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性探究,为我们提供了对现代社会本质的洞见。本书的导论和哲学部分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理论假设:心智和文化是区分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和生物 世界的关键因素;所有人类社会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源自心智和文化的层面。其余章节则以民族主义如何引发现代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重度抑郁症)为例,来验证这一理论假设。作者不仅追溯了这三大精神疾病的历史脉络,还将它们在社会层面的广泛传播与民族主义所塑造的现代文化结构相联系。这一视角颠覆了或仅从生物学角度或从唯心主义出发来解析精神疾病的传统做法,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精神疾病提供了新的维度。 作者认为,现代民族主义建立在人民主权、平等和世俗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上。二十一世纪的公民享有 的自由,可以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 ,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 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 具希望的未来。
二战后高歌猛进的全球化,让许多预言家误以为人类已经步入一个 地球村 的大同世界。正当人们满怀信心地憧憬21世纪的美丽新世界之际,情势急转直下:全球金融危机和大衰退余波未了,新冠疫情又将人类打出原形。一时间,各地*势力肆虐,逆全球化风起云涌,全球合作秩序遇到挑战,面临崩塌危险。其实,人类历史从未走出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的天道循环。所幸,重大历史变迁都会促使我们重新理解人类自身,进而重塑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21世纪*激动人心的突破将不会来自技术,而是源于对 生而为人 更深刻、更本质、更准确的理解。 本书在各学科对人类既有认知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全面认识 人为何物 的3 3结构化模型,*次用建模的方式,超越东西方过往学者,将对人的认识提升至新的高度。作者用这个模型简明扼要地重梳了原始社会至今的人类历史,
古文字学家许进雄教授解读古文字的入门书,用文字的演变和考古学上的证据来重建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轨迹、动态的演化过程。
在不同文化中,儿童是如何被养育成人的?儿童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们又给家庭和社区的结构带来何种改变?《童年人类学》一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作者戴维·兰西认为,我们那些关于儿童的习以为常的认识都是狭隘的、受文化局限的。 戴维·兰西通过收集来自多个研究领域的证据证明:在美国主流社会中,婴儿被认为是珍贵的、天真的、非常可爱的“小天使”;但是,也有其他的一些社会认为,婴儿是不受欢迎的、给人添麻烦的“调换儿”,或者是被需要的、实际上却被商品化的“财产”。人类世界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童年,每一种童年都深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 本书研究了家庭结构与生殖现象、家庭或社区中的儿童照顾者的概况、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待遇、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学校教育,以及儿童向成年过渡等方面的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是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某些基础命题的介绍。这些命题包括世界观的概念、科学方法和推理、真理、证据、经验事实和哲学性/概念性事实之间的对比、可证伪性以及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 第二部分探讨了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并关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哲学性/概念性命题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部分介绍了新近的发现和发展,其中 值得关注的是相对论、量子理论和演化论。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24年6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参加会议。本书为本次研讨会的发言结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共收录文章59篇,按照研讨会主题分为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中华文明 五个突出特性 的历史学阐释 第二个结合 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五个专题。
现如今,几乎所有无害的性行为都得到公开的宣扬,也几乎所有的性行为都被学者著书讨论殆尽,但当手淫这种最简单、最无害、也最普遍的性行为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时,却难免使人感到尴尬、不安、甚至觉得有些过激。 手淫也许可以算是性学研究中最后的禁区,它不是早先蒙昧年代里的主流性文化。古典时期对手淫不屑一顾;在犹太教和基督教对性行为的教导中,手淫也很少被提及。事实上,把手淫作为一个严肃道德话题来讨论,可是在文化史上追溯到一个十分的年代,这是十分罕见的。 本书作者拉科尔认为,1722年前后由匿名作者编写的《手淫》的出版正是标志性的分水岭。手淫文化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它不仅被启蒙时代那些的学者广泛关注,而且被当时的文化变革所深深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对手淫文化的研究是现代意义上的。对它的探讨感到
本书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还原苗族从中国离散到老挝,再从老挝离散到西方的历史过程,同时描述目前赫蒙族在老挝内部的迁徙趋势。本书选取三个典型村寨,分别从经济互动、宗教变迁和婚姻嬗变三个角度讨论赫蒙族在居住国老挝的现实境遇,揭示了老挝赫蒙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存策略,分析了其在不同场景中的家族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阐释了赫蒙族文化离散与认同、族群边界与文化策略的辩证关系。
《北方民族志景观 北极民族视角》是一部研究北极民族志景观保护的人类学著作。它从国家法规层面对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北极国家关于民族志景观的官方保护措施和管理系统进行了人类学意义上的释读,对北极国家的有关政府机构及研究机构所施行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同时,本书通过对公园管理人员或研究人员的地域性民族志景观项目的分析,既揭示了被国家政策忽略的各种现实问题,又从地区角度分析了多年来当地机构所积累的民族志景观研究的宝贵经验。
结构人类学(0)》是一部结构人类学的史前史。 本书收录了列维-斯特劳斯1941—1947年在纽约生活期间发表在部分期刊等媒体上的文章,共17篇。 1941—1947年对列维-斯特劳斯而言是学术生涯的重要积累时期,他当时尚未在人类学界广为人知,仅是一位流亡海外的年轻民族志学者。 在美国的这些年,斯列维-特劳斯意识到了无法弥补的历史灾难:美洲印第安人的灭 、欧洲犹太人的种族灭 等。通过学习英语,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地阅读人类学文献,深入观察美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他为自己的学术工作做了深厚的积累,梳理了他对于多种理论传统的看法,为之后的学术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收录的文章不应被简单地当成列维-斯特劳斯的“遗产”去阅读,这17篇文章见证了一个具有传记和历史两方面意义的时期,也提供了把握结构主义来龙去脉的机会。本
武沐、金燕红著的《13-19世纪河湟多民族走廊历史文化研究》以13—19世纪河湟地区的历史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这一时期该地区的军政制度、土司演变、民族宗教、农业开发、茶马贸易、朝贡贸易、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较为独到的见解。本书的特点是史料翔实、内容涉及广泛,对境内各民族的发展均有较深入的研究,是作者多年来研完成果的汇集之作,是一部了解该地区历史不可多得的著作。
本书是学习如何教他人自我关怀的权威指南,作者克里斯托弗·杰默和克里斯汀·内夫在本书中回顾了静观自我关怀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并描述了静观自我关怀课程独特的教学方法。读者将逐步了解八周的静观自我关怀课程内容
《中华民族史论丛》是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的会刊,设有名家笔谈、专题研究和学术述评等栏目,是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民族史专业学术平台。 本辑共收录16篇文章(2篇名家笔谈、13篇专题论文和1篇学术述评),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深入考察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揭示出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
《知觉现象学》是法国有名哲学家梅洛-庞蒂早期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以知觉为出发点,以身体主体为核心,从自我的时间性存在、领会他者存在的过程,他者意识的可能性和途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