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时代发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结合当前我国财经新闻报道和财经媒体的现状,介绍了财经新闻的基本知识、理念和实践。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在发生变化,财经媒体的媒体生态也在不断更新,而现有的财经新闻报道书籍受到写作和编撰时间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反映与适应当下的新闻实践。本书以我国的财经新闻报道为范例,让读者通过实际报道学习财经知识、了解的财经形势,并掌握采写财经新闻报道的技能。希望本书可以为财经新闻的教学者、学习者,财经新闻的从业者带来收获。
新闻的支柱性体裁系消息、通讯和评论。本书全面精细地解剖了其内在结构,并选用近300篇风格各异的实例,对标题、导语、主题、背景、开头、结尾、结构、叙述、描写、细节、提炼、积累等,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详尽分析,从中归纳提炼出如何写好消息的技巧、如何写好通讯的诀窍、如何写好评论的方法,让读者从中能够掌握好写作规律和写作要领。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条理清晰,行文朴实,实例丰富,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有兴趣从事新闻写作的读者,这是一本易懂易学的实用教材。
本书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的新发展态势,探讨撰写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如何在此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掌握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在概论部分,分析了学与术的关系、学术论文的特点、分类与写作步骤。在选题环节,提出完整的选题应当包含四个要素: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问题和初步的研究方法设想。其中,研究对象是显在的必选项,后三项则是隐含的必选项。选题方法包括顺应学术发展法、关注社会热点法和基层调研选题法。在文献检索与查阅环节,通过正反面案例来说明检索方法,对常用的学术数据库资源进行了分类比较。在研究方法与设计环节,对新闻传播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历史变迁和选用方法进行了介绍,以案例方式对研究设计中的常见误区进行说明。在论文结构与论文写作部分,分析了论文标题制作方法及其新变化,以及
本书作者曹林多年来一直活跃于 时评界,并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教授新闻评论课,既有 的业界实践经验,也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心得,这使得本书在具有较强实操性的同时,也具备比较系统化的理论梳理。在力求跳脱教材式的传统结构的同时,本书尝试从融媒体时代语境出发,呈现时评写作的新特点与内在规律,传达理性、有效、负责任的时评写作理念。 《时评写作十六讲》由十六讲组成,每一讲都涉及时评写作理论讲解与思维训练、新时评写作案例分析,以及时评写作专题训练建议与学生习作点评等。对于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系学生的专业提升,以及各类考试中的评论写作水平的提高,本书可视为是一本“时评写作实战指南”,与此同时,本书 致力于启发评论思维,培养正确、公允的评论素养。
报道规范,又称采编规则,是体现媒介专业水准和职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 西方一些传媒,历经百年而影响愈强,其奥妙便在于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长期的新闻报道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作为影响力广泛的社会传播机构,媒介的失范容易导致严重后果:公信力降低、社会风险、舆论偏颇,等等,只有在合理制度的规约下,媒介才能成为和谐社会的建构力量。 《当代西方新闻报道规范:采编标准及案例精解》是本全面介绍、分析西方传媒报道规范的作品。本书按照“基础知识+报道规范+案例评点”的框架布局,对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主流传媒,进行了系统深入、富有新意的解读。 本书共分9章,内容涉及新闻报道的主要方面,包括:消息来源、准确性、公正性、隐私(权)、法律风险与报道犯罪、新闻摄影、更正。以规范核心,基础知识是规范
重新打量每个生命,这是《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以来所一直秉承的对人的认识理念。作者希望一改过往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把人还原到人性原点上,抛弃意识形态化的功利性和道德的简单化,回归到人物应有的多元、复杂、善恶并存、变化莫测的基点上。可以想见,世事有多繁复,人心就有多微妙,在对人的认识上,我们只有心怀谦卑敬畏又冷峻谨慎,才能更接近人物本身,才能限度地还原人物的真实。理念无疑是思想的指南,方法则是行动的利器,器物层面的方法论可以使记者的采访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而掘进到人物的内心和实质。就人物采写的方法论而言,因记者个性的不同常常呈现出不同的样式,但大致可定位在从人的本性出发,进而推及到人的阶层和职业属性,最终拓展到人的社会属性。
