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环境的民俗学》是作者通过历史资料与田野调查的分析,从近代到现代,对日本的生育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产婆、助产妇、助产师为线索,追溯了日本助产士的历史,在生产面临着过度医疗化和复杂化的困境中,助产士,或许能成为人们破除生产过度医疗化的桎梏、感同身受地帮助产妇生产的一大助力。同时希望通过《生育环境的民俗学》一书的记录,为描绘下一个时代的生育环境提供素材。目的在于明晰从近代到现代,围绕生育的环境所发生的变化,探讨当前少子化、晚婚、不孕不育等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自1990年公布的日本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的出生率跌到了历史最低值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直到现在日本的出生率也依然持续低迷。作为理所当然的结果,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的人口开始不断减少。一边是欧美人惊讶于日本竟然对少子化现象毫无对策;另一边,东亚诸国则纷纷担忧自己会不会步日本的后尘,并把日本当作一种反面教材看待。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山田昌弘专门研究了日本少子化现象的前世今生,并试图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破局的方法。根据他的调查,日本少子化对策的失败主要源于日本政府错误地将欧美的习俗和价值观作为了参考,未能注意到当下年轻人的心声以及他们所面对的现实,且在政策牵涉金钱时总是行动迟缓。 日本的少子化对策虽然失败了,但它遭遇的困难和陷阱仍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诸国借鉴反思,尤其是在东亚
该书以先秦以迄清末迁入、迁出河南地区的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南移民相关资料的全面系统梳理,研究了历史上的河南移民及其影响。全书引用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地方志、家谱、今人论著等文献多达四百余种,资料丰富扎实。分析透彻,论述惬当,富有新意,尤其是对历史上东夷、西羌、匈奴、鲜卑、柔然、沙陀、契丹、女真等进入河南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问题论述充分;对河南移民对塞北、江南诸区域的经济、文化等发展繁荣的巨大贡献论述得当。总之,本书资料赅备,论述全面周到,不乏真知灼见及新意,是一部论述河南地区移民史的力作。
重新讲述人类纪与地球生命的故事 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对其他生命来说,仅仅只是一种更严重的生存威胁? 试图压制那些从以前的栖息地"入侵"地球新地区的"外星人"物种是否明智? 按照今天物种的消失速度计算,2050年的地球真的会变成 孤独星球 吗?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正处于第6次物种大灭绝的进程之中,人类是罪魁祸首;然而,这种叙述是否掩盖了一个更充满希望的真相呢? 《未来生命通史》集结了著名的生物进化学者克里斯 托马斯,在世界各地工作与考察的大量实例:从约克的棕褐色黄钩蛱蝶,到新西兰火鸡大小的红喙南秧鸟,不同物种在人类工农业 铁蹄 下依然能够成功生存繁衍;城市化和大规模农业种植,为有进取心的动植物创造了新生存空间;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改变,刺激了几乎每个生物种群的进化演变 托马斯挑战了如今已被广泛
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本书针对当前我国老龄化发展特征、养老服务业产业特点及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现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围绕养老服务人才开发培养开展了系列研究。以养老护理人才职业能力建设为契机,总结推广现代人力资源职业能力建设的机制、路径、方法和技术等,为推动人力资源市场供给侧改革、实现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王跃生*的《制度与人口 以中国历史和现实 为基础的分析(上下)》集中探讨制度与人口数量、分 布、结构和秩序的关系,考察制度对人口行为的制约 、调整和引导作用,分析制度与人口行为的因果关系 ,认识制度对人口行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本书 主要涉及五种类型的制度:一是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 制度,包括婚姻制度、生育制度和人口压力应对制度 ;二是与人口承载单位相关的制度,有家系传承制度 、家庭形态制度;三是与人口空间分布有关的制度, 主要是人口迁移制度;四是与人口结构有关的制度, 包括性别制度、老年人口制度;五是与人口管理有关 的制度,主要为户籍制度和人口统计制度。在分析每 类制度时,努力对不同制度形式在历史时期和当代社 会的状态、演变加以梳理,同时对该制度的实施效果 进行研究。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在《祖荫下》一书中勾画出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全面把握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利用现状对完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提升服务效果至关重要。本书在介绍人口流动基本概况与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梳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模式与实际需求,评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的近期实施效果,并分析该类项目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满意度及其健康素养水平等产生的远期影响。 