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28个标志性事件进行了刻画与解读。所选 事件 均为曾经在政策层和学术界广为流传、人们耳熟能详的 行话 ,诸如 笼中虎 、 连裆裤 、 债转股 、 利改税 、 拨改贷 、 信贷包干 等。围绕上述每一 事件 的故事刻画和理论提炼皆单独成文,但 事件 之间又保持着整体结构上的逻辑呼应。本书对每一个 事件 的解读力求追求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同时强调宏大背景与故事细节的结合。每个事件解读大致包括事件背景描述、事件故事原形刻画、事件制度含义以及理论发现等部分,力争得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财政金融新观点和新假说,进而推动中国财政金融理论新框架的构建。
本书可被看作 布尔迪厄基本思想手册 ,旨在阐明支撑布尔迪厄科学实践的原则,为读者提供理解其思想的内在理路和广博体系的钥匙。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了布尔迪厄有关知识、实践和社会的理论结构及其学术图景。第二部分展现布尔迪厄在芝加哥大学研讨班上对话的内容,澄清了他的理论研究实践和经验研究实践的要点,并对这两方面的实践进行了反思。第三部分是布迪厄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讨班所做的导论性质的发言,在此他强调能产生社会学创造力的一般性倾向,倡导并采纳了一种总体性的自我指涉教学法。
《中国妇女生活史》是陈东原於1928年所著的一本历史著作,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关於中国妇女史部系统性的论著,对于后来的中国妇女史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该书时间跨度从中国上古至民国,以朝代分章,各章中又以主题分节,例如婚姻、礼教、妇女教育、妇德、妓女、贞节观、缠足、近代的女权运动等。在观点上该书由于受到民初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想的影响,对於传统中国在文化上、制度上和实际生活中对於妇女的种种不公、压制多有描述及批判。该书资料极为丰富,且论述范围甚广。
中镇是美国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这个小城市在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随着美国社会的巨变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本书通过调查研究,对中镇在衣食住行、家庭生活、教育休闲、宗教习俗、社团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和分析,以该城市作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观念转变的原因。 本书既是学习社会学课程的学生的首选书,也是帮助一般读者了解美国经典社会学研究的一部优秀作品。
本书依据大量有据可查的资料,讲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杜鲁门主义的冷战思维及至特朗普政府所代表的反智主义影响下,美国的科学研究如何逐渐转变为主政者以及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从而污染、腐蚀了社会民生的各个基础而具体的方面。 本书探讨了美国科学如何在对资本和军事资助的极度依赖下,由促进人类进步的创造性力量转变为破坏性的、反人类的力量。数以万亿计的资源和科学人才并没有用于解决贫困、疾病与环境破坏等问题,这是我们时代最大的悲剧之一。但尽管根本性的问题看起来很棘手,作者也有力地论证了,以造福人类的科学体系取代现有的以利润为导向的科学体系并非完全不可能的乌托邦式梦想。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认真面对上述现实。
芝加哥学派究竟指什么,或者曾经是指什么?它是一群人,抑或是一种思想?它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还是一个长期的传统?它来自个体力量,还是在更大力量的影响下产生?长期以来的研究文献都为这些问题所困扰,本书详细考察了芝加哥学派、其知识遗产及其与更大的学科之间的动态关系。 在对该学派及其实践的分析中,嵌入了一个更广泛的理论论点,阿伯特用它来重新定义社会对象,将其视为一连串相互关联的事件,而不是固定的实体。阿伯特的理论直接源自芝加哥学派将社会生活定位于时间和地点上的坚持,这一传统自一百年来一直是该学派的核心。
本书是作者三年多来走访、深入研究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的成果。主要内容围绕乡村振兴,从县、镇、村多个层面展开,涵盖剖析基层领导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讲述乡镇在城乡间的发展困境与机遇,探讨农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问题,呈现了真实、丰富的乡村与县域实践案例。 本书特色在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大量一手资料和实例展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阅读这本书,读者能清晰把握乡村振兴的现实状况和未来方向,为解决乡村发展难题提供思路。
