之科学方法,通过艰苦的田野调查,汇聚了大量的实测数据,展现了一个时代——民国时期的社会生存图景。李文海编著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城市劳工生活卷珍贵典藏上下)》为城市劳工生活卷上下,包括:《北平生活费之分析》、《成都市生活费之研究》、《昆明市家庭生活情形调查》、《上海工厂工人之生活程度》、《上海工人生活程度的一个研究》、《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民国16年至17年天津手艺工人家庭生活调查之分析》、《重庆工人家庭生活程度》、《广州工人家庭之研究》、《南京工人家庭之研究》等。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2编近代工业卷珍贵典藏上中下)》为李文海主编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系列丛书的其中一部。该书是研究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史料,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史料价值极高。全卷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卷收录《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中卷主要是京津两地轻工业的调查,下卷涉及江西、云南等地的工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