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社科学科会聚计划丛书之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以大众传媒业为基础的传统新闻业受到了新的冲击:新闻业笼罩在高度不确定的危机中,去工业化、去仪式化、去权威化等新情境缠绕在新闻业的具体实践中。本书探究数字新闻认识论,针对数字时代新闻业如何重新确立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解析数字时代新闻业如何重新确立在知识生产中的合理性、权威性、合法性与独特性。而后关注数字时代新闻业的边界问题,探究数字新闻运作的内在逻辑与机制,智能算法下新闻传播的生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和新闻客观性理念的挑战等。
《642件可写的事:停不下来的创意冒险》 本书由美国旧金山写作社(San Francisco Writers Grotto)的56个作家共同完成,全书有642个天马行空的写作题目,每一个题目都互不重复,古怪、好玩又实用。这是一次关于写作的创意冒险,你需要独自探索、亲自完成。在这场奇妙的智力和文字游戏中,一个个看似互不相关的题目组成了整个蕴含巨大能量场的写作迷宫,它既能为有意进行文字创作的读者提供写作方向和灵感,又能为热爱探索和幻想的你提供放松和天马行空的场域。打开这扇创意写作的 任意门 ,你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温暖文字避难所。 《642件可写的事:关于你的一切》 在这本小巧的口袋书中,共有642个关于所爱之人的问题。比如,对方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对方洗澡时喜欢唱的歌,对方给你讲过的笑话,你们一起去过的地方,一起做过的疯狂的事 思考
本书记录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30年的历史,是这个时期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诞生于改革开放初的教育改革萌动期,成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之中,其间经历了破冰筹办、红火初创、艰辛探索、迎风起飞、发展壮大五个时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成为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面培养能力的学院,成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第1梯队的学院。同时,它又是我国新闻教育发展的一个典型 30年来走了一条特色探索之路: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首开文理交叉课程,90年代初首先使用计算机进行报纸编辑教学,90年代末前瞻性地开办网络新闻班等, 文理交叉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是这个学院始终不变的追求。另外,从本书中也可以看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30年凝聚的学院文化:团结,心往一处想;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创新,特色化发展学科。
女性报刊史,尤其上海女性报刊史,是此前学人较少涉猎的学术领域。《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全面描画、探究了清末和民国上海妇女报刊的发展历史。纵向上,分为清末时期(1898-1911)、民国初期(1912-1918)、五四时期(1919-1927)、十年相对稳定时期(1928-1937)、战乱时期(1937-1949)五个历史阶段。横向上,对各个时期妇女报刊的发展背景与条件、整体状况、典型案例等进行研究。并深入探索典型女性报刊的办刊缘起、读者定位、采编特色、主要报人、经营管理和传播效果。研究发现,上海妇女报刊在与城市的互动中显现出独特的变迁轨迹和历史贡献、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 全国妇女报刊的发展。
"信息过载时代,企业及品牌要想在沸反盈天的舆论场中脱颖而出,就要靠出圈的力量,这样才有更大的可能面向大众,赢得更广泛的注意力。那么,到底靠什么才能出圈?有无规律可循?知名品牌专家韩立勇将在这本书中为你
本书是美国名叫新闻自由委员会或称哈钦斯委员会的团体发表的报告。这一团体接受了当时时代公司的亨利?卢斯的建议和资助,对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前景展开了一项调查,其研究范围包括了当时美国的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同时对新闻界的业主的良知、责任,以及这些责任对于形成公众舆论的普遍益处进行了讨论。终形成了一个总报告,这便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怎样写新闻--与初学者谈新闻专业写作技巧》编著者洪佳士、李骏。迄今出版的有关新闻写作书籍,以“应该这样写”为多。本书作者纵览近十余年媒体的新闻报道,梳理出各类问题案例,发现是以“不应该这样写”的为多。作者又通过六年的大学本科新闻专业教育实践和对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发现这些“不应该这样写”的问题,在大学阶段已经存在。一方面,在大学教学中老师认为学生“已经懂得怎样写新闻”:另一方面,在媒体报道中又出现种种问题,说明这些走出校门的学生“还没有学会写新闻”。这一对矛盾的产生,其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本书运用新闻学理论分析了大量报道中的失误案例和大学教学的实例,切中要害地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怎样写新闻--与初学者谈新闻专业写作技巧》的写作理念,在于指出“不应该这样写”,并对各类问题提出