全书共有九章,第一章过往即为序章,第二章经济学:平等的兴衰,第三章政治:从不落主义到礼让的轮回,第四章社会:社会资本与家庭形成,第五章文化:个人主义与社区,第六章种族与美国人的 我们 ,第七章性别与美国人的 我们 ,第八章20世纪的弧线,第九章漂泊与成功。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环境复杂,在不同地域生活的狩猎采集者各有其生存策略,不同地区农业起源的过程也完全不同。狩猎采集到农业产生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转折性事件?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农业呈燎原之势,而有的地方迟迟不肯出现农业的萌芽?本书介绍了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各种定义和理论方法,利用当今气象站资料模拟了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策略,结合考古材料回答了中国农业起源过程中种种复杂的问题,为我们重现这一变革中的细节。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如何结合百年党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看待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如何解读党和国家间的多维度的复杂关系,如何理解党的使命性特质以及党在当代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如何认识党的领导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等,构成了本书作者思考的主题。
本书第一篇聚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原则,对 2023 年中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理论、新热点、新实践进行了梳理和报告。第一章主要梳理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理论及新理念,包括旅游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内涵特质及其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义。第二篇依旧遵循 盘点分析 综合评价 发展对策 的逻辑路线,对不同空间尺度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全面盘点和系统评价,并为国家和区域层面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4》阐述了休闲研究现状、趋势及宏观背景,从居民休闲时间特征、居民休闲空间特征、居民休闲内容特征、休闲企业发展、休闲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研究,并对中国休闲发展环境进行了预测与建议。本书涵盖了最新的休闲发展研究成果,不仅加强了休闲理论研究,增加了我国居民休闲行为的实证研究,及时关注新兴的休闲产业,而且将中国国情与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相结合,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并为中国休闲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分析预测。
本报告分为主报告和专题报告,主报告主要围绕我国 6个科技创新中心进行研究,专题报告主要是汇集了近年来区域科技发展研究团队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撰写的一些研究成果。 主报告各章节分工如下:第一章由巨文忠、张淑慧完成,第二章由张淑慧、李莹、巨文忠完成,第三章由冉美丽、赵成伟完成,第四章由许竹青、李莹完成,第五章由于良完成,第六章由张淑慧、王罗汉、王伟楠、李莹完成,第七章由陈诗波、王雅兰、娄华伟完成,第八章由王伟楠完成。 专题报告各章分工如下:第九章由巨文忠、张淑慧、赵成伟完成,第十章由陈诗波、陈亚平完成,第十一章由巨文忠、张淑慧完成,第十二章由巨文忠、张淑慧、王伟楠完成,第十三章由张淑慧、巨文忠完成,第十四章由许竹青完成,第十五章由冉美丽、刘冬梅完成。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遭遇了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崩塌,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城市中的自然感兴趣。城市迫切需要重新自然化的河流、修复的湿地、恢复的潮汐湿地,以及城市森林的阴凉树冠,来抵御气候危机。如果你想象未来的城市,不要太在意智能技术、飞行汽车和摩天大楼,而要多想想层层叠叠的叶饰、平屋顶上的农场、粗糙的城市草地,以及茂密的森林。 本书不仅是要唤醒读者认识城市中绿色植被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城市居民和环境之间长期而复杂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包括大城市内部,也包括紧邻大城市的周围区域。城市化与自然之间存在深入且固有的联系,城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只有去发现或再发现这种联系。本书最重要的是讲述了一些人的故事,他们渴望在钢筋混凝土的灰色世界中拥有绿色植被,为此他们与开发商、城市规划师和投
本书是卢梭专门为波兰问题所著的政治专著。卢梭为某一特定国家的人民撰写的作品只有三部:1764年为日内瓦人民撰写的《山中来信》,1765年为科西嘉人民写的《科西嘉制宪意见书》及1770年所著的本书。本书作为卢梭晚年的著作,继承了他一贯的思想精髓,在书中他主要论述的其实是《社会契约论》在波兰的应用模式。
请想象如下场景:在一个机场中挤满了安静候机的陌生人。如果候机的不是人类,而是黑猩猩,那惊慌失措肯定是免不了的,甚至很可能出现血腥的杀戮。 人类是如何做到与全然陌生的同类共处一室而相安无事的呢? 对这个问题大惑不解的人类学家,在很早以前,就通过对黑猩猩展开研究来寻求答案了。在这本书中,生物学家马克 W. 莫菲特带领我们去考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生物:蚂蚁。在蚂蚁组成的社会之中,每个个体对彼此来说都是陌生的,尽管如此,这些小家伙聚在一起却取得了很多惊人的成就。 《从部落到国家》通过观察、分析并总结让匿名社会生生不息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是如何基于一些共同特征,比如服饰、手势、口音、信仰等群体身份标志,实现彼此互动并繁衍生息的。书中结合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全新发现,回答
