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横断。 它的名字似乎陌生,它的美却耳熟能详。 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贡嘎、梅里、四姑娘山;虎跳峡、金沙江、怒江;川藏线、滇藏线、成昆线 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之地的横断山区,至今,在近 100 万平方公里的深幽峡谷和雪山草原中,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境。 本书历时8 年,集百位户外人、摄影师及撰稿人对横断山区的挚爱与热忱,在峡谷密林、雪山冰川,风餐露宿,坚持前期文图实采;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首次翔实而严谨地梳理了横断七脉,更加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横断山区的地形地貌,并从科考、登山、徒步、自驾等多模块详解。 这是一本跨越100 万平方公里读懂横断山的科普资料书,是一本汇集雪山群像、自驾路线、徒步路线的国民地理书,也是每个旅人行游川滇藏不可或缺的户外指南。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最全面和最严谨的研究。
本著在国内率先对美国大都市区的起源、形成、发展、影响和治理进行了全面、综合、深入的考察,涉及层面非常广泛,囊括了城市空间发展、城市经济、交通运输、族裔和阶级关系、地方政府体制、城市更新改造、生态环境保护、新城市主义及精明增长理论等多方面的内容。作者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期以来流行的城市空间周期论(spatial cycles)进行了批驳,并提出了自己新的城市空间发展理论 聚集扩散论,指出聚集与扩散是城市空间发展中对立统一的运动,是同步发展和交叉进行的,并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始终,从而形成了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形态。该理论可以使人在郊区化进程中看到城市的聚集过程,从而避免得出大城市行将消亡的悲观结论。
社会工作者需要为那些在社会交往中有痛苦或者痛苦的始作俑者提供服务。然而这些社会交往关系——不管是同伴与伴侣之间,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其质量和特征深深根植于每个人自身情感性养育的历史中,不利的童年关系经历往往会导致成年生活中关系的混乱。《依恋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对那些源自依恋理论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进行了全面且颇有见地的分析,从而能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评估案主混乱或者失调的情感关系的性质与起源。本书在社会工作这一明确的背景下,详尽地评述了核心概念和理念,为开展敏感的专业评估以及人性化的实践提供了一个精巧、易懂的基础。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最全面和最严谨的研究。
社会工作者需要为那些在社会交往中有痛苦或者痛苦的始作俑者提供服务。然而这些社会交往关系——不管是同伴与伴侣之间,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其质量和特征深深根植于每个人自身情感性养育的历史中,不利的童年关系经历往往会导致成年生活中关系的混乱。《依恋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对那些源自依恋理论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进行了全面且颇有见地的分析,从而能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评估案主混乱或者失调的情感关系的性质与起源。本书在社会工作这一明确的背景下,详尽地评述了核心概念和理念,为开展敏感的专业评估以及人性化的实践提供了一个精巧、易懂的基础。
《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既是对这一空间转向的追根溯源及影响探讨,又是把理论研究扩展到实践方面的一个努力。我们如何思考空间、如何思考诸如地点、方位、景观、建筑、环境、家园、阐释、区域、领土和地理等相互关联的有关概念?相信掩卷之余读者自会有所心得。
新的社会阶层社会整合,不仅要立足于新的社会阶层成长的基本逻辑,还要着眼于国家双重转型的内在需要。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是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分化的产物,要立足于新的社会阶层生活与工作空间,通过多元化参与、共同体建构,为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作用、健康成长服务;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国家双重转型的基本要求,从当代中国政治建构逻辑人手,把新的社会阶层看作当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现实背景,探讨将新的社会阶层纳入既定政治体系的方式。
性从来不是孤立的,总是大社会的折射。过去的30多年间,中国的社会转型,促进了性的多元化,人们对性也持越来越开放的态度。《多元的性别》由方刚著,本书中,性学家方刚博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30年来中国的性与性别变迁进行了回顾:结合手的实证研究资料,对高收入者的性,酷儿的性、慕残者的性等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另外,从独特的男性研究视角,透视了男性选美,男性被性骚扰、男性气质的多样化、拯救男孩等大众关注的现象;最后,对两岸的性别意识、择偶标准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多元的性别》适合性与性别研究者阅读。
权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我之间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次互动无不流淌着权力塑造的痕迹。对于权力的追寻是人类成功统治世界的本能使然。我们根据自身的优点,包括建立社会网络,关注他人需求,理解、奉献并心怀感激,从而获得集体赋予我们的权力;同时当我们大权在握时,又会因为权力膨胀带来的强大物质和精神满足而激发出人类内心贪婪、自私的一面,导致权力的滥用,最终被迫从权力跌落甚至名声扫地。这就是“权力的悖论”,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美国心理学会奖项得主达契尔?克特纳研究“权力的悖论”问题长达数十年。他曾经经历过的数千次社会实验研究,无不反映了权力对于人类生活的关键影响,它塑造了我们的个性情绪、身份认知、家庭生活、社会地位甚至身体健康状况。通过克特纳总结的“20个权力原则”,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最全面和最严谨的研究。
《中国绅士》是费孝通先生的英文著作China’s Gentry的中文译本。《中国绅士》于1953年在美国出版,以后又不断再版,在国外被当作教科书广为流传,费正清等学者曾多次引用《中国绅士》内容。《中国绅士》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分子问题和传统中国的绅士,二是乡村、城镇和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