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曹林多年来一直活跃于 时评界,并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教授新闻评论课,既有 的业界实践经验,也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心得,这使得本书在具有较强实操性的同时,也具备比较系统化的理论梳理。在力求跳脱教材式的传统结构的同时,本书尝试从融媒体时代语境出发,呈现时评写作的新特点与内在规律,传达理性、有效、负责任的时评写作理念。 《时评写作十六讲》由十六讲组成,每一讲都涉及时评写作理论讲解与思维训练、新时评写作案例分析,以及时评写作专题训练建议与学生习作点评等。对于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系学生的专业提升,以及各类考试中的评论写作水平的提高,本书可视为是一本“时评写作实战指南”,与此同时,本书 致力于启发评论思维,培养正确、公允的评论素养。
新闻的支柱性体裁系消息、通讯和评论。本书全面精细地解剖了其内在结构,并选用近300篇风格各异的实例,对标题、导语、主题、背景、开头、结尾、结构、叙述、描写、细节、提炼、积累等,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详尽分析,从中归纳提炼出如何写好消息的技巧、如何写好通讯的诀窍、如何写好评论的方法,让读者从中能够掌握好写作规律和写作要领。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条理清晰,行文朴实,实例丰富,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有兴趣从事新闻写作的读者,这是一本易懂易学的实用教材。
本书系统分享了写作方法,摒弃了“套路式”“模版式”教学,用13章内容讲解了大量实用的写作技巧,让写作新手也可以轻松学会写作,爱上写作。本书从对写作的认知和写作的底层逻辑入手,全面剖析了选题构思、结构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新闻报道与写作的理念、新闻素材、新闻结构和体裁、新闻报道的角度策划和信息选择、新闻语言、新闻标题、新闻导语与引语等写作理论,并将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举例。语言简洁,内容丰富,通俗易懂。
本书是美国名叫新闻自由委员会或称哈钦斯委员会的团体发表的报告。这一团体接受了当时时代公司的亨利?卢斯的建议和资助,对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前景展开了一项调查,其研究范围包括了当时美国的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同时对新闻界的业主的良知、责任,以及这些责任对于形成公众舆论的普遍益处进行了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总报告,这便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从2014年3月起,北大学生工作部开始举办教授茶座活动,每期邀请一位知名专家学者与学生小范围座谈聊天,不谈学术,只谈人生。解答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疑惑。目前准备好16期茶座老师与学生交谈的录音稿,并陆续取得老师们授权,结集出版。 n 《北大教授茶座(第1辑)》共分为16篇,每篇即是一期茶座的交流内容。每篇主题为茶座交流的主题,内容包括教授个人简历,交流对话实录,当期发布的微语录,插图包括教授个人特写、教授与同学的合影、教授手写寄语扫描图和茶座现场全景图。每篇字数从8,000到14,000不等。共约200,000字。 n 读者对象: n 本书适合于追求思想进步、期待在师生对话中获得成长动力的同学;此外,通过平台发布的教授微语录转发量比较大,因此读者也包括校外的同学。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近代中国的“图像新闻”的历史,即以图像来描摹社会“时事”的历史展开了叙述,并对中国近代“新闻图像”文化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近代“新闻图像”与其他文化样态(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清单。进而认为深入而系统地开展“民国图像”文化研究,使它像其他文化形态一样焕发出历史文化的光辉,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担负起的文化历史责任。 全书总共六卷,洋洋285余万字,书中选用有2400多张珍贵的图片资料,全面而细致地对1840-1919年间的中国近代“新闻图像”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且运用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本书图文结合、条理清晰、资料翔实、建构完整,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
《访美记》是对美国新闻业深度考察的全记录。她的美国之行,是一次“强化”采访,四个多月几乎都是在汽车轮子上度过的。一行十名国际记者自驾两辆中型吉普车,从中西部出发,最后经底特律回到圣保罗,走了25个州,晤谈了400多人,话题无所不包,可谓地地道道的美国报业“面面观”了。这次访美,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开始启蒙,从此她开始在中国推介、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媒体界产生巨大影响。 《访美记》分为三部分。报人、报纸、报业。从这三个角度,作者对美国报业做了全景式观察和记叙。
一个自1954年首版后轰动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学界并影响到西方其他国家的经典。一本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解释性新闻与大众传播史力作。一本被明尼苏达大学、西北大学、坦普尔大学等美国众多著名高校广为采用的标准教科书。一部己先后出版三个中译本,见证和影响了中国新闻与传播学三次迻译高潮的西方学术名著。
文章不厌千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 善作不如善改。 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怎样修改新闻稿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新闻事实的核实和修正,二是对新闻稿件中思想观点的修正。 作者力求结合自己的实践,通过一些修改新闻稿件的案例,采取初稿和刊用稿对照的方式,进行评析,这样可以具体地说明为什么可以这样制作标题,而不能那样制作标题;为什么不能这样写,而应该那样写;为什么不能这样运用事实,而应该那样运用事实;为什么不能这样选择角度,而应该那样选择角度。这种对比法由虚变实,可能看起来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可以敏锐地感触到记者编辑的思维方式,可以清晰地看到记者编辑修改稿件的心理路程,或许对大中学生、通讯员、青年记者在新闻实践中有所帮助。
本书涉及14起重大事件,包括2003年“两会”、抗击SARS、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刘涌案、修宪、中石油井喷事故等热点事件。
《中国新闻年鉴)2004卷是本刊自1982年创刊以来连续出版的第23卷。在编辑过程中,严格遵循“记录昨天,启示明天,服务现实”的办刊方针,以*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办刊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立足全局高度,确保导向正确,重点突出。
......