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存在知晓率偏低、利用程度不均的特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满意度及健康素养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应从项目信息宣传、服务供给模式、服务过程建设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进行干预改进,以增强流动人口健康意识,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需双方主动性,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本书以西藏有代表性的2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访谈对象,历时三年,通过大量田野考察而形成。全书共涉及8类22项非遗保护项目,内容涵盖西藏音乐、歌舞、绘画、手工制作、医药等多个方面,基本上呈现了西藏非遗保护名录的特征特色。作为一部口述史,本书在文字方面尽量保持了口述人的叙述风格,从中可以深切体会到他们对这些特有文化的热爱,也可以看出他们作为传承人的担当。数百幅配图,锦上添花,全面、鲜活地展示每一传承艺术的制作场景、传授过程等,将西藏非遗文化表现地更为立体,让读者为之耳目一新。
原来参与社会活动的老人比较少,企业无须特别考虑他们的需求。现在整个社会的年龄层结构发生了变化,企业需要顺应商业社会的发展规律,把这部分用户的需求考虑进去。用户年龄层的变化,意味着企业服务对象本身需求的变化。在这样一个用户全龄化的新需求迸发的背景下,整个商业社会应该把视野扩大。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前四个部分分别为“转变认知”“看见可能”“建立连接”“立新破旧”,作者依照企业推进新业务的四个阶梯一步步引导企业读者,感知用户的变化,描摹用户的特质,找寻连接的维度,并实现产品和服务的迭代。第五个部分“他山之石”,作者精选了近年来的一些商业创新案例,并做了拆解和分析。本书站在“从用户出发”的角度,梳理了目前老龄、全龄人群用户的需求,旨在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身的产品和优势与银发经济
全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从江户时代、明治维新到大正时期、昭和时期以及平成时期等不同的时期来论述日本人口经济的动态变化。第1章主要阐述了江户时期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明治时期的人口动态与经济发展、大正时期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以及经济起飞的人口因素等一系列近代的人口经济内容。第2章阐述了昭和前期的人口与经济、人口转变与战后经济复兴、经济高速增长与低生育率、经济低速增长与人口减退以及人口增长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现代的人口经济问题。第3章则概述了平成时期的泡沫经济及其崩溃、经济停滞与人口停滞、经济计划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波动与人口减退等当代的人口经济。第4章至第11章则主要探讨明治维新以来的人口动态与人口政策、农业发展与劳动力减退、工业化与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大部分的西方国家刚刚拉开 黄金三十年 的序幕,二战后的这一时期,在这些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就在这时,二十岁的皮埃尔?拉比却选择从 无土的文明 中抽身离去,回到田地之中。他在阿尔及利亚度过童年时光,亲眼目睹,如同电影里加快的镜头,当地村民数百年不变的生活如何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完全被颠覆:和贫瘠一起消失的,还有生活的真正滋味,和金钱一起到来的,还有完全令人绝望的贫穷。之后,他来到法国生活,田间或是工厂里,他看到人们变成了劳作和金钱的奴隶,制度使人们在某种意义上放弃自身,*的目标和信仰则是经济机器的运转。 经济 是什么?很久以前,人们曾以为它是为了将人类的共同资源具有历史眼光地、更加均衡地分配;但事实上,很久以来,为了无限制地增长,经济将掠夺也变成了
本书依据《中国人口史》《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等官修史书和明人文集、笔记、地方志及档案资料,深入地讨论了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城市人口与其他人口结构、明末人口锐减等关于明末清初人口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并对移民、地区经济开发、农作物改善、赋税制度、土地使用权、自然灾害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做出透彻细致的分析。相信本书对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视角仍可启发当代人对中国发展的思考。
本书针对以往人口预测中仅考虑数量化影响因素的不足,以北京市为例,进一步全面考虑对人口增长有重要影响的定性类知识性影响因素,研究建立包含数据库、文本库、推理规则库和经验知识库的复合知识库。综合调动复合知识库中的所有知识,用知识性因素动态调整数量化因素在预测中产生的误差,挖掘出与预测目标高度相似的新的历史数据作为输入数据,从而形成一种基于复合知识挖掘的新的建模预处理技术;研究神经网络优化技术和决策树嵌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能同时处理定量和定性影响因素的基于复合知识挖掘的智能优化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预测技术中,*的难题就是如何对定性类知识性因素进行处理。而这类因素在促进北京市人口膨胀中起到重要作用。将这类因素挖掘出来带入预测模型,提高预测精度,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 郭志刚、王丰、蔡泳编写的这本《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精)》是2013年选集,包括: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现状与相应的研究状况;对以往若干出生漏报及生育率估计的评论等内容。
