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全2册) 当我们谈论 西方 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谁属于 西方 ,又由谁说了算? 无论是标定地理区隔、信仰分野,还是描述军事对峙、利益阵营, 西方 这个常被用来划分敌我的概念总是瞬息万变,任由无数种解读产生。 温克勒选择在政治思想史的范式上溯源。如果说人们认同 西方 是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法治等精神的集成,那么它就可以追溯到一句话: 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 这是分权思想的肇始,为世俗化和人的解放埋下种子;并且有了在独一神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后来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才得以被接受。 本卷是德国历史学家温克勒四卷本《西方通史》的第一卷。从古老的一神思想,到中世纪神权和世俗权力、王侯和其他等级发生分离,到激荡新老西方的1776、1789年革命,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民族运
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之集大成者,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结束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旧时代,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哲学史的全部成果,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其体系之庞大,著述之丰富,思想内容之广博和深邃,在中西哲学史上都是罕见的。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二十世纪西方众多哲学流派的思想来源。诚如美国哲学家怀特所言: 不谈他的哲学,我们就无从讨论二十世纪的哲学。 可以说,黑格尔哲学是通达西方哲学以至整个西方文化的必经之路。 《精神现象学》出版于1807年,是黑格尔阐述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他自称此书是其哲学体系的导言。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关于 人情 与 面子 ,中国人似乎 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 (鲁迅语),然而它们是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的重要影响,并寻求到一种与西方相关领域对话之可能。至于它们与 权力 如何关联,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并未给出答案。本书从 关系 及其网络建构的特点出发,指出两者结合将形成 权力的再生产 ,即指权力因关系会发生转移,导致一些原本没有权力者获得权力。 总之,本书以社会学本土化的视角,在理论与经验两个层面,对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针对一些学理问题与西方社会科学形成观照,较为完整地勾勒了中国社会之文化脉络与中国人关系运作的全景
在中国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了解这个社会。 中国的资产者和买办者们,已经阶层化了。对于他们,实际上没有什么格外再加以分析的必要。因为他们的私有财产,主要是依赖于父辈权力的大小而聚敛的,其过程往往简单得令人咂舌,几乎完全没有什么商业意义可言。“中国特色”在这一点上具有极大的讽刺性。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增订版)》——梁晓声10 年力作,一部后时代最深刻的社会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增订版)》中梁晓声对当代资产者阶层、当代“买办”老阶层、当代中产者阶层、当代知识分子、城市平民和贫民、农民、中国农民工、中国当代“黑社会”以及中国“灰社会”各个阶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全书共收调查报告15篇,分三册,是有关民国时期四川、山东邹平、云南、江苏、湖北、浙江等地的人口户籍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反映民国时期各地的人口存变情况,对现在人口情况研究具有参考与借鉴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作者按照实地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及生动鲜明的实例和实践操作方法,帮助初学者掌握搜集、聚焦和分析质性资料的方法。本书的特色是:,着重描述和分解了实地调查研究相互重叠的三个阶段:资料的搜集、聚焦与分析。第二,从新近研究著作和研究方法评论的经典中,精挑细选许多新的例证。第三,广泛而细致地介绍了编码(coding)、备忘(memoing)方法及电脑在资料整理和分析中的运用。第四,就“后现代主义”等新兴理论及相关观点进行了探讨。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2编乡村经济卷珍贵典藏上中下)》是李文海主编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系列丛书的其中一部。本书收录民国时期有关乡村经济的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农村经济实况等一般经济状况调查,以及农业与农场经营、手工业、农产贸易与集市、农村金融、土地关系等专项调查报告,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史料价值极高。
这是继《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之后又一批民国社会调查史料的汇集。本卷收集的是民国时期四川大学的前身华西协和大学等校社会学系学生的毕业论文,部分兼有指导教师的批注意见。论文内容主要涉及四川周边的社会调查,共有88篇。这是一批尚未出版过的十分珍贵的史料,既能反映民国时期四川成都等地的社会状况,又能反映那一时期高校学生的学术水平与学术风貌。 这是一批帮助我们认识和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兴起的学术系谱的记录,对现代学科、学术流派的兴起史和现行教育都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
《湖南统计年鉴-2006》是一部全面反映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收录了全省及各市、州、县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大量统计数据,以及重要历史年份的全省主要统计数据,是一本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经济研究工作者、教学科研人员及来湘投资者的重要工具书。《年鉴》资料大部分来自年度统计报表。
