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托中国统计学会残障统计分会、中国残疾人数据科学研究院进行组织编写,由来自高校、医院、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的34名专家共同撰写。我国发展已进入新时代,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康中国建设和新时代残疾人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残疾预防与康复,有效减少和控制残疾发生、发展,有力保障残疾人各项权利,实现 人人享有康复 目标,对我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书以 残疾预防与康复 为主题,对中国残疾预防与康复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分析。本书连续发布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和平衡发展指数,科学评价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 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 ,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了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划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的全国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等职责。站在新起点,在认真回顾和总结2022年中国志愿服务重大创新与重要进展的基础上,研究团队编写了《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这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引领志愿服务事业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理解精准扶贫思想生成的理论科学性、历史传承性和现实必然性?如何看待精准扶贫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如何认识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体系,把握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论特质和理论创新?如何评价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效果,总结精准扶贫思想的世界贡献?如何巩固精准扶贫思想的宝贵成果,实现精准扶贫思想的赓续发展?这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
什么是教育思潮?思潮即思想潮流。较系统的、影响大的、流传广的思想,就有可能成为思潮。教育思潮即反映某一时期内的教育思想并在教育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或倾向。 西方教育思潮是一个层出不穷、川流不息的过程。 本书主要探究20世纪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纵览国际教育思潮的发展走势分析各种主要思潮产生的因由,追踪国际教育思潮引发我国教育改革的思路,促进教育研究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
现代社会,志愿服务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重要途径。 无论从社会和谐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现代人精神满足的角度,志愿服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蕴含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所以,志愿服务是一项令人着迷生爱的事业。 对于志愿服务的这些作用和意义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缺少中国志愿服务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系统归纳和总结,如,宏观层面上,全国志愿服务发展概况如何?与国外志愿服务形成了怎样的“中国特色”?中国志愿服务的历史发展脉络怎样?微观层面上,志愿服务理论渊源有哪些?具体的志愿服务工作流程如何?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怎样设计?等等,鲜有系统的梳理。 全书共94 万余字、 1567 个辞条。包括 176 条概念与理论、 159 条实务、 210 部法规及相关制度文件、 179 个组织、 168 个项目、 307 位人物、 166 个事件、 119
党和政府始终将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贫困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牵挂于心。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更是对做好新时代基本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本书总报告关注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需求,分析中国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的进展、成就与问题,对中国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的未来进行展望,提出了深化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改革的对策建议;分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医疗保险基金运行三个部分;专题报告包括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公立医院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制度的发展、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大病保险制度的发展、医疗保障决策体制等八个部分;案例报告包括河北省罕见病综合保障机制、北京市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即时结算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