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弥尔顿许多精心撰述的政论中重要的一篇,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辞。164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他们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弥尔顿为了争取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写了这篇政论,向国会提出呼呈,并在演说辞中对长老派提出了警告。
本书为著名欧洲文化史家罗伯特 达恩顿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纳沙泰尔公司的数万份档案材料为基础,详细研究论述了18世纪后半期历版《百科全书》的出版发行过程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密切关联,细致勾勒出《百科全书》的 生平 ,囊括了造书、传播、盗版等方方面面,展示出启蒙运动的撰稿人、出版商、印刷商、印刷工人以及读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出作为一场伟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启蒙运动,何以成为了一门生意。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出版物各种质量问题的典例分门别类、直观地呈现给读者。全书由封扉版权问题,辅文问题,字的问题,词的问题,句子问题,标点符号问题,数字用法和计量问题,图表问题,内容质量问题,知识性问题,格式问题共十二章组成。每面排两到三个案例,每个案例既有质量问题的截图,又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有些还拓展延伸,让读者得到更多知识。全书形式新颖,线索清楚,编校人员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对出版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产生直观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编校能力。
墨西哥作家扎伊德写道: 人类每三十秒钟出版一本书。 普通读者如何才能跟上最新发行的图书?更不用说众多可以追溯到荷马和柏拉图的经典著作。即使对于最伟大的藏书家来说,出版的前景也令人畏惧。此外,扎伊德认为,人们似乎对写书比对读书更感兴趣(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1%的美国人认为自己应该写书)。尽管对这种状况感到沮丧,但扎伊德对当今的图书出版状况持着哲学观点,他声称该行业并不总能意识到其最大的优势之一:其压倒性的多样性。在出版业中,一本只吸引数千读者的书很可能会被出版,而商业电影业和其他大众媒体几乎必须完全在超预算规模上运作。它不是一本开创性的书,而是一本引人沉思的书,是关于21世纪初的出版业和文学发展状态的思考与观察。
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本书用文学史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上海从事翻译、出版等工作,生动讲述了中共早期出版业的起源。本书记录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的《新青年》,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月刊》,中共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以及《劳动界》《妇女声》《前锋》《先驱》《中国青年》等报刊出版物的创办过程。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从出版业入手,深入拓展到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王会悟、蔡和森、瞿秋白等重要革命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把人物、性格、形象、命运和事件、场景融合一起,可读性强。
2024年度的研究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本书由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出版业大事记等五大部分组成。总报告以 融合创新,协调发展 为主题,全面梳理了2023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并对中国出版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建议。分报告对图书、期刊、数字出版和印刷业、出版发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专题报告通过出对版业典型事例和发展新动向的研究分析,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了阐述。本书还梳理了港澳台的出版业发展情况,并整理了2023年中国出版业大事记,全面回顾和梳理了2023年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出版业发展全貌。
本书是《华尔街日报》特稿内部培训实战教材。无论 你想成为卓尔不群的 媒体 记者,写出 有 新闻价值 又不失 故事性 的 一流作品 。还是 你想在文字工作中超凡脱俗, 让 自己 的 写作 起伏跳跃 又 不落俗套, 再或者你想通过讲好故事实现有效地激励、说服与影响, 你 都 应该阅读这本书。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自2003年建立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上海已形成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为主,以网络发布、书面发布为补充的基本格局。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相关部门和人员积累了很多珍贵的实际工作经验,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专家编写团队总结梳理了日常工作中的所知、所得、所感,汇编成《新闻发布实务手册》,按照 新闻发布与新闻发言人制度概述 新闻发布会的策划与组织 新闻发言人的素养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 政务舆情回应 政务新媒体发布的运行与创新 新闻发布的网络舆情工作支撑 和 重大活动新闻中心的建设运营 等八章组成,旨在为政府信息发布一线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2023 202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中国数字蓝皮书 2023-2024年度的研究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本书由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附录等四大部分组成。本报告采用数据实证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产业组织经济理论着力从产业主体、产业行为、产业绩效等方面对数字出版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环境加以阐析,以求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脉动进行准确把握,为数字出版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连续、可比的数据依据。
出版是思想和知识公之于众的重要媒介,上海则是中国近现代出版的发源地和中心。1949年以前,全国80%以上的出版机构集中在上海,90%以上的近现代学术著作在上海出版,上海出版事业引领了近现代中国新知识传播与思想进步的潮流。2022年10月29日、30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共同主办了 近现代出版与新知识传播 学术研讨会,全国各地近50位学者参加会议,围绕 出版与新知传播 出版与文化交流 出版与商业互动 辞书与教科书出版 出版与新文化 出版与科技知识 出版与政治活动 七个专题展开探讨。本书选编此次会议论文30余篇,研究涵盖书籍史、阅读史、印刷、翻译、版本和目录学等多元主题,体现了出版史研究的前沿动态。
《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进入新时代创办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本杂志。它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 赛先生 与 德先生 ,并在 五四运动 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本书以《新青年》为线索,对陈独秀从办报到参与建党一路实践其对国家与社会的革新梦想进行了总体概览,记叙了《新青年》是如何举起 文学革命 的大旗,引发并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叙述了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瞿秋白等《新青年》同人相识相交的故事,力图还原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所作的人生抉择,展现他们对大时代背景下国家走向、社会进步、个人命运的思考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