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波新书精选 系列套装共11册,是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的经典入门读物。上zhi历史文化,下zhi社会民生,涵盖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过劳时代》:一边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边是精神生活的极大贫瘠。放眼全#球#,审视现代人的心理,提出从根源上摆脱过劳的方法。 《格差社会》:经济大国日本,在其国民的高收入和高消费水平、繁荣的国际都市、现代化的商业模式背后,是巨大的生存压力、大量失业和流浪人员、阶层固化和不平等、逐渐缩小的社会保障网以及生活于其阴影之下的弱势群体。本书以大量翔实的数据,指出当代日本格差扩大的现状及影响。 《京都》:一部优美、厚重的京都传记,一本浓缩了的日本史。不同于一般的京都读物,不是游客导览,也并非旅行散文;以时间划分空间,以地理表现历史,从一座城市的兴衰管窥一个国家的命运。
《世界教育思想文库:幸福与教育》对“将幸福作为一种教育目的的话,我们会如何去教学”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世界教育思想文库:幸福与教育》首先追问了什么是幸福。其次,又讨论了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孩子们去理解幸福。作者认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必须培养对于不幸福的容忍能力以及一种减轻他人痛苦的意愿。在对当代这个几乎只看重以经济指标衡量幸福和快乐的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世界教育思想文库:幸福与教育》谈到了持家、为人父母、珍爱住所、培养品格、人际关系的发展、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和参与民主生活方式等对于幸福的意义。最后,《世界教育思想文库:幸福与教育》还对如何将学校和教室变成幸福的场所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雇用她们的台湾雇主,多数是青壮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辈少有在家雇用佣人的历史,这些“新富家庭”的经验,映现了台湾社会在阶级、族群、性别与代间关系的转变。 为了解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帮佣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了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 蓝佩嘉以“跨国灰姑娘”的比喻来彰显家务移工的处境:她们或为了逃离家乡的贫穷与压迫,或为了扩展人生视野及探索现代世界。跨越国界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坐困雇主家中,被视为“用完就丢”的劳动力,灰姑娘的美满结局仍如童话般梦幻。 相对于2006年的英文版,作者以返璞归真的母语和大量的生命故事,描绘
《中国家族办公室研究报告》主题是家族办公室的国际经验、家族办公室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书中对家族办公室的概念和进行了而全面地介绍;总结了家族办公室的国际经验,囊括了美国、欧洲以及亚太地区的经典案例;阐述家族办公室对于中国当代超高净值家族的意义和作用;介绍了中国家族办公室的发展现状和监管问题;从基本要素、架构设计、运营模式和管理四个层面为中国家族办公室的创建提供了选择策略;对家族办公室在中国发展的未来作了展望。
《敦煌俗字研究》(第二版)是已故语言学家郭在贻教授提出的敦煌语言文字研究中的“敦煌三书”之一,由郭在贻教授的学生、学者张涌泉教授编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敦煌俗字研究的诸问题,如俗字的性质、敦煌俗字的概况、敦煌俗字的类型、敦煌俗字研究的意义,以及认识敦煌俗字的方法,等等;下编按部首把敦煌字书、韵书以及其他写卷中的俗字材料汇为一编,并与传世字书、碑刻等文献中的俗字材料相参证,上探其源,下明其变,力图勾勒出每一个俗字的来龙去脉。本书是全面系统研究敦煌俗字的部专著,全书资料完备,论述全面,颇多创见,实用性强,对文字学研究、对敦煌文书的校读、对大型字典的编纂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系统分析了伍尔夫和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与英国18世纪以来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思想的传承关系,深入探究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注的焦点除了布鲁姆斯伯里三位核心成员的艺术创作和思想以外,还重点探讨了伯克、密尔、阿诺德以及罗斯金等思想家和文化批评家的论述对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团体的价值理念的影响。书中将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核心人物的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类文本并置解读,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对思想史的运用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创新。
一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开拓者,以社会调查之科学方法,通过艰苦的田野调查,汇聚了大量的实测数据,展现了一个时代——民国时期的社会生存图景。李文海编著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城市劳工生活卷珍贵典藏上下)》为城市劳工生活卷上下,包括:《北平生活费之分析》、《成都市生活费之研究》、《昆明市家庭生活情形调查》、《上海工厂工人之生活程度》、《上海工人生活程度的一个研究》、《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民国16年至17年天津手艺工人家庭生活调查之分析》、《重庆工人家庭生活程度》、《广州工人家庭之研究》、《南京工人家庭之研究》等。
本书主题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力图从风险感知与未来预期、社会情绪和社会心态、抗疫信心与社会态度三个方面还原从疫情初期到疫情防控常态期民众社会心态的特点、变化历程,展望了疫情对未来社会心态的影响。本书发现,民众的风险感知程度在疫情不同阶段存在差异,不同群体的风险感知程度也有差异且受信息公开程度的影响。民众的社会情绪以担忧和乐观为主,积极情绪随疫情的进展呈现上升趋势,消极情绪随疫情进展呈下降趋势,社会心态随疫情得到控制日渐积极。
作者通过在缅甸曼德勒省彬乌伦县的一个缅人村落——抱村的长期田野调查,对村落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如僧俗关系、亲属制度、年龄结构、性别文化、权力运行方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对缅甸乡村社会结构进行了概念界定以及总体性特征的探讨,提出“强仪社会”与“弱依附社会”的概念来描述缅甸乡村社会结构的两个重要面向。缅甸乡村社会结构在程上孕育了当今缅甸政治转型的形式与内容,而政治转型也对乡村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认为,当今缅甸激烈的宗教冲突与缅族民众“僧俗共同体”的理想密切相关,持久的族群分化与缅族民众的“族群等级”观念相辅相成,而“僧俗共同体”的理想与“族群等级”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缅甸乡村社会结构所衍生的产物。通过“弱依附社会”的视角,反思了“
《中国家庭研究(第7卷)》内容丰富,撷取近年来家庭学研究的动态和理论探讨观点,探讨了有关10年来家庭研究中有关家庭权利、性别和性别平等,家庭健康研究在21世纪的新进展、婚前性行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