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新闻 — 清末民初画报中的广东》取材于晚清和民国初年的石印画报,包括粤港的《时事画报》、《赏奇画报》、《平民画报》;上海的《电石斋画报》、《图画日报》、《时事报》、《舆论时事报》《民权画报》、《神州画报》、《时报》、《民呼日报》;北京的《浅说画报》、《北京白话画图日报》;天津的《醒华日报》,以及画师吴友如的作品汇编《吴友如画宝》,选取其中与广东和港澳相关的人、事、物。 《旧报新闻 — 清末民初画报中的广东》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阴暗及杂编六大类,政治类包括官场、兵警、刑狱、拒约、革命等目;经济类包括经济、广告等目;文化类包括风俗、学界、妇女、中外、开新、景观、博物等目;社会类包括市井、江湖、遇灾、防疫、奇闻等目;阴暗类包括械斗、酷虐、烟毒、赌害、娼妓、匪盗等
本书分正文和附录两部分。馆藏中有创刊号者入正文,无创刊号者进附录。 正文中一刊设一条目。条目名称以刊物封面所印文字为据;刊名有演变者,取其有影响者设为条目,余者另设参见条目。每条配创刊号封面图片一帧,刊名有变化时增收图片。图片原则上以初版本封面为标本。封面缺失者,用目录页版面;馆藏无初版本者,用重版本、影印本或合订本封面。 本书共收正文条目1033个、参见条目63个、附录条目341个;收刊物封面图片1091帧。正文(包括参见条目)与附录中的条目均以刊名之汉语拼音为序。正文中刊名相同者,按创刊时间先后排列;附录中刊名相同者,按馆藏首期出版时间先后排列。
《笑我贩书续编》作者主持秀州书局,《笑我贩书续编》犹如作者的贩书日记,是他的生活史、事业史,或者是他的心灵史。无处不显示他对家乡的风土和人物的热爱,勇敢的担当起了关注和弘扬嘉兴历史、人文、风情、文献的重任。他网罗一切嘉兴先贤往辈的嘉言逸事,并予以张扬传播。 《书林清话文库》全套辑分6册,包括6位专家学者的著作。虽然每册书均有自家的侧重,但大家探研古今书籍、藏书文化,典籍聚散的精神内涵却气息相通。他们的文章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读者在品味个中清话、清谈的同时,又感受着文化沧桑。 《书林清话文库》涵盖读书、淘书、著书、评书、藏书和卖书等儒雅话题,是读书人能各取所需的系列书,而且可读性很强,颇得学界青睐。
搜寻与研究出版标记,也便是为了研究出版机构,研究出版机构也便是为了出版史的架构。以往这项工作大多是从出版机构的创办者入手,这当然是一种途径,但存世资料贫瘠,路径阻塞,做起来相当困难。而以图书版本入手研究出版机构,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特别是从依附于图书版本的“出版标记”来研究出版机构,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由出版标记带出相关的图书版本,由图书版本带出出版机构,由出版机构带出创办者以及相关的事件与人物。如果把所有出版机构的来龙去脉都公诸于世的话,民国出版史的架构也便有了一个雏形。笔者希望在有生之年继续做这项艰巨而困难的工作,以期给50年或100年后的研究者与爱好者提供一个可资玩赏与研读的空间。
本书选录作者过去所发表有关中国书籍、纸墨及印刷术的论文、叙跋、书评以及读者评介等结集而成。全书分为前后两编:前编四章分论典籍、纸墨、印刷及其影响等论文共20篇;后编四章收录题跋、书评、写作缘起、读者评介等杂文亦计20篇;附录报导一篇。每篇文后皆附有关插图共约50幅,以助阅读兴趣。 本书所收论文,大部皆为作者写作《书于竹帛》及《纸和印刷》两部专著的副产品。其中如有关封泥、书刀、纸的起源、印刷定义、雕版技术、明代活字等各篇,皆可补充作者专书中讨论之不足。书中论文大部皆原以英文写作,经译成中文在各地的学术刊物发表,部分曾收入作者的专著,但译文与专书内容不尽相同,并请读者注意。
本书除了介绍“商务”、“中华”、“世界”、“大东”、“开明”等有较大名气的书局,或有着自身明显特色的书局的出版标记外,还顾及到其他,并没有取大而舍小,并没有舍去那些并不起眼、但很有特色的出版标记。同时,兼顾搜集除上海之外地区的出版机构的出版标记,数量也很可观。《民国出版标记大观》由张泽贤著。
本书以最初形态“文化中间人”——英国出版商的产生过程为微观考察对象,探究文化的不确定性在文化生产的结构塑造和演进历程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而丰富对文化生产的本质、特殊性与演进规律的认识。具体而言,社会结构与交往方式增大了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不确定性,使现代文化大生产具有特殊的高风险。应对风险的过程催生了专门化的文化中间商及文化产业独特的利润机制。在对该过程的细致描述中,文化产业的复杂性与独特性得以揭示。
在版权史中,研究近、现代版权史更为必要,因为其中可作为“网络时代”借鉴或参考的内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