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进化,其实是一部心灵上的自我超越史。 原始人从树上走下来,为了不被洪水猛兽灭掉,开始思考如何抵抗自然力。这份思考,促使人类脑洞大开,奇思妙想,结出许多灿烂的智慧果实,超越其他动物,走出一条从动物性向人性和神性的进化之路。 为理清人类心灵世界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弗雷泽历时五载,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灵魂观念及巫术与禁忌入手,延展至科学的出现,分析比较,揭示出人类思维进化的共同轨迹 巫术 宗教 科学 。同时,弗雷泽在书中发问:当科学取代了巫术和宗教,它的发展前景是什么?会被未来更加圆满的假说代替吗?人类命运的归属是什么? 打开人类精神世界的秘密花园,踏入这场心灵进化的冒险之旅,欣赏精神世界的神奇与美妙,可以促使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本书被称为人类
药物治疗实施的是大脑修复术,心理治疗是观照灵魂的镜子,精神病学中存在着既对立又相辅相成的两大路径 精神动力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可是,当情绪治疗药物得到显著发展,管理式医疗的介入迫使更多医护人员选择药物治疗而非谈话疗法时,拥有一颗可修复的大脑真的能弥补丧失灵魂所付出的代价吗? 人类学家T.M.鲁赫曼通过对美国医疗保健转型时期精神科的考察,揭示在两种模式的影响下,医生如何接受培训、诊疗患者,患者如何看待自身的疾病,医疗政策和保险行业如何处理难以量化的精神痛苦,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与文化如何解释这些疯狂、苦难,以及个体应肩负的道德责任。这既是对精神病学历史的见证,也是对精神病学世界的审视,包含着对人类心灵的深邃思索。
本书为由乔治 杜比领衔的由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四卷,其时段分期为18世纪末欧洲大革命时期到世界大战发生之间。 在浩繁的史料研究的基础上,本卷的历史学家们认为,女性的自觉意识在男性社会的革命当中逐渐兴起,并随着社会动荡而不断提升其影响力。通过革命激情与民主热情的鼓动,女性对自己权利也开始了反思,并且进行了初步的争取。直到20世纪初的世界大战的毁灭性影响,才令这种热潮逐渐消退。然后女性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与权利做进一步的探索。 本书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且雅俗共赏,可读性强,适合从学者到历史爱好者各类人士阅读,是探讨女性历史不可回避的经典权威著作。
在不同文化中, 儿童是如何被养育成人的? 儿童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 他们又给家庭和社区的结构带来何种改变? 《童年人类学》一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作者戴维 兰西认为, 我们那些关于儿童的习以为常的认识都是狭隘的、受文化局限的。戴维 兰西通过收集来自多个研究领域的证据证明: 在美国主流社会中, 婴儿被认为是珍贵的、天真的、非常可爱的 小天使 但是, 也有其他的一些社会认为, 婴儿是不受欢迎的、给人添麻烦的 调换儿 , 或者是被需要的、实际上却被商品化的 财产 。人类世界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 童年,每一种童年都深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 本书研究了家庭结构与生殖现象、家庭或社区中的儿童照顾者的概况、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待遇、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学校教育, 以及儿童向成年过渡等方面的问题; 它以其他社会的童年作为
《论人类的认识》(即《人类理解论》)是西方哲学史,尤其是近代哲学认识论传统中举足轻重的一部著作。它是英国经验主义认识论传统的开创之作。 自1689年首次出版以来,洛克对此书进行了反复修改。于是《论人类的认识》早期陆续出版了七个英文版本,不同版本之间,在语词上有着颇多不同。而后尼迪奇对此书的七个版本进行了比较与考察,并参考法文、拉丁文译本等版本,编定了迄今为止《论人类的认识》的全面校勘本,中译本首次引进。它以全方位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洛克在此书的写作与之后的修改过程中的细微的思想变化与表述的差别,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对照《论人类的认识》不同版本的内容,更为详尽地了解洛克的哲学思想。对于洛克哲学思想的专业研究,此书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稻作渔猎文明 从长江文明到弥生文化》共分四个部分,包括稻作渔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旱作畜牧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日本为什么缺少农耕革命、稻作渔捞文明的人类史意义。在动物文明(旱作畜牧文明)与植物文明(稻作渔猎文明)的对比中对文明史进行再考察,分析日本为何没有农耕革命。后得出结论,稻作渔捞文明可以拯救地球与人类,稻作渔猎文明价值的再发现与保护地球环境有着重要的关联。不需要其他东西,只要世界上有美丽的大地、森林、水和生物存在,我们就能够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这就是构成 生命文明 之根本的思想,其源头则存在于稻作渔猎民的生活方式之中。在地球上让所有生灵都能绽放生命的辉煌,这一点正是稻作渔猎文明及其延长线上的 生命文明 所期待的。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 ,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 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 具希望的未来。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性探究,为我们提供了对现代社会本质的洞见。