本书对清末民初著名大报 上海《时报》的新闻业务变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时报》从1904年6月12日创刊到1939年9月1日终刊,是历史绵长而从未中断的大型日报,该报与当时的《申报》、《新闻报》齐名,时人把 申 、 新 、 时 三报并称,是中国报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该报鼎盛时代刚好经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嬗变*重要之时期,为记录存留晚近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全相之载体。 本书是在我国新闻学泰斗方汉奇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完成的。作者以上海《时报》*价值和核心意义的新闻业务改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全书对《时报》新闻业务革新与变迁过程作了整体性勾勒,探索了《时报》以1921年为界前、后两个阶段的主要业务革新成就,前期以 体裁 为主和后期以 题材 为核心的业务改革,暗合了从形式到内容对中、西方新闻业
本书系统分享了写作方法,摒弃了“套路式”“模版式”教学,用13章内容讲解了大量实用的写作技巧,让写作新手也可以轻松学会写作,爱上写作。本书从对写作的认知和写作的底层逻辑入手,全面剖析了选题构思、结构
新闻学在中国落地后,一直强调新闻在社会中的作用,在实践中更是注重发挥其对社会的积极推进性,新闻事业在历史上深度参与过中国的启蒙与救亡运动,更深度参与过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从实践上看,中国新闻事业已经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因此,不论从新闻观念、理论和理论体系等思想层面,还是从古代、近代以来的不同政治团体、商业机构、新闻机构等实践主体在不同层面的新闻实践层面,细致分析和洞见中国特色将成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新闻文化自信的集中展现。
编者对收入本书的文稿,已公开发表的版本和的手稿,都保持原貌,只对其中的错字、漏字、衍字和部分不规范用字及标点符号,作了校订。对有些文稿重新拟了标题。每篇文末的刊印说明,注明所据版本或稿本情况。为方便读者理解正文,对收入文稿作了简要的题解和注释。地名、事件、组织等前后相同的内容,原则上只注一次,放在次出现的地方。
近些年通过新媒体写作逆袭和破圈的成功者不胜枚举,他们或写观点文犀利点评,或写带货文合作共赢,或写情感文引发共鸣,或写故事文言志寄情,无不名利双收。那些会写作的人,总是能挖掘 多的商业变现方式、把握 多的职场晋升机会。可见即使在视频时代,新媒体文案写作仍是当今的热门职业,其中依然蕴藏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旺盛的市场活力。 新媒体写作是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和内容创作的一种写作形式。与传统媒体写作相比,新媒体写作 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多媒体元素的运用以及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身处商业社会,新媒体写作能力已成为当下每一个试图在事业上有所突破和建树的奋斗者所 的技能。 在本书中,作者总结了新媒体写作和变现的多种技巧,力求帮助每一位热衷文字的新媒体写作者打破思维误区、打通创作链路、打开变现渠道,
本书按照朝代演变的历史逻辑,系统地阐述从原始社会直至现当代中国设计发展的特点与成就,透析各时代中国设计的创造力与生产力。本书突出对历史脉络、术语概念、知识重点及史料背景的阐述,各章节的知识链接和同步习
《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以作者建立的“媒介与社会世界的模型”为基本框架,以新鲜、生动、翔实的案例和深邃有力的理论分析了媒介产业、媒介内容、媒介技术、积极的受众以及媒介外的社会世界诸多要素之间的关联,为我们勾勒出媒介与社会世界的关系的生动图景。此书已出至第三版,前两版在美国学界备受好评。第三版在原有基础之上增添了新鲜实例,更新了资料数据,可谓媒介社会学领域的一部力作。
从传播学的欧洲起源——达尔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著作——到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美国大学 重要的新的研究领域的出现,美国 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追溯了构成人类传播学的整整一个世纪的事件。他循着传播学发展的现实轨迹和思想脉络,通过一种独特的传记式的编史工作,从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开创了一种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结合起来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翔实而又准确地论述了这门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是当代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