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特点如下: 1、本书基本上都是作者的研读大量原著的基础上,通过对帕森斯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潮流的探索与思考,提炼出西方新一代社会学理论大家理论中的精华,加上自己的分析和评述,形成介绍和研究相结合的精华。 2、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大家的思想,本书中的多数章节都安排节介绍其思想的渊源。 3、正是鉴于上述想法,我们在介绍这些大家的思想时,觉得应在切题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全面的详尽,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 4、西方的社会学理论是植根于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之中的。 5、在写作之前,我们亦认真讨论了本书应有的风格。从作为社会学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的角度出发,我们尽量做到对理论的介绍和读解的明晰与条理性,以便于读者理解。
本书拟收入费孝通先生三部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和《乡土重建》。这三本书是费先生开始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进行概括的代表作,比较凝练地体现了费孝通对这一问题的集中思考,实际上它们在他写作中也是一个系列。本书正是这三本小书的汇编本,希望能借以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研究作一全面而地呈现。
如果男人掌握着权力,那么为什么他们是自杀率更高的那个性别?为什么一百年前男人的平均寿命比女人的短一年,一百年后却比女人的短了七年?为什么男人赚钱更多但他们的资产值更低?男人真的就是那么强壮吗?男人真的是压迫者、施暴者吗?女人和小孩无辜死了,社会舆论会认为他们被残忍地杀害了,为什么男人们参加战争被杀死了却被认为是应该的?本书提出一个惊人的观点:我们这个社会不是受男人控制,而是受“生存的需要”控制。在某种程度上男人也是弱者、受害者。法雷尔博士的主张,我们不需要女性运动也不需要男性运动,而是需要一场性别转化运动。两性关系的基石需要从依附转为平等,两性的平等也需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
本书是雷蒙·阿隆的一部重要论著。作者根据当今工业社会的现状,对包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苏联式社会在内的工业社会中阶级与阶级斗争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由于工业化的进程,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平等的减轻,阶级间的流动,社会集团间界线的日益不明确,从而导致工业社会中阶级界定上的困难,以及现代国家的政权的阶级属性的日益模糊,工业社会中的斗争主要的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
《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名著,以及另一部考察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变革。 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变革,其中最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把对男权中心主义的批判列为认识生态问题的关键,重新定位女性和自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文学研究开拓了一片崭新的阐释空间。本书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经典文本进行了深入、独到的分析和阐释,追溯了对自然和女性压迫的根源.反映了当代女性作家和生态影像作品对人文和生态问题的关切,揭露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压迫本质,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为伴、诗意共栖的可能。
本书收录有七篇真实的性经历,投稿者皆为大学生。他们所描述的內容,有懵懂的性启蒙、青春期的冲动与的心情等,相当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性观念。在每篇文末,则有张竞生撰写的按语,提出中肯的评论。本书的记录,取摘了每个人真实的经历和回忆,现身说法,是最实际的教育。 这部《性史》不是,乃是科学及艺术的书,凡有眼者只要开眼一见便即了然。这是科学的书,因为所写的皆是事实。就事论事,这是自然的事,这尤其是自然的妙事,它所写的乃许许多多妙人所做的无数无数的妙事。故我们所赏鉴的就在这些妙事,怎样而来从何而去,如何发展如何压迫,什么是正什么是奇,何事算乖巧,何件为笨拙。 总之,阅者应当具慧心、张智眼、伸妙手,把这些平常的妙事,再变为人间更加美善的妙事。有些整理起来便成为极有价值的科学材料了,又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历史演变过程的阐述,基本上可概括为两点:一个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从社会主义革命角度谈农民问题。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要走公有制、集体化的合作化道路等。马克思主义还有一个观点,认为家庭经营是落后的,要被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不是被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就是被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