在快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乎个人幸福、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本书回顾了现有关于中国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的研究,并使用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和统计方法对当代中国家庭的居住方式和代际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估,研究问题包括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过程、多代家庭在当代中国继续存在的原因、家庭居住安排中的性别差异和家庭网络、空巢对老年人的真实影响、女儿养老功能的提升、家庭养老基础的转变、双向代际支持及其对老年人主观福祉的影响、孝道变迁与代际关系的转变等。
20世纪30年代早期,已是纽约学界新星的芒福德为弄懂工具、器械和生产工艺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的影响力,如饥似渴地遍览论述工业社会兴起的著作,他注意到尽管技术在人类事务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却没有哪部作品充分探讨过人与技术丰富而复杂的关系。 由此,《技术与文明》以10世纪的发明创造为起点稳步向前,以始技术阶段、古技术阶段和新技术阶段为三个节点,记叙了艺术、工艺、科学、工程学、哲学、金融、商业等各个领域的千年技术进步史。在这一千年间,西方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形式因机器的发展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如何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推动环境和生活常规发生巨大转变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未曾预料的价值?芒福德都在这本书里给出了极富远见的回答。 芒福德对历史重大
历史社会学关心的都是 大问题 ,诸如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非西方世界在 西方崛起 的压力下 被动 现代化的不同路径,环境、技术、人口、战争和流行病等因素对长时距历史发展形态的影响,等等,对理解和改善人类的当前生存条件具有重大意义、对理解当下世界局势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议题。本书主编赵鼎新近几十年一直从事历史社会学研究,也正逐步在国内推广历史社会学研究,《历史与变革》系列书目正是赵鼎新及其团队得以密集呈现之前的研究积累,同时不断推广、发展现有研究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历史与变革》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很高学术价值、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学杂志,更是一个能探讨各种历史和现实大议题和重大方法论问题的、具有很高专业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历史与变革》倡导通过广泛和开放性的交流和讨论,确立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能
在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的地方,珍妮 拉斯卡斯问一个名叫斯密提的矿工: 人们对你们了解得这么少,你觉得奇怪吗? 他回答: 我觉得,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看不见的美国》,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每日辛勤劳作,维持我们的生活运转,而我们却从未将其放在心上。 看不见的世界林林总总:俄亥俄的矿业公司,阿拉斯加的石油钻塔,缅因州的外来劳工营,拉瓜迪亚的空中交管中心,得克萨斯的肉牛牧场,加利福尼亚的垃圾填埋场,衣阿华的长途卡车司机,亚利桑那的枪支店,以及辛辛那提猛虎队的啦啦队员们。 啦啦队员?是的,她们也代表着你看不见的美国。
《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文明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随着不同文化因子的 混合而发生互通互融,而不是冲突。 尼尔 弗格森 21世纪被称为网络时代,但事实上,网络早已存在。从印刷术的诞生到网络社群爆发,在《广场与高塔》这本书中,弗格森通贯古今,以新奇的视角,为我们重铸了一个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网络。从神秘的共济会、辉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复杂的萨克森 科堡 哥达邦联、举世闻名的剑桥使徒网络,到现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推特和脸书,作者以一个个引入入胜的故事,激发我们重新观察这些网络的运作及其建构的世界,重新看待我们习惯已久的世界观和它潜在的不同面貌。 在社会网络兴起、衰落、再崛起的历史中,作者用丰富的图表与数据为我们阐释了网络、聚类等不同概念,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旧权力与新社交网络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并通过对比,为读者提供有关网络演
公元1000年,欧洲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并在一千年内完成了这一演化。以工业发展阶段为参照,霍恩伯格与利斯将欧洲城市的漫长演进分为三段,结合人口学与经济学的量化分析,灵活运用中心地体系与网络体系两大经典研究模型,呈现了欧洲城市的大历史,亦揭示了不可化约的区域特色。本书以详实的数据探入城市肌理,打破不同时代对城市形象的固有认知,还原出一个不断拓展阶级、移民、婚姻、家庭、亚文化等多样性空间的城市演进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