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0亿人。这是人类历史上头一遭,50岁以上人口的数量超过了17岁以下人口。同时,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的国家。 当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必须供养众多的老年人时,将会是怎样的景象?国家需要数百万名年轻工人,但在国内求之不得时,该如何处理?本书作者走访美国、日本、西班牙与中国的若干城市,采访了上百名企业员工、雇主、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医疗专业人员、普通家庭成员,通过一个个生动而翔实的故事,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社会的面貌与未来,涉及的话题包括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隔代养育、啃老等。作者揭示出全球老龄化令人震惊而彼此连锁的影响,也解释了国家前景、文化与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因老龄化而发生的变化,勾勒出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社会依靠老年人的技能、经验和智慧,不但能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条件,而且还能改善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国家,已进入人口减少和超老龄社会。日本人口老龄化不仅意味着老年赡养负担的加重,而且带来劳动力不足问题。对于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的日本来说,如何将老年人转化为老年人力资源,显然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面对日益严重的少子化、高龄化问题,日本政府和企业界不断创新,从立法、政策、管理等角度展开了诸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实践,发挥了积*的作用。日本的经验可以为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及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方面将提供借鉴与参考。 丁英顺*的《日本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国家智库报告》
年龄、期间、队列效应的分离性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本书从集体层次的角度来对年龄、期间、队列效应估计的建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从约束性估计到年龄、期间、队列特征的应用,再到估计方程,再到方差分解。在*章对已有的APC研究进行简单而全面的介绍之后,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代数和几何的角度对模型识别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并顺便讨论了相对应约束性回归的估计方法。第四到六章通过原理和实例结合的方式提供给读者一些重要的研究策略,包括估计方程法、混合效应模型的方差分割法、特征分析法等,其能在不直接依赖前述约束性估计方式的前提下对APC模型进行估计。第七章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具体的实证研究案例,详细描述了如何将本书前述方法应用于对年龄、期间、队列效应的估计上。作者对已有浩瀚的APC研
本书主要内容共分为人口数据来源、年龄结构数据质量评价和调整方法,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测量、人口预测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检验以及人口预测模型、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和人口预测应用研究案例五个部分。本书共计11章,从第2章到第11章为核心内容,覆盖上述五个部分,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章前言。本书的撰写目的、特色、目标和读者群体定位。第二章人口预测的历史与结果检验。本章共分两个部分,*部分是介绍人口预测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是对部分重要人口预测结果的检验与评价。第三章数据来源与数据质量评价。本章共分两个部分,*部分是人口统计数据来源及中国人口统计数据问题,第二部分是人口年龄结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第四章死亡水平测量。本章共分四个部分,*部分是假想队列方法,第二部分是测量指标的标准化方法,第三部分是生
中国拥有全世界的老年健康长期跟踪调查大样本数据,在应用老年人口相关调查数据开展人口统计分析方面也已有长足进展。本书内容聚焦于老年人口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方法,集中展示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案例。书中的数据综述介绍了在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可公开获得的数据及其质量评估;研究论文均为在老龄研究中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典型案例,以具体研究问题为切入点,不仅展示研究成果,也用相对较大篇幅介绍所用分析方法以及选择该方法的理由。郑真真主编的《老年人口研究 (数据与分析方法)》可为从事社会科学定量研究的学生和学者提供参考。
本书运用GIS理论、方法分析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相关自然和经济因子间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组模型,运用稳定性理论揭示了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建立了我国人口空间迁移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为人口空间迁移预测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建立模型探讨了劳动人口比例与经济发展关系。并基于灰色理论和空间自相关理论预测了我国人口一经济系统空间分布模式的发展特征。研究的结论对于我国在人口总量逐步得到控制,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加剧发展的约束条件下,通过更科学地、合理地在空间配置现有人力资源,维持甚至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和谐增长、供养迅速增加的老龄人口提供科学参考。 本书还介绍了许多相关的背景理论,不仅可供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口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日益重视资源的科学利用与环境的有效保护。《基于消费水平的中国人口对资源环境影响研究》由吴文恒所著,基于消费视角,采用系列统计数据,借助单位人的概念、构建的消费模型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消费水平提高以及城乡、省际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作用,阐释了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态势,模拟了多消费水平情景的资源环境利用状况等。本书对于完善人口与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内容,拓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科学制定资源环境保护战略、经济发展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和和谐社会建设政策,以及合理引导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基于消费水平的中国人口对资源环境影响研究》可供资源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研
