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0年公布的日本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的出生率跌到了历史最低值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直到现在日本的出生率也依然持续低迷。作为理所当然的结果,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的人口开始不断减少。一边是欧美人惊讶于日本竟然对少子化现象毫无对策;另一边,东亚诸国则纷纷担忧自己会不会步日本的后尘,并把日本当作一种反面教材看待。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山田昌弘专门研究了日本少子化现象的前世今生,并试图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破局的方法。根据他的调查,日本少子化对策的失败主要源于日本政府错误地将欧美的习俗和价值观作为了参考,未能注意到当下年轻人的心声以及他们所面对的现实,且在政策牵涉金钱时总是行动迟缓。 日本的少子化对策虽然失败了,但它遭遇的困难和陷阱仍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诸国借鉴反思,尤其是在东亚
重新讲述人类纪与地球生命的故事 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对其他生命来说,仅仅只是一种更严重的生存威胁? 试图压制那些从以前的栖息地"入侵"地球新地区的"外星人"物种是否明智? 按照今天物种的消失速度计算,2050年的地球真的会变成 孤独星球 吗?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正处于第6次物种大灭绝的进程之中,人类是罪魁祸首;然而,这种叙述是否掩盖了一个更充满希望的真相呢? 《未来生命通史》集结了著名的生物进化学者克里斯 托马斯,在世界各地工作与考察的大量实例:从约克的棕褐色黄钩蛱蝶,到新西兰火鸡大小的红喙南秧鸟,不同物种在人类工农业 铁蹄 下依然能够成功生存繁衍;城市化和大规模农业种植,为有进取心的动植物创造了新生存空间;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改变,刺激了几乎每个生物种群的进化演变 托马斯挑战了如今已被广泛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一截骂一截”“毒药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社会篇”“历史篇”“文化篇”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
该书以先秦以迄清末迁入、迁出河南地区的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南移民相关资料的全面系统梳理,研究了历史上的河南移民及其影响。全书引用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地方志、家谱、今人论著等文献多达四百余种,资料丰富扎实。分析透彻,论述惬当,富有新意,尤其是对历史上东夷、西羌、匈奴、鲜卑、柔然、沙陀、契丹、女真等进入河南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问题论述充分;对河南移民对塞北、江南诸区域的经济、文化等发展繁荣的巨大贡献论述得当。总之,本书资料赅备,论述全面周到,不乏真知灼见及新意,是一部论述河南地区移民史的力作。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中,尼古拉斯 戴利追踪了19世纪人口大爆炸的文化影响。随着拥挤的巴黎、伦敦、纽约等城市相继经历了类似的转变,一套针对城市生活的、共享的叙事图景在城市居民之间广为流传,包括对城市灾难的幻想、关于犯罪的影视剧以及匪夷所思的公共交通故事,这一切都折射出一种所谓 他人即地狱 的想象情景。在视觉艺术中,偏向于感性的图片开始大量出现,将城市大众浓缩成了少数弱势角色:报童和花童。在19世纪末,甚至出现了认为这座庞大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破坏者的原生态故事。
《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及结构的影响。通过对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计量分析,从微观角度来研究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消费及结构、储蓄等的影响,然后利用微观数据及分析结果,把刻画家庭人口结构的变量引入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以及社会保险的影响。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在《祖荫下》一书中勾画出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全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从江户时代、明治维新到大正时期、昭和时期以及平成时期等不同的时期来论述日本人口经济的动态变化。第1章主要阐述了江户时期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明治时期的人口动态与经济发展、大正时期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以及经济起飞的人口因素等一系列近代的人口经济内容。第2章阐述了昭和前期的人口与经济、人口转变与战后经济复兴、经济高速增长与低生育率、经济低速增长与人口减退以及人口增长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现代的人口经济问题。第3章则概述了平成时期的泡沫经济及其崩溃、经济停滞与人口停滞、经济计划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波动与人口减退等当代的人口经济。第4章至第11章则主要探讨明治维新以来的人口动态与人口政策、农业发展与劳动力减退、工业化与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
全面把握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利用现状对完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提升服务效果至关重要。本书在介绍人口流动基本概况与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梳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模式与实际需求,评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的近期实施效果,并分析该类项目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满意度及其健康素养水平等产生的远期影响。 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存在知晓率偏低、利用程度不均的特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满意度及健康素养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应从项目信息宣传、服务供给模式、服务过程建设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进行干预改进,以增强流动人口健康意识,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需双方主动性,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中国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是笔者工作以来有关中国流动人口相关成果的荟萃。其中部分成果已经公开发表。一部分成果正在研究中。《中国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共包含六章内容:章,绪论;第二章,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与结构特征;第三章,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第四章,中国流动人口的婚育与健康;第五章,中国流动人口的发展前景;第六章。流动人口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希望《中国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的出版能为占中国总人口约1/6的流动人口群体向社会发出一个声音。希望社会各界对流动人口这一群体有一个更加准确、更加客观的认识。《中国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的出版在程度上表达了流动人口的相关需求,以期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建议。帮助解决新时期中国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自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中的“人口红利”消耗殆尽,每年8%以上增速的“中国奇迹”风光不再。未来15-20年,中国经济能否保持中高速增长?通过调整人口政策,能给经济增长带来哪些新动力?周天勇、王元地著的这本《繁荣的轮回(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的一个逻辑解释)》以独特的视角,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因素”入手,借鉴世界各国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经济下行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中国人口政策方面的“生育管制”和“流动管制”带来的各种不利经济增长的后果,为各级政府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与改革方案,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也是关注中国人口、关心中国经济的读者推荐参考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之际,由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主编完成的学术著作《历史的经验:中国人口发展报告(1949-2018)》出版发行。这本著作对新中国人口发展70年的历史进行了总体回顾,在对人口变动的实证分析基础上,对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历史经验进行了宏观总结,及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人口发展和人口政策的提出了具有历史眼光、具有理论性的讨论。 本书提出,建国以后的中国人口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死亡率下降驱动的人口转变时期(1949-1969),生育率下降驱动的人口转变时期(1970-1999),和后人口转变时期(2000年以来)。本书的总报告部分,从人口发展和人口政策的角度,对70年来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制度的变革、人口与发展关系的理解和对人口政策的启示进行论述。在本书的专题研究报告部分,针对人口发展的若
《西汉人口地理》是作者葛剑雄于1983年8月通过答辩的博学位论文,经修改完善后于1986年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本正式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葛剑雄在《西汉人口地理》中重新提出了研究中国古代人口地理的特殊意义,分析了西汉两百年间的人口增长、分布和迁移。其认为,人口的迁移和分布,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人口数量不仅反映这个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力量。当时,中国人口史方面没有任何中文专著,外文也只有一些论文和某一阶段的专著,《西汉人口地理》完成以后成为国内部人口断代史,开启了历史人口地理研究的先河。 此后,葛剑雄的关注扩大至整个中国人口史、移民史,乃至人口对现当代中国的影响,《中国人口发展史》是作者全面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的拓荒之作,带世人更清晰地正视“人口”这把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