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述“新养老”,简单说,就是新时代的中国养老。是以“新时代”为研究起点,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着眼“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我国养老发展新需求、新变化的提炼和归纳。全书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视角说养老,紧紧围绕“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融入经济社会全过程”重要论断切入,以青壮年如何“备养”、老年人怎样“乐养”、家庭如何“孝养”、社会怎样“助养”为引领,梳理居家社区养老的新发展、机构养老的新定位、健康养老保障的新探索、养老产业发展的新进展、农村养老的新格局、多元养老的新业态和养老政策法规的新趋势,以期让更多人全面走进养老、理性看待养老、正确选择养老,让更多人正确认知老龄社会、积极适应老龄社会、主动参与和建设老龄社会。
该书以先秦以迄清末迁入、迁出河南地区的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南移民相关资料的全面系统梳理,研究了历史上的河南移民及其影响。全书引用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地方志、家谱、今人论著等文献多达四百余种,资料丰富扎实。分析透彻,论述惬当,富有新意,尤其是对历史上东夷、西羌、匈奴、鲜卑、柔然、沙陀、契丹、女真等进入河南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问题论述充分;对河南移民对塞北、江南诸区域的经济、文化等发展繁荣的巨大贡献论述得当。总之,本书资料赅备,论述全面周到,不乏真知灼见及新意,是一部论述河南地区移民史的力作。
在经济转型与郊区化进程双重机制影响下,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发生了深刻嬗变,职住分离及其带来的通勤问题已成为许多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优化职住空间关系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所在,各大城市逐渐将 职住平衡 写人城市发展规划。本书基于过剩通勤框架,以超大城市上海为例,对通勤行为特征、通勤绩效及职住关系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进一步加深学术界对城市通勤行为、职住空间分布与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之间关系的理解,为职住空间规划和政策制定、建设低碳宜居城市提供科学依据。鉴于上海在中国城市发展和规划中的前沿地位,希望本书对上海通勤问题的研究能够为国内乃至国际上其他城市提供借鉴与参考。
在当前改革大潮中,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思想观念随之逐步改变,全国热气腾腾,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举国公认,世界瞩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而尚待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那就是在社会各个角落弥漫着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止的流蚀,因此出版了本书。
根据美国纽约自由出版社1965年第4版译出。
本书是作者二十年省级机关文字工作实践的总结,展现了文稿形成过程,解释文章内在规律,阐述并回答了机关文稿写作的理念、思路、方法等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正发生巨大变化,进入新常态的中国正面临迈入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随着人口红利衰减、经济增速减缓、老龄化日益严峻等现实问题凸显,在分析中国人口转变历程和趋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行列等课题,并考察亚洲、中东欧地区、拉丁美洲等相关 迈入高收入行列的成功经验与相关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制定人口与经济发展策略,不仅关系中国人口发展、经济增长,也是新常态下构建适合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路径的现实选择,为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迈入高收入 行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