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邀请外知名学者,围绕“农政与发展”研究领域的广泛主题展开系列讲座,涵盖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传播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多门学科。曾先后邀请詹尼佛·佛朗哥、汪晖、秦晖、詹姆斯·C.斯科特、乌丙安、杜赞奇、范德普勒格、等学术大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其定位是:对话世界学者,享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书为此系列讲座合集的本,一共14讲。
《失控》这是《黑客帝国》主要演员的物之一,这本关于机器、系统、生物和社会的“大部头”,揭示了社会进化、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先知预言”,从这本书里,人们可以窥探到SNS的今天和未来。《失控》涉猎:天文、化学、生物、计算机、控制论、运筹学、社会学。同时又堪比《黑客帝国》中洞悉未来的“神谕”,正在兴起的“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可以在这本写于15年前的书中找到相关的影子。
本书收录了30多个具有普遍性、历史性、当代性的中国村庄。它们分布在不同行政区划、不同经济区域、不同地形地貌上,建村年代、历史成因各自不同,产业禀赋、风土民情差异显著。然而,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不是耳熟能详的明星村,也不是名噪一时的网红村,而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乡村。恰恰是这份平凡和真实,这些村庄所经历的,也是中国绝大多数乡村正在经历的。记录这些村庄,可以让后来人更为客观地了解今天村庄的大致轮廓,更为真实地感知本世纪20年代走向振兴的中国乡村。 本书立足扎实的调研和详实的数据,以平实的视角、细腻的笔触,生动展现了这些村庄在产业发展、生态改善、乡村建设、文化传承、农民生活等方面的演变过程和基本现状,既有对发展成绩、可喜变化的高度肯定,也有对面临困难、存在不足的深切体察。本书旨在
《伦敦传》是一部呈现伦敦上下两千年的史书。 从正史和民间传说到饮食和消遣娱乐。从黑衣修士会和查令十字街到帕丁顿和疯人院,从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保罗大教堂到伦敦佬和流浪者,从移民、农民和 到大瘟疫、大火和二战空袭,彼得·阿克罗伊德用恢宏的城市历史、敏锐的观察、无数市民和访客的话语,揭示了伦敦如何在从远古到现代的历史洪流中淬炼成形。
《脑的历史》这本书讲述了脑从古代到当前神经科学的完整故事。从史前时代开始,直到20世纪随着现代神经科学的飞跃发展,它描绘了我们是如何探索脑的生物学本质的。本书首次以叙事方式书写脑的历史,着重强调了随着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神经外科等学科的发展,我们对脑和神经系统的理解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对脑的看法;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对脑的研究;十九世纪的脑科学;当前最重要的进展和神经科学的未来。
是什么让食物有味道?我们需要每天喝8杯水吗?火鸡会让人昏昏欲睡吗?为什么肚子在饿的时候会咕咕叫?为什么许多亚洲人不宜喝牛奶?食物在烹饪时会发生什么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 英国DK出版社著的《人类食物百科(精)/万物的运转百科丛书》是一本妙趣横生的食物认知视觉指南。 食物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我们的身体随之变化。本书通过科学研究与讨论,帮助读者了解日常食物背后潜在的生物效应和运作原理,并揭示不同种类食物给人体带来的不同作用。
《新周刊》二十年,它用敏锐的触觉,用直指人心的话语,用锋利的评点方式,对时代、对社会、对城市、对男女关系、对生活方式进行风暴式的解读和提炼。本书为《新周刊》二十年内容精选,记录了这本杂志二十年观察、记录、追问、反思社会的历程,不啻为一部二十年中国社会变迁史。它以时间为线索,拎出自1996至2016年的年度关键词,解析了相关大事件及热点现象,如香港回归、国庆五十周年、新世纪新千年、非典、奥运等专题报道,引领读者深度回首来时路。边注部分补充了相关榜单、年度盘点、知识点延展等,体现了《新周刊》的特色。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它汇集着《新周刊》这本新锐杂志在这二十年里(1996 2016)里对人民奔流不息的情感温度的感知。一个时代的情绪心态凝聚在书中,化为血液的粘稠度和身体的温度,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