孙绍先、文丽敏所著的《平等与包容(母系文化背景下黎族两性关系)(精)》是第一本全面研究黎族母系文化时代两性关系的著作。作者从黎族的族源关系入手,通过对大量史料和新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梳理、比较和分析,对黎族不同时期田野考查资料的比对以及相关母系氏族研究成果的借鉴分析,厘清了黎族母系文化的基本脉络,澄清了对黎族母系时代两性关系的许多不实传闻。对黎族母系文化的缘起、发展、衰落做了正本清源的考订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黎族母系文化的古朴风貌,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年鉴内容分为: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固定资产投资、物价指数等22部分,全书数据以2005年为主,每部分主要指标列示建国以来重点年份及改革开放以来的资料。
在生产力发达而先进的时代,一无所有的人必是少数。这样的时代,经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明白有责任,有义务,有使命关怀和体恤一无所有的人们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它有能力,因为有能力渐渐富有经验。由阶级而细分为阶层的社会不再发生阶级斗争。对于中国而言,生产力正在摆脱落后,经济基础正在摆脱虚弱,商业时代正方兴未艾地孕熟着,阶级正日愈加快地分划为阶层……故曰阶层分析,而非阶级分析。
一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开拓者,以社会调查之科学方法,通过艰苦的田野调查,汇聚了大量的实测数据,展现了一个时代——民国时期的社会生存图景。李文海编著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城市劳工生活卷珍贵典藏上下)》为城市劳工生活卷上下,包括:《北平生活费之分析》、《成都市生活费之研究》、《昆明市家庭生活情形调查》、《上海工厂工人之生活程度》、《上海工人生活程度的一个研究》、《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民国16年至17年天津手艺工人家庭生活调查之分析》、《重庆工人家庭生活程度》、《广州工人家庭之研究》、《南京工人家庭之研究》等。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2编近代工业卷珍贵典藏上中下)》为李文海主编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系列丛书的其中一部。该书是研究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史料,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史料价值极高。全卷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卷收录《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中卷主要是京津两地轻工业的调查,下卷涉及江西、云南等地的工业调查报告。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2编乡村社会卷珍贵典藏)》收录了民国时期有关乡村社会方面的社会调查文章二十几篇。内容有关于北京近郊清河、南阳、山西阳曲和太谷等、浙江兰溪、上海、昆山、安徽、江西赣县、武昌、华阳、湖南长沙和衡山、广东番禺等全国各地乡村社会情形的调查与分析,收录了当时的著名的社会学者如许仕廉、孙本文、冯锐等人关于乡村社会调查的名篇。这些调查报告,全面客观而深入地反映了当时乡村的社会、经济及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形,是对当时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真实客观的记录。
全书分四册,收录了民国时期有关文化教育方面的社会调查篇目共142篇,涉及当时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有普通教育、民众教育、宗教教育、社会教育与文化事业、师资状况与教师生活、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测验与考试、学生与学习状况、毕业与就业、学生生活、课外活动与休闲、学生组织、阅读与读物、学生心理与兴趣等。该书全面地反映了民国时期教育各个方面的现实状况,是研究民国教育十分难得的一手资料。
该书是研究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史料,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史料价值极高。全卷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卷收录《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中卷主要是京津两地轻工业的调查,下卷涉及江浙、云南等地的工业调查报告。全卷共约350万字。
本书共分为三辑:乡村教育:问题与出路、乡村教育:被遮蔽的文化世界、现代化、乡村文化与教育重建。是将一些学者关于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主题的调查论文结集成册。主要针对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现代化乡村文化与教育重建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本书系《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续编(二编)之一种,收集了民国时期有关劳工的调查资料。原稿均是专家学者从民国时期的报刊书籍中挑选出来的资料,既有当时官方所做的一些统计调查资料,又有当时的研究机构、社会学者所做的学术性调查研究之成果,内容既有宏观性质的行业劳工状况普查,亦有专注于一个工厂劳工生存状态的微观调查,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民国时期底层劳工的基本生存、工作状况。对深入研究和了解旧中国城镇劳工问题及工业发展乃至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全书分上下卷,共21篇,200多万字。
1977年至今的近四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表现为不同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博弈。作为一位敏锐而深刻的社会政治评论家,马立诚对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把握、分析和评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批判性,同时也寄托着他本人的思考和忧虑。本书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最近四十年,深刻影响中国改革决策以及社会启蒙的主要社会思潮。包括占据主导地位的邓小平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新儒家思想等。 这些社会思潮,既是不同历史背景下具体问题的产物,又是企图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药方,它们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或隐或显,大小各异。彼此之间,或激烈争辩,或部分重合。在书中,作者不仅呈现了这些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历程中的较量与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