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心理学:记者思维模式与新闻文本生成》讲解大众传播与文化发展各阶段的思维模式与新闻文本的相关性,分述记者的6种思维模式(巫术思维、理性思维、实证主义思维、驱动思维、人本主义思维、网络思维)及与之相应的6种新闻文本(神幻文本、劝导文本、实用主义文本、享乐主义文本、意义显现文本、网络文本)。本书不是面壁之作,而是一个有理想、有科学精神的团队,在20余年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总结报告。作者所在的莫斯科新闻系研究团队,在俄罗斯一家报纸编辑部设立心理部,对受众群体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调查,对新闻文本进行媒介心理学分析,本书即此项长期研究的成果之一。本书是一本“取法乎上”的书。书中没有讲解如何选择新闻标题与图片、如何设计新闻版面、如何组合新闻的六个W等内容,作者注重的是分析上述具体问题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近代中国的“图像新闻”的历史,即以图像来描摹社会“时事”的历史展开了叙述,并对中国近代“新闻图像”文化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近代“新闻图像”与其他文化样态(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清单。进而认为深入而系统地开展“民国图像”文化研究,使它像其他文化形态一样焕发出历史文化的光辉,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担负起的文化历史责任。 全书总共六卷,洋洋285余万字,书中选用有2400多张珍贵的图片资料,全面而细致地对1840-1919年间的中国近代“新闻图像”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且运用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本书图文结合、条理清晰、资料翔实、建构完整,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由大众媒介和同人刊物等引导形成的公共舆论起着重新塑造认同和建构自我的作用,成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质疑传统文化、引入西方资源、批判现实政治、追索理想社会的重要媒介。《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为例》以1930年代前期《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两个典型的“舆论空间”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具体分析这两个南北舆论阵地所继承历史脉络、凝聚的知识群体、依托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权力的交错、关注的基本议题,以及在思想资源、思维特质、论证风格上的差异与共性等内涵,细腻展现1930年代南北知识群体所引导的公共舆论的历史面相和知识人的精神世界。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新闻宣传工作原则和业务规范,构建起独特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思想体系。本书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的梳理和总结,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新闻实践的历史脉络和新闻思想的发展过程。当下,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媒体格局,各种媒体融合并存、互动共赢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认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与创新,要用能够反映和体现当代新闻传播新特点、新规律的理论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
本书搜集、征引了丰富的档案文献、报刊杂志、时人日记、文集等资料,对晚清政府的书报检查和教科书审定的全貌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深入剖析了其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该书在论证书报检查制度的近代性、书报检查制度的引进源流、书报检查制度的程序与机构、书报检查与时局的密切关联、学部审定教科书的流程等方面时有新见,弥补了学界研究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者认为,清政府对一般书籍的审查并未建立完整、系统的制度,对报刊的检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对教科书的审定确立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京师大学堂颁布的《暂定各学堂应用书目》在清末各学堂得到了切实推行,光绪三十二至三十三年学部颁行次审定初等小学、高等小学暂用书目表及暂用教科书凡例标志着晚清教科书审定制的正式确立,这些结论令人信服。
本书侧重从借助媒体、服务媒体、管理媒体的角度,探讨如何规范化地策划组织各类新闻宣传活动。换言之,本书旨在告诉读者策划组织各种新闻宣传活动的基本原则、工作流程、操作要点、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其中,笔者分专题性新闻宣传活动、综合性新闻宣传战役、危机传播活动、涉外采访报道活动、新闻发布活动五大类型展开论述,基本上涵盖了当前新闻宣传活动的主要范式。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由大众媒介和同人刊物等引导形成的公共舆论起着重新塑造认同和建构自我的作用,成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质疑传统文化、引入西方资源、批判现实政治、追索理想社会的重要媒介。《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为例》以1930年代前期《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两个典型的“舆论空间”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具体分析这两个南北舆论阵地所继承历史脉络、凝聚的知识群体、依托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权力的交错、关注的基本议题,以及在思想资源、思维特质、论证风格上的差异与共性等内涵,细腻展现1930年代南北知识群体所引导的公共舆论的历史面相和知识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