“发现典型,写好典型,树立典型,是党中央机关报的职责所在,是发挥‘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的具体体现。”但如何才能将典型写得浩然正气,富于感染力,又不刻意拔高,而是个性鲜明,真实可信?为此,人民日报地方部(记者部)专门建立了研讨机制,针对具体选题和稿件,仁者见仁,各抒己见,以求更好。每周有周评,每月有月评,经年累月,竟成传统,于是,便有了“把多年来地方部在人物通讯采写实战中总结出的那些宝贵经验汇总起来”的想法,“让人手握一卷,胸罗百策”,可以“互相参照,相得益彰,极大增值”。本书旨在分享经验,同时探讨人物通讯采编之业务。为利于观点阐释并方便阅读,各篇研讨文章均附相关见报稿件。“选编时,侧重于近两年地方部、地方分社的新成果,另收部分记者部前辈的‘旧文’,虽时光稍久,但仍不失
全球新闻学是指新闻生产结构和标准的持续演进的同质化(“一个世界”),以及代表全世界不同类型社会的截然不同的新闻文化的总和。《全球新闻学研究》同时包含了以上两种对全球新闻业的解读视角,从特定的区域研究拓
本书是一部全面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专著。时间的跨度从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90年代,历时2000余年。内容涉及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新闻纪录电影、新闻漫画、新闻法制、新闻教育、报业经营管理、新闻思想,以及各时期的名记者、名报人活动等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订正了大量的已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中的,填补了新闻史研究中的不少空白,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本书是美国名叫新闻自由委员会或称哈钦斯委员会的团体发表的报告。这一团体接受了当时时代公司的亨利?卢斯的建议和资助,对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前景展开了一项调查,其研究范围包括了当时美国的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同时对新闻界的业主的良知、责任,以及这些责任对于形成公众舆论的普遍益处进行了讨论。终形成了一个总报告,这便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当前,媒体融合对新闻学构成了一次根本性的挑战。对于新环境下的记者们来说,已经到了传统的观点和认识,更多去关注怎样使用工具进行媒体实践的时候了。新媒体报道没有动摇新闻的本质,但是改变了人们获得新闻的渠道,手机和其他设备提供了另外的信息传输渠道,从而增加新闻传播实践的移动性。《融合新闻学原理》不仅为新闻实践带来融合的视角,还为广播电视、印刷、网络领域实现更好的无缝对接提供了帮助。《融合新闻学原理》由杰弗瑞·S.威尔克森等编著。
本书为“新视野新闻传播学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新闻的基本知识,以及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本书内容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对新闻采访与写作人员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也可作为人们学习新闻采访和写作入门的参考用书。
作品充分反映了2013年全党、全国人民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所取得的新成绩、新进展;充分体现了全国新闻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的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新闻队伍积极创新,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方面所取得的新成绩。本书收录了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优秀作品。为使本书的资料价值更完整,随书广播电视。
本书以中国现代史上著名报纸副刊:《晨报副刊》为典型个案,考察大众传媒与中国知识分子现代转型的关系。现代大众传媒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公共空间”。凭借这一“公共空间”,知识分子实现了身份的现代转换,同时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本书以《晨报副刊》为例,考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大众传媒进行思想启蒙和文学启蒙、推动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晨报副刊》经历了中国社会、文化动荡的十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激越、复杂的时代风潮中的艰难选择。《晨报副刊》的曲折历程反映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以大众传媒为依托的“公共空间”的双重不成熟。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多舛遭际可以从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的不稳定关系中寻得注解。本书运用现代文学与新闻传媒学二个学科的视野来考察《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