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北宋中期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与政治家,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宋诗发展史上,欧阳修以其创作理论与实践,诗风转变,为宋诗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宋调”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此次整理,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元刻本《欧阳文忠公文集》为底本,参校众本。“题解”部分简要考述诗歌写作年月、创作背景,介绍有关人物与相关事件。对诗歌作重新编年编排,凡有辩正,皆作说明;暂不能准确系时者,附于某年、某年代之后。“注释”部分主要诠释诗句中的人名、地名、深奥词语及生僻典故。“附录”部分参列古代诗歌选本的欧诗选目,辑录历代诗话、诗评及散见于浩瀚文献当中与本诗有关的资料。
院人类学年刊是社科院民族所的连续出版物,由蒙古族人类学专家色音主编,本年刊由人类学理论、田野调查、书评等栏目组成,作者主要是民族所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室的学者,也包括的部分人类学学者,选编十分严谨,在人类学理论的介绍上颇有新意。田野调查部分也是本书的华章。
本书系浙江永康籍现代教育家徐德春先生(1903—1994)的文集,收入其建国以前所撰教育专著《做学教ABC》《教育通论》两种、通俗学生读物两种,以及他发表于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等方面的文章。作者深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影响,善于将现代教育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于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故其教育思想多有可取之处。业余时间勤于写作,多为有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著作和文章,对于今天从事师范教学和中小学教育的老师们仍有参考价值。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研究状况与十二五发展趋势》是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22个大学科一百余名评审专家历时一年多对各学科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科调研报告的汇编。各学科报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梳理系统,分析透彻,较全面地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状况,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的环节,展望了“十二五”的发展趋势,突出了今后需着重研究的重点领域和问题,为制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研究状况与十二五发展趋势》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读书》2015年12期刊物汇集,精装上下两册,适于喜欢《读书》的读者收藏或馈赠朋友。
1996年完成的电视片《科教兴国》的后一集《写给未来的一封信》,是由全国少工委、中央电视台组织,从全国少年儿童60多万篇征文中评选出10篇优秀作品,在科学会堂举行颁奖仪式并现场拍摄的,同时请来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10位专家点评并发表简短演讲。记得我开头讲的两句话是:“迄今为止,中国仍是世界人口大国。然而根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中国可能将这把‘交椅’让出去,让给印度,我们将心安理得地退居次席。”为什么讲“心安理得”地让出去呢?因为这是中国人口过剩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的一个标志,实现“三步走”人口发展战略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的希望。如何将希望变成现实?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人口与发展视角观察,就是要推进人口转变。这种转变包括人口学传统意义上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一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一低出
人口空间分布,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杂系统中的关键一环,是制定国家及区域重大战略的前提,是各类规划合理配置要素的重要基础。本书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口发展与空间布局的新趋势,从全国、长三角城市群、典型城市及其代表区域等尺度,开展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化过程与形成机理研究,从开发?保护平衡、公平?效率兼顾维度进行人口空间分布预测,进而提出引导和优化人口空间分布的政策建议,可为我国新时期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本书针对城市大型活动中人群常规流动和应急疏散流动安全管控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阐述人群运动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交通流模型中经典Aw-Rascle模型,构建“T”形汇流通道Aw-Rascle疏散模型;论述恐慌心理和行为研究成果;基于Lyapunov稳定性判据,分析宏观人群稳定性,设计反馈控制器;从计算机视觉和UWB定位技术两方面,介绍人群运动数据采集方案,论述人群动力学模型误差消除技术;并附各章节核心模型Matlab仿真程序代码和Python代码。本书成果为广大读者提供人群运动建模理论基础,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