自20世纪70年代至2l世纪初,前苏联地区百万犹太人掀起了移民以色列的浪潮,构成了一个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群体——以色列新一代俄裔犹太移民。因特定历史和现实环境,新一代俄裔犹太移民的生存发展过程经历了明确犹太民族身份、移居现代犹太国家、维系俄罗斯文化、融入以色列社会四个阶段,由此建构起该群体特有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族群认同和社会认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代俄裔犹太移民及其政党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对以色列政坛格局和内政外交的导向作用日益突出,对以色列中东政策的制约渐趋增强,成为牵动中东和平进程的一个重要变数。
本书包含两大部分,部分是对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重新研究和评价,在对其前后两版《人口原理》作出综合评论的同时,还为两版《人口原理》分别撰写了比较详细的导读,这极有助于读者深入具体理解和把握原著的精神和观点。第二部分是对马尔萨斯经济学理论各个组成部分的研究和评论。内容包括财富论和价值论、收入分配论以及财富增长论,本书还系统地展现了在几乎所有这些问题上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论战,这些论战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主要阶级矛盾和斗争情况,因而具有典型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Array
数字化人口管理作为一种融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理念创新为一体的现代人口管理模式,在我国已经进入探索实践阶段,成为若干大中城市破解当前城市管理难题的关键性战略。本书是对这一进程的集中描述与阶段性总结,主要从人口管理的发展变迁与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出发,结合北京市朝阳区等地的实践经验,探讨了数字化人口管理对于突破城市人口管理困境的可能性、必要性与有效性,并就其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提出了政策建议。
华侨华人蓝皮书是华侨大学向世界提供*涉侨动态、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议的平台。2014年华侨华人蓝皮书的研究重点为华人在欧洲地区的分布概况,以及台籍华人在全球的分布变化趋势;华商在东南亚、欧洲、美洲的各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财富积累情况;华商在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投资情况;此外还讨论了华商投资内地遇到的一些问题,建议加快完善涉侨相关政策,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维持华商税收优惠,积极推进海外华文教育等。
先秦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后世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先秦时期中国人口发展状况的研究,因文献史料和考古材料的匮乏,研究者往往因此却步,从事者寥寥,其成果也显得较为薄弱。 本书作者在大量爬梳传世文献并充分吸收借鉴*考古发掘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系统深入地对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分析论述。其中除涉及传统人口史研究中所普遍关注的关于分布、迁徙、数量等问题外,还运用现代人口学理论,将人口管理、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观念等列专题专章予以系统研究,这是难能可贵的,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作者爬梳史料,在大量利用以往人们所忽视的正史、子书、汉碑及*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东汉人口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述。内容除涉及学者关注较多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等领域外,还以现代人口学理论为指导,将研究视野扩大到以前学者较少关注的领域.如东汉时期不同阶层的户籍问题、人口政策、人口思想、人口寿命、人口姓氏分布、民族人口、生态环境与人口等。 作者又考镜源流,辨章学术,认为记载东汉时期*总数的《续汉书·郡国志》及刘昭注文基本可信,二者之间并无根本矛盾;刘秀“度田”政策并未失败,而是在光武帝和明帝时期一直被贯彻执行;东汉时期各地不同的气候、水利等自然条件,对人口的生态环境也有较大影响等等;都是具有创见的一家之言。
老龄社会不可逆转,人们会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应当如何把握我们已经身处其间的老龄社会?老龄社会和年轻社会有何不同?老龄社会是否意味着社会的重新洗牌?在老龄社会,人类究竟会面临哪些挑战?会不会引发社会沸腾乃至发生全面危机?会不会迎来新的大发展时代?对于全体国民而发言,中国经济会不会因为老龄化而拖垮?中国社会发展会不会危机四伏?中国未来各代老年人也就是每一个人会不会有一个尊严体面的晚年?作为未来的各代年轻人也就是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将面临什么样的发展境遇?除了日益沉重的养老负担外,他们的发展机遇是什么?进一步来说,作为中国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来说,横亘在前面发展道路上的是危机还是挑战?是发展的大好前程还是萎缩的重重滞障?在全球老龄化的未来,实现民之宏图即每一个人的“中国梦”