编者对收入本书的文稿,已公开发表的版本和的手稿,都保持原貌,只对其中的错字、漏字、衍字和部分不规范用字及标点符号,作了校订。对有些文稿重新拟了标题。每篇文末的刊印说明,注明所据版本或稿本情况。为方便读者理解正文,对收入文稿作了简要的题解和注释。地名、事件、组织等前后相同的内容,原则上只注一次,放在次出现的地方。
这不是一本纯粹的研究调查性报道的学术著作,而是掺杂着“扒粪者”(调查记者)职业体验和传媒研究者双重身份感悟的著作。它主要针对新华社内部报道、《财经》杂志、新华社《新华视点》、《嘹望东方周刊》以及《南方周末》等媒体的调查性报道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了解“扒粪者”的中国特色:既要有政治家的眼光,又要有活动家的周旋;既要有士大夫的礼数,又得有梁山英雄的豪气;既要有文人的悲天悯人,又得有法官的冷静理性…… 本书作者以调查记者及传媒研究者双重身份对中国近20年调查性报道进行总结和反思,书中结合了新华社、《财经》杂志、《暸望东方周刊》及《南方周末》等媒体的调查报道进行分析。
《党报改革途径新探索》的选题紧密结合新形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西方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不断加剧和进一步渗透。随着我国加入WTO谈判的完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西方传媒会不遗余力地通过传播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来影响我国的受众;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国际互联网作为报刊、电台、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的发展、使我国报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转轨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党报如何有效地肩负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党的新闻宣传任务、这是需要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认真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政治任
《华北正报》是日本外务省在北京出版的一份英文报纸,前后存在了11年的时间。通过研究这份报纸,不但可以了解那一时期日本政府对华政策乃至侵华政策的内幕,甚至可以了解其对外宣传或对外政策解读的玄机。 本书以翔实的一手材料,对《华北正报》白勺历史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包括创办背景、编辑方针、人员构成、经营状况、报道内容以及社会影响等,并结合当时国内和国际局势,透过《华北正报》等日本在华媒体的宣传报道,对日本政府的外交政策,包括对华、对英美各国的政策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鞭辟入里的分析。
实操性“爆棚”是这本《采访课》 的独特之处。一来,整本书由作者二十余年的一线新闻记者工作经验提炼而来,实践出真知,本书中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一定是行得通、靠得住的;再来,全书从章节设置到课后习题,均以实操为 终目的,换句话说,《采访课》不仅会解答你对于采访的种种疑问,还会告诉你究竟怎样做采访。 “有趣”是《采访课》的又一个特别之处。这是一个“浅阅读”和 “快阅读”的时代,没有人会想拿起一本冗长无味的书,希望你在阅读这本《采访课》时是爱不释手的,是轻松愉悦的,所以作者尽可能让它变得既有用,又有趣。
本书选择了新闻媒体近年来刊登的60余篇写作有缺憾的新闻作品,采用原作与示范案例对照加解读的方式,如解剖麻雀一般,将新闻原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化空洞、枯燥的大道理于具体鲜活的案例对比和解读之中。全书借鉴西方对新闻体裁的分类,将作品分为新闻和新闻特稿两大类,又按时效性的不同要求,将新闻和特稿分为突发性新闻和延缓性新闻两个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