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介绍了“二战”结束以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的社会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帕森斯的规范论功能主义、新功利主义、冲突社会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卢曼的功能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法国的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新实用主义等内容。本书系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学、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美国及欧洲各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的讲稿,2004年在德国苏尔坎普(Suhrkamp)出版社集结成册, 出版。本书译自2011年德文版第3版。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及其隐喻”,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1978年),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最近的一次重版是在2001年),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党的 报告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本价值遵循。本书着重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命题的丰富内涵、科学精神和深远意义,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社会发展稳定、团结凝聚人心至关重要,是 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价值基础等方面深入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性、时代性、重要性和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色。
1995年,知名人类学家庄孔韶首提“不浪费的人类学”理念,这是一种关于人类学方法和实践的本土思想。不久后,人类学家与画家展开了跨学科交叉实验,旨在共同的田野体验中,通过“画文化”获得对地方文化立体而深刻的人类学体认,传达言外之意、画外之音,实现学术理性与诗性智慧的互趣、互补。《人类学绘画:旨趣、志向与实验》就是“绘画人类学”这门交叉学科的实验性成果,收录庄孔韶人类学绘画23幅、文论3篇、沙龙实录2篇,立体介绍“绘画人类学”的学理来源、二十多年来的生动实践。文与画相互呼应,呈现出诗性与理性的双重面相,是绘画向学术领域拓展、学术表达审美化的代表性成果。
公共性是关乎人类社会团结和秩序的基本论题。在西方社会理论中,共同体取向与个人主义构成理解公共性的基本范畴,从托克维尔和涂尔干对个人主义的批评和重建,到列奥一施特劳斯的“正当”和“权利”之辨,再至罗尔斯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公共性设计、贝克的制度化个体化,都在这一范畴下推展。相比于西方公共性的个人主义基础,在中国,无论是张集馨代表的儒家士大夫阶层抑或“马桥”这样的准自然社会,公共性的想象和实践,都离不开差序格局这一家庭隐喻。差序格局与个人主义的冲突、调整和重塑,是现代转型背景下中国公共性建设的基本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