《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人口原理(*译本)》是从两个公理出发的:①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②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自有人类以来几乎保持不变。这两个公理导致人类历史出现这样的情况: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而人口以指数级数增长,从而使二者不平衡。因为人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这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障碍来阻止人口增长,这就是书中所谓的“积极抑制”--贫困和罪恶;此外,马尔萨斯还提出了所谓的“预防抑制”,其中主要的是“道德抑制”。以上就是马尔萨斯认为支配人类命运的人口自然规律的基本内容。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是高龄老人主要的健康问题。长期以来,学者大多侧重于从个体层面考察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忽略了其地区差异性的研究。本书从理论的高度,系统、全面地构建出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机制和影响途径。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本书运用国际前沿的多水平模型对我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的横向和纵向数据展开了多层次的实证研究。在综合考察了个人、家庭、社会经济及区域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本书科学地勾勒出中国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动的客观规律,着重探讨了中国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本书的研究丰富子该领域的理论体系,拓展了研究思路,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论证活动工作小组,成立了以刘国光(原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科院特邀顾问)为主任委员,张卓元(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李本钧(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为副主任委员的论证委员会,组织了全国25名知名学者、专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数以千计的经济学著作,进行了历时近一年的科学、认真的论证,经过反复的遴选,后在京召开了“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论证会议,经无记名投票,郑重推荐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马寅初《新人口论》等10本优秀经济学著作。这些著作不仅代表了新中国各个阶段经济学发展的理论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著作曾深深影响着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其中薛暮桥著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曾三次重版六次印刷,发行量达1 000万册,可见该书影响范围之大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体、人口基数庞大、以劳动力密集型投入为主的社会,如何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本文结合经济学、人口学和社会学方法,以全新的视角,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人口就业结构,人地关系,人口迁移等方面对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和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以期为解决中国当代的人口问题提供借鉴。 人口数量和质量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基础,所以历朝统治者都鼓励人口增殖、提高人口质量。例如,元代在鼓励百姓多育的同时,还专门设立了基层技术培训学校。 受“重士农,轻工商”就业思想的影响,人口就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人口的膨胀引起了人地矛盾,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缓解人地矛盾,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田制政策。例如,北魏实行的均田制。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地
秦西汉时期的人口学界虽有研究但多局限在人口数量,人口迁移,户籍制度人口思想等方面。袁祖亮主编的《中国人口通史》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指导,以现代人口学涵盖的内容为祝角去审视二千年前之人口现象。该著不但对以前之研究进行了成功的推进与深化而且对当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结构中的官吏、富人、惩贪及年判刑情况,人口素质中的身高,寿命,肤色变化,健康状况特殊人才——将相,歌伎佳丽、奇节之士的地区分布及原因人口姓氏的基本概况与演变生育方面的异常现象——近亲为婚娶女无度收继婚等方面之探讨与分析,民族人口中之匈奴乌孙大月氏等族别的人口概况人居生态环境中特别是涉及今日所罕见的动物,鸟类鱼类……当时的活动情况等等实为难能可贵。总之,本书资料相当丰富分析人理、结论精当
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但定量研究不足的现状,莫龙等编写的这本《中国人口--结构与规模的博弈》创新性地提出了AECI指数法,通过测度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反映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压力。书中通过人口模拟,结合新方法的运用,考察了不同人口发展战略、不同人口政策之下未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并于其他国家进行了比较,定量评估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制约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人口原理(珍藏本)》是马尔萨斯的早期著作,但却是他负盛名的作品。1797年,父亲把英国政治哲学家葛德文的名著《研究者:教育、习俗及文艺的评论》介绍给32岁的马尔萨斯,父子因对此书理解不一,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由此马尔萨斯以匿名的方式发表了一本小册子--这就是版《人口原理》。 本书从1798年发行版开始到1872年,仅仅70余年共发行了七版。这部著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普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于古如此,于今更是如此。 这是一部曾引致联合国人口统计学大会60个国家代表赞成再版的鸿篇巨著,它的价值绝不仅限于人口学领域,它对世界经济乃至世界历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生活资料的增加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且成为自然和永恒规律时,到底用什么手段才能改善二者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呢?作者次试图将这一问题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