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高水平论文集,研究对象是以非洲语言(所谓的阿贾米文)表达的非洲学术传统。通布图地区是西非历史上重要的学术中心,保存在这里的手稿包罗万象,记录了通布图和周围地区历史、文化、学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理解和研究西非和非洲文明的珍贵文献。本书中的研究围绕这些材料,有的介绍通布图手稿的总体状况,有的关注具体文献内容,有的通过有关联的文献厘清重要历史问题,不仅展示了通布图手稿的丰富性和珍贵性,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的范例。本书所收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历史和地理角度介绍通布图地区;探讨非洲各种形式的写作及历史写作的起源;研究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颇具学术影响力的昆蒂家族;关注通布图的图书馆和私人手稿收藏;以及通布图乃至西非地区而探讨非洲的文学遗产。对于非洲阿拉伯知识传统的现代学术研究
本书聚焦于“生存”与“理性”之间的致思张力,逐层深入地探察了雅斯贝斯的思想渊源、涵淹于其精神探索历程中的艺术之思、艺术家论的整体旨趣、雅氏所论艺术家的不同生存样态,重点对雅氏所阐说的客观表现型的生存艺术家之范例(斯特林堡、斯威登堡)、主观体验型的生存艺术家之范例(荷尔德林、凡·高)、理性生存型的艺术家之范例(歌德、莱辛、达芬奇)进行了诠解。附录部分包括雅氏论艺术(含艺术家)的七篇译文,分别是《哲学与艺术》《艺术是解读密码的语言》《悲剧的》《我们的未来与歌德》《歌德的人性》《作为哲学家的达·芬奇》《论莱辛》。
人口是其他地理要素的参照点,应成为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人口迁移的研究已经是人口地理学的标志,人口迁移是影响人口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本书通过总结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分析我国近三十年(1985~2015年)人口迁移的规模、强度、流向、迁移方式、迁出/迁入地的空间结构、迁出/迁入人口的空间分布等特征;探究近三十年中国人口迁移时空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借助双组分趋势制图法、人文地理学建模学术思想,构建人口迁移时空格局机理和特征模拟的分析框架,并应用模型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人口迁移过程开展实证研究;运用马尔可夫链预测人口迁移时空格局态势,提出未来可行的人口迁移相关政策建议。
本书针对城市大型活动中人群常规流动和应急疏散流动安全管控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阐述人群运动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交通流模型中经典Aw-Rascle模型,构建“T”形汇流通道Aw-Rascle疏散模型;论述恐慌心理和行为研究成果;基于Lyapunov稳定性判据,分析宏观人群稳定性,设计反馈控制器;从计算机视觉和UWB定位技术两方面,介绍人群运动数据采集方案,论述人群动力学模型误差消除技术;并附各章节核心模型Matlab仿真程序代码和Python代码。本书成果为广大读者提供人群运动建模理论基础,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年刊是社科院民族所的连续出版物,由知名蒙古族人类学专家色音主编,本年刊由人类学理论、田野调查、书评等栏目组成,作者主要是民族所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室的学者,也包括全国的部分人类学学者
《读书》2015年12期刊物汇集,精装上下两册,适于喜欢《读书》的读者收藏或馈赠朋友。
《极化散射与SAR遥感信息理论与方法》总结了作者近年来在空间遥感与对地观测中自然地表的电磁极化散射理论与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信息的理论建模与定量信息获取方法的研究成果。 在阐述自然地表极化电磁波散射的散射矩阵、辐射传输和Mueller矩阵的基本理论后,讨论了极化SAR遥感数据图像的散射特征;提出自然地表场景的散射投影映射计算和SAR图像计算机模拟;研究分布目标散射矢量的去取向变换,提出非监督的地表新分类方法,研究米级分辨率多方位SAR图像自动重建立体建筑物群目标的理论与方法;给出了双站SAR图像计算机模拟及其极化特征分析;讨论UHF/VHF波段SAR对次地表层的探测;用多时相SAR差值图像自动检测地表的变化;推导了非均匀分层散射介质高阶Mueller矩阵解及其应用,脉冲波的Mueller矩阵解,以及脉冲波回波反演地表多个物理参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