《西汉人口地理》是作者葛剑雄于1983年8月通过答辩的博学位论文,经修改完善后于1986年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本正式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葛剑雄在《西汉人口地理》中重新提出了研究中国古代人口地理的特殊意义,分析了西汉两百年间的人口增长、分布和迁移。其认为,人口的迁移和分布,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人口数量不仅反映这个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力量。当时,中国人口史方面没有任何中文专著,外文也只有一些论文和某一阶段的专著,《西汉人口地理》完成以后成为国内部人口断代史,开启了历史人口地理研究的先河。 此后,葛剑雄的关注扩大至整个中国人口史、移民史,乃至人口对现当代中国的影响,《中国人口发展史》是作者全面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的拓荒之作,带世人更清晰地正视“人口”这把达
1798年马尔萨斯出版了《人口论》。该书以约瑟夫-约翰逊匿名发表。该书一出版,立即引起了方方面面的注意,赞扬者有之,贬损者有之,虽然它不是一本讨论人口问题的书,但被公认为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人口论》一书中所提出的 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 的著名论断,更是脍炙人口。 《人口论》在马尔萨斯生前出过6版,除第2版与第1版差别较大之外,其余皆相差无几。第2版分为四篇,由匿名著作变成印有著者真实姓名和头衔的著作,篇幅为第1版的四倍,其基本思想也有重大变化,主张通过降低人口出生率来控制人口增长。 马尔萨斯在《人口论》第1版中,把自己的理论简明扼要地归结为三点: 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
金三林编著的《人口倒挂地区社会管理研究(2013)》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之一,《人口倒挂地区社会管理研究(2013)》基于对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湖州市、青岛市等7个地区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广东增城新塘和浙江湖州织里两个典型人口倒挂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通过对两个地区群体性事件演进过程的比较,归纳出流动人口倒挂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共性特点及其内在的发生机理和演进机制,并从社会管理、社会融合、产业特征三个层面探究人口倒挂地区社会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人口倒挂地区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扩大内需的人口经济学: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研究》运用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人口经济关系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以人口政策、扩大内需和长期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对人口因素影响内需和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构建了扩大内需人口经济学的初步框架;基于制度均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有效人口政策命题,分析了人口生育政策均衡与非均衡。人口增长不会破坏扩大内需,人口变动对低消费率和高投资率有较强的解释力;实现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由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向允许人口增长的转变,应成为扩大内需的重大战略。
自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中的“人口红利”消耗殆尽,每年8%以上增速的“中国奇迹”风光不再。未来15-20年,中国经济能否保持中高速增长?通过调整人口政策,能给经济增长带来哪些新动力?周天勇、王元地著的这本《繁荣的轮回(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的一个逻辑解释)》以独特的视角,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因素”入手,借鉴世界各国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经济下行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中国人口政策方面的“生育管制”和“流动管制”带来的各种不利经济增长的后果,为各级政府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与改革方案,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也是关注中国人口、关心中国经济的读者推荐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