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知名的未来学家帕拉格 康纳对人类文明的下一阶段提供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愿景:一个既具有移动性又具有可持续性的阶段。 作者在本书中预测和解读了由政治,经济,技术颠覆或气候变化等新因素导致的当代和未来数十年之内人、商品、服务、资本、科技和创意在全球范围的移动,以及各大洲、国家随之可能发生的变化。 通过《新迁移》,作者希望使读者了解,人文地理布局或许将在未来继续发生改变。人们将会不断转移到资源、气候较好的地方,而技术将流向需要它们的人,流动的终目的是不断建立更好的栖息地。作者通盘考虑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和环境因素,并探讨它们会如何相互作用,进而对每个地区如何适应无限的复杂性做出构想。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想象世界文明结构在未来发生根本改变的情景 包括我们自己在人类下一张地图
重新讲述人类纪与地球生命的故事 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对其他生命来说,仅仅只是一种更严重的生存威胁? 试图压制那些从以前的栖息地"入侵"地球新地区的"外星人"物种是否明智? 按照今天物种的消失速度计算,2050年的地球真的会变成 孤独星球 吗?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正处于第6次物种大灭绝的进程之中,人类是罪魁祸首;然而,这种叙述是否掩盖了一个更充满希望的真相呢? 《未来生命通史》集结了著名的生物进化学者克里斯 托马斯,在世界各地工作与考察的大量实例:从约克的棕褐色黄钩蛱蝶,到新西兰火鸡大小的红喙南秧鸟,不同物种在人类工农业 铁蹄 下依然能够成功生存繁衍;城市化和大规模农业种植,为有进取心的动植物创造了新生存空间;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改变,刺激了几乎每个生物种群的进化演变 托马斯挑战了如今已被广泛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一截骂一截”“毒药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社会篇”“历史篇”“文化篇”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中,尼古拉斯 戴利追踪了19世纪人口大爆炸的文化影响。随着拥挤的巴黎、伦敦、纽约等城市相继经历了类似的转变,一套针对城市生活的、共享的叙事图景在城市居民之间广为流传,包括对城市灾难的幻想、关于犯罪的影视剧以及匪夷所思的公共交通故事,这一切都折射出一种所谓 他人即地狱 的想象情景。在视觉艺术中,偏向于感性的图片开始大量出现,将城市大众浓缩成了少数弱势角色:报童和花童。在19世纪末,甚至出现了认为这座庞大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破坏者的原生态故事。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在《祖荫下》一书中勾画出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全面把握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利用现状对完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提升服务效果至关重要。本书在介绍人口流动基本概况与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梳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模式与实际需求,评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的近期实施效果,并分析该类项目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满意度及其健康素养水平等产生的远期影响。 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存在知晓率偏低、利用程度不均的特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满意度及健康素养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应从项目信息宣传、服务供给模式、服务过程建设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进行干预改进,以增强流动人口健康意识,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需双方主动性,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中国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是笔者工作以来有关中国流动人口相关成果的荟萃。其中部分成果已经公开发表。一部分成果正在研究中。《中国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共包含六章内容:章,绪论;第二章,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与结构特征;第三章,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第四章,中国流动人口的婚育与健康;第五章,中国流动人口的发展前景;第六章。流动人口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希望《中国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的出版能为占中国总人口约1/6的流动人口群体向社会发出一个声音。希望社会各界对流动人口这一群体有一个更加准确、更加客观的认识。《中国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的出版在程度上表达了流动人口的相关需求,以期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建议。帮助解决新时期中国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人口问题概论(精)》依据民国19[1930]开明书店于上海出版的(日)矢内原忠雄*、杨开渠译的图书版本为底本影印复制,编入 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的社会学系列。本书分人口与社会、人口问题之历史、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人口之增加,人口与失业问题、人口问题与社会制度等8章。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之际,由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主编完成的学术著作《历史的经验:中国人口发展报告(1949-2018)》出版发行。这本著作对新中国人口发展70年的历史进行了总体回顾,在对人口变动的实证分析基础上,对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历史经验进行了宏观总结,及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人口发展和人口政策的提出了具有历史眼光、具有理论性的讨论。 本书提出,建国以后的中国人口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死亡率下降驱动的人口转变时期(1949-1969),生育率下降驱动的人口转变时期(1970-1999),和后人口转变时期(2000年以来)。本书的总报告部分,从人口发展和人口政策的角度,对70年来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制度的变革、人口与发展关系的理解和对人口政策的启示进行论述。在本书的专题研究报告部分,针对人口发展的若
由石桥五郎*的《人口地理学(精)/民国西学要 籍汉译文献》依据民国27年[1938]商务印书馆于上海 出版的(日)石桥五郎*、沐绍良译的图书版本为底本 影印复制,编入 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的社会学 系列。本书分5章。内容有:静态人口地理,动态人 口地理,移居人口地理,人口地图等。
赵勇*王学勤总编的《中国高等教育需求的人口社会学考察/社科文库》首先对中国高等教育需求的状况进行了测量,其次从父母的人口特征、家庭的人口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对中国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再次利用实地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高等教育需求的现状及人口学影响因素,*后对中国高等教育需求的未来趋势进行了预测,针对预测结果提出了对策建议。
辽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陈述先生言),基本上与五代同始,与两宋共终。长期以来辽金史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相对”单薄”、与辽金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中国人口通史(8辽金卷)》作为中国人口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分绪论;辽金时期的户籍制度;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迁徙: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等相关章节。作者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研究积累,对这一时期人口问题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超越前人研究的成果。如在研究体系方面,将历史人口学的内涵与现代人口学的研究框架有机结合,呈现了辽金人口史研究的完整系统,填补了中国人口史和辽金人口研究的空白,在研究方法上,特别注意搜集与整理碑刻、墓志、幢记及考古发掘材料的运用,学习借鉴、创造性地运用了”邻近区域
《西汉人口地理》是作者葛剑雄于1983年8月通过答辩的博学位论文,经修改完善后于1986年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本正式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葛剑雄在《西汉人口地理》中重新提出了研究中国古代人口地理的特殊意义,分析了西汉两百年间的人口增长、分布和迁移。其认为,人口的迁移和分布,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人口数量不仅反映这个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力量。当时,中国人口史方面没有任何中文专著,外文也只有一些论文和某一阶段的专著,《西汉人口地理》完成以后成为国内部人口断代史,开启了历史人口地理研究的先河。 此后,葛剑雄的关注扩大至整个中国人口史、移民史,乃至人口对现当代中国的影响,《中国人口发展史》是作者全面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的拓荒之作,带世人更清晰地正视“人口”这把达
《西汉人口地理》是作者葛剑雄于1983年8月通过答辩的博学位论文,经修改完善后于1986年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葛剑雄在《西汉人口地理》中重新提出了研究中国古代人口地理的特殊意义,分析了西汉两百年间的人口增长、分布和迁移。其认为,人口的迁移和分布,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人口数量不仅反映这个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力量。当时,中国人口史方面没有任何中文专著,外文也只有一些论文和某一阶段的专著,《西汉人口地理》完成以后成为国内第一部人口断代史,开启了历史人口地理研究的先河。 此后,葛剑雄的关注扩大至整个中国人口史、移民史,乃至人口对现当代中国的影响,《中国人口发展史》是作者全面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的拓荒之作,带世人更清晰地正视“人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