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从不同层面、不同功能对我国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述,以期为博物馆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
本书以全球化的视野、全新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实践案例,生动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抓手。 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下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 理论编分三部分论述:章至第五章深刻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乡村振兴需要从产业层面去探索和论证,提出具体的完善思想、系统、路径和抓手;第六章至第九章对当前五种主流的乡村振兴模式进行理论研究,提出具体可操作、可复制的路径;第十章至第十二章着重研究数字科技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发展趋势,并提出2035 年全面实现乡村现代化的愿景,并从更深层次思考 十大新乡愁愿景 理念的实施策略。 实践探索编主要以粤港澳大湾区的优秀成功案例为主,兼顾全国几个重要城市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项目为辅, 印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关于 人情 与 面子 ,中国人似乎 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 (鲁迅语),然而它们是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的重要影响,并寻求到一种与西方相关领域对话之可能。至于它们与 权力 如何关联,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并未给出答案。本书从 关系 及其网络建构的特点出发,指出两者结合将形成 权力的再生产 ,即指权力因关系会发生转移,导致一些原本没有权力者获得权力。 总之,本书以社会学本土化的视角,在理论与经验两个层面,对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针对一些学理问题与西方社会科学形成观照,较为完整地勾勒了中国社会之文化脉络与中国人关系运作的全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健康、育儿、大龄青年、养老等领域都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并快速蔓延,成为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纵横交错,给个人生活造成困扰并妨碍着社会协调发展。对此,这本书以“在丛林中开辟道路”为比喻,以“社会设计”的方法来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路径。在社会调查和田野观察的基础,这本书详细地叙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和具体方法,并列举了几种针对不同问题的切实有效的实践方案,让读者快速掌握要领,为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做好准备。
作者按照实地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及生动鲜明的实例和实践操作方法,帮助初学者掌握搜集、聚焦和分析质性资料的方法。本书的特色是:,着重描述和分解了实地调查研究相互重叠的三个阶段:资料的搜集、聚焦与分析。第二,从新近研究著作和研究方法评论的经典中,精挑细选许多新的例证。第三,广泛而细致地介绍了编码(coding)、备忘(memoing)方法及电脑在资料整理和分析中的运用。第四,就“后现代主义”等新兴理论及相关观点进行了探讨。
2009年春在北京碰见浙江大学的河清先生,他说他在主持编写一套丛书,要我写一本关于中国“困难时期”死亡问题的书。我答应了,写了大约10万字。这套丛书没出,也就没往下写。此后虽然一些朋友说这个课题很重要,但觉得出版困难,一直没再动笔。 2011年春读了一篇关于苏联解体的文章。文章介绍了关于戈尔巴乔夫推动的“重评苏联历史”中“解密”斯大林迫害死多少苏联人的“研究”:从几百万到上千万,再到几千万;还分析了苏联人听信这些结论对苏联解体和苏共解散的作用。看着看着脊背有些发凉。 苏联为什么解体的说法有很多。 开始说是有“特权阶层”。实际上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低基尼系数的社会:苏共总书记与普通劳动者工资差别不过数倍,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以及城乡居民之间几无差别甚至倒挂。而那点所谓“
本书集中反映2013~2015年各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以及有关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法律政策和行动等方面的进展,同时对1995年北京世妇会以来的政策变化和发展成果进行回顾和历史对比,力图为党和政府决策者、实际工作者及社会公众客观、清楚、及时地了解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状况,探索适合国情、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途径,切实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供参考。
《信息社会的知识劳工》一书基于莫斯可教授透彻的分析和睿智的判断,汇编了来自欧洲、北美以及亚洲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具体生动地阐明了知识劳工每天面对的艰难选择:不得不在创造性驱动和勉强糊口以及为工作条件辩护之间寻找平衡。
本书稿通过历史数据,描述了中国消费需求的历史变化、发展趋势与特征。通过研究国际消费需求变化的一般规律,发现与世界主要代表性国家的消费率相比,中国的消费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也明显低于新型经济体和具有高储蓄、低消费传统的东亚国家与 地区,这说明中国明显偏离了“钱纳里”标准结构。 本书稿在分析了中国消费率下降的原因后,系统梳理了近年来中国扩大消费需求所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等,并对这些政策措施所取得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本书稿界定了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和养老健康家政消费等六大消费的内涵,通过历史数据揭示了六大重点消费领域的历史变化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本书稿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