本书的导论和哲学部分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理论假设:心智和文化是区分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和生物 世界的关键因素;所有人类社会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源自心智和文化的层面。其余章节则以民族主义如何引发现代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重度抑郁症)为例,来验证这一理论假设。作者不仅追溯了这三大精神疾病的历史脉络,还将它们在社会层面的广泛传播与民族主义所塑造的现代文化结构相联系。这一视角颠覆了或仅从生物学角度或从唯心主义出发来解析精神疾病的传统做法,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精神疾病提供了新的维度。 作者认为,现代民族主义建立在人民主权、平等和世俗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上。二十一世纪的公民享有 的自由,可以
《百工里的人类学家》并不是一本严肃的人类学理论书籍,而是作者基于个人的教学与社会实践经历,通过整理与设计师、民宿经营者、舞者、独立书店老板、厨师等形形色色的人进行对谈与交流的内容而编写的一本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生活文化普及读物。 书中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一背景,提出 人 比数据更加重要的观点。作者认为,在拥抱大数据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利用人类学知识对其进行解读,并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学方法在社会创新实践中的重要价值。作者希望可以通过人类学的大众化及其在更多领域中的应用,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百工里的人类学家》对人类学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同时将其与设计等社会创新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新颖的案例,讨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既可以当作人类学的入门读物,也可
本书收录14篇(组)以 音乐与认同 为主题的文章。研究对象分布在中国、美国、印度、南非、印尼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别来自山地、海岛、乡村、城市等不同形态的人类聚居地。全书涉及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根基与方法论、流行音乐对传统的吸收、仪式音乐的变化等问题,研究方法兼顾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书中描绘了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音乐及与音乐相关的社会活动,并探讨其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侧面呈现民族音乐学三十年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民族音乐和音乐学的跨文化交流。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是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某些基础命题的介绍。这些命题包括世界观的概念、科学方法和推理、真理、证据、经验事实和哲学性/概念性事实之间的对比、可证伪性以及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 第二部分探讨了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并关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哲学性/概念性命题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部分介绍了新近的发现和发展,其中 值得关注的是相对论、量子理论和演化论。
暂无
古文字学家许进雄教授解读古文字的入门书,用文字的演变和考古学上的证据来重建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轨迹、动态的演化过程。
《黄金、香料与殖民地》 1519年,麦哲伦率领5艘帆船和200多人从西班牙起航,寻找一条通往香料群岛(Spice Islands)的海上航线。一路上,他们饱受饥饿、疾病、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后,他们终于发现了一条海上通道,这条通道如今被称为 麦哲伦海峡 (Strait of Megellan)。这是一场历时三年的艰苦旅程,获奖无数的畅销书作家(传记作家兼记者)劳伦斯 贝尔格林借助*手资料客观还原了这项人类壮举,栩栩如生地讲述了一个宏大的探险故事。 在书中,贝尔格林以*人称讲述故事,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旅程,其中有些资料首度在此公开。这次探险不但改变了后世探险家的航海方式,也改变了历史本身。 《亚马孙深处的奇幻蘑菇》 探寻一种濒临灭绝的现代语言与文化 发现语言、思想与生命的真正本质 丹尼尔 L. 埃弗里
在16和17世纪,妖术、占星术、巫术疗法等大众迷信几乎遍及英格兰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相信国王的触摸可以治病,而护身符可以抵御恶灵的侵袭。与此同时,宗教改革试图将巫术从中教会仪式中剥离出来,科学家也不断发现解释万物的全新理论。托马斯深入英格兰各地档案,用海量的例证和审慎的分析带领我们进入早期现代人类的心智,向我们展示科学和理性如何同古老的信仰体系争夺关于世界的解释权,而基督教又如何跟随大众心智的启蒙,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
生活在湘西南与黔东南州交界区域的三锹人,在应对其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过程中,构建起特有的农林复合系统,形成独具特色的营林技术、知识、观念、习俗、信仰、伦理等各种文化事实。这样的文化事实是三锹人文化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适应、调适的结果。各文化事实贯穿于三锹人的生产、生计活动当中,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共同体。本书从历史、区域、空间等维度分析三锹人的文化事实以及农林复合系统的文化内涵,以个案研究阐释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融合与文化建构的内在机理。文化与生态的耦合状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愿景,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本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对南方山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本书分为总报告、地区报告、专题报告三部分。总报告从民族地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民族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和升级发展现代化服务业三方面揭示民族地区在2021~2023年推进经济现代化的重点举措和现实成效;地区报告详述了青海、宁夏、西藏、云南、内蒙古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经验总结;专题报告围绕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飞地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进展与成效、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发展等议题展开详细讨论。本书引用官方已公开数据,如实、具体反映了民族地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和经济现代化方面的成效,为深刻理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提供了实证背景。
畲族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进入到新时代,在党的民族政策推动下,畲汉民族逐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畲汉民族一家亲 潜移默化地成为最广大居民的交往观念,真正实现了畲汉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从历史到现在,畲汉民族历经隐蔽性接触、试探性交往到新时代的开放性交融,是一个典型的在交往中加深了解,交流中取长补短,交融中和谐相处的范本,其中的发展规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使之服务于当代民族工作的发展。
作者对人类自身存在道理的回答,就是作为本书基石的三个关键要点: 1.价值发生; 2.理性觉醒; 3.文明演进。这三个关键要点,也就是对哲学三大终极问题:我是谁(价值发生)、我从哪里来(理性觉醒)、我到哪里去(文明演进)的正面回答。本书力图从终极背景出发,以这三个问题及其回答为主线,通过解析人类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真相,来全面展望正向我们扑面而来的未来。在写作逻辑架构上,以宇宙、生命、人类为主线,串起了作者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
杨毅*彭修银主编的《歌与生活--人类学视阈下的侗族大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丛书》以侗族大歌作为研宄对象,首次对无伴奏自然和声的侗族大歌进行人类学的整体考察,系统地梳理了侗族大歌源起发展、生态环境、歌唱内容、歌律形态、社会功能等,并在此基础上对侗族大歌的当下传承进行了学理探讨。本书跳出了仅就侗族大歌音乐形式进行探讨的一般路径,将研究对象置于侗族人生息的地理环境、生态结构、社会制度、艺术氛围等元素构成的文化地理空间予以剖析,同时又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对其进行现代视野的审视,从而避免了对侗族大歌这种地域性文化的静态的、孤立的关照,在歌与族群、生活、社会等的复杂联系中,始终以文化与人的功能性关联为核心,从而呈现了人类学视野中的侗族大歌这一**民族民间文化的艺术内涵。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7年成果。共分十章。针对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现状,综合利用传世文献和河西简牍,全面收集整理河西简牍中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做出以河西简牍和传世文献为中心的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长编。全面梳理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和其他河西汉简中有关民族关系的资料,并予以编年。以河西汉简中的民族关系资料为基础,全面探讨汉王朝与匈奴、西域、羌族关系。充分利用河西汉简对汉代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记载,多方位审视汉代西北民族关系。深入分析河西简牍中有关汉代机构、职官设置,政治、军事、经济管理模式等内容。
《黑水环绕是边城----黑龙江省塔河县开库康乡开库康村调查报告》着重分析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这个中俄边境小村庄的巨大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了解和研究中国边疆地区农村现状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站在祖国的*东端----黑龙江省抚远县通江乡小河子村调查报告》从基层组织、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全部展示了这个具有诸多内涵的村庄全景。 《界江边上小山村----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鸥浦乡鸥浦村调查报告》通过详实的调查数据较全面地展示了鸥浦这个黑龙江边的革命村庄自建村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