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用户研究》关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 全书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其一,节点化的用户。作者将新媒体用户视作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点,以此洞察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意涵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动时代新媒体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也是一种典型的 媒介化 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其三,赛博格化的人。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 赛博格 化,也使得人-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 人既是新媒体的用户,也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复杂的生命体。《新媒体用户研究》既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察视角,更呈现出面向
近年来,智能设备的全球互联、工作的远程化,以及自新冠疫情以来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重思,都推动了 数字游民 这一群体的迅速崛起。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和趣味性的远程工作,努力挣脱传统工作地点的限制,追求自由、灵活和自主的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自由移动,以实现工作与休闲的最佳平衡。数字游牧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西方学界对数字游民的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许多学者围绕数字游民的内涵与类型、数字技术应用、生活方式、自由、流动性与流动体制、(元)工作、休闲、网络叙事、身份认同、纪律实践、社区建设等核心议题展开了大量既有理论深度又充满社会关切的跨学科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球广泛传播,增进和加深了人们对该群体及其生活方式的理解。本书收录了其中颇具
本书是关于社交媒体批判史的专著,研究社交媒体 连接 的本体论(关系、社会资源)与平台理论(技术文化、社会经济、社会重组),展示了对社交媒体、社会关系和盈利机制三者微妙关系的独到发现与见解。 何塞 范 迪克在书中提出了生态系统法,其作为一种超前的框架,在微观上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来理解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又采取政治经济学方法,并引入了宏观经济因素,将二者有效地融会贯通。沿用这种框架,作者选择了五个*常见的网络平台Facebook、Twitter、Flickr、YouTube和Wikipedia作为分析对象,在梳理平台的发展历程和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其背后隐含的技术文化元素,从所有权、治理和商业模式三个维度,研究了形成社交媒体的社会经济结构。对于对社交媒体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阅读《连接:社交媒体批判史》当会有所收获。
《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是一本媒介人类学著作。媒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无法逃避的一部分。但媒介的重要性有时会凌驾于日常惯习之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样的时刻呢?在危机降临或者胜利凯旋的时候,媒介怎样在公众中打造出一种社区共同体的感受,并且塑造人们的个人行为,或者让我们相信它有这种能力呢?在媒介饱和的时代,本书让我们重新思考已经被广为接受的对仪式性行为的认识。它把仪式与权力、管制和监视等问题直接联结起来,并且探究了媒介构建的仪式空间 媒介的权力在其中得以合法化。
本书聚焦于社交媒体理论框架的构建与实际应用,尝试建立一个与大众媒体时代不同的传播理论体系。 全书基于用户、内容、在线社交网络、效果、平台五个理论支点,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以及未来传播趋势,既对社交媒体所涉及的概念、分类、生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还专门就社交媒体大数据研究方法进行了 总结,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识闭环。 本书引入了多学科的新概念和新理论,也结合了国内外探索的最新成果,视野开阔,亮点突出。 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学生和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
为了帮助众多初学自媒体写作的读者和学生更快掌写作基本功和自媒体写作基本规律,实现通过自媒体平台满足表达欲望,乃至实现下班后价值提升和个人创业,本书全面讲述了写作一篇文章所的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生动阐述了新媒体写作的基本属性与特点、新媒体写作的基本规律、初学者的写作开启模式、新媒体写作底层逻辑、新媒体写作的进阶等内容。这些内容分别对应了自媒体写作初学者的写作基本功训练、自媒体认识和自媒体写作进阶等方面的痛点和需求点。从原理、方法、技巧等层面讲述自媒体写作的基本功,结合具体案例讲解,让初学者水到渠成地掌握自媒体写作。 本书突出案例讲解和技巧分析,对写作方法的阐述深入浅出,且技能实用,是初学自媒体写作者的入门读物,也是自媒体写作进阶的自修指南。更是简书、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写作爱
移动互联技术驱动下的 网红4.0 时代, 造星运动的野蛮生长与道德恐慌, 草根的异军突起与媒体炒作娱乐至死, 是谁在兜售了社会的焦虑与浮躁,又是谁以虚幻和娱乐麻痹公众? 不同力量的控制与博弈,背后皆是资本与利益。 二、内容介绍 当网红从社会边缘的亚文化逐渐走向公众视野,甚至成为趋之若鹜的理想追求时,我们不得不去审视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动因。在对 37 位网红进行深度访谈后,我们发现自我表达、寻求认同、利他主义、自我实现与时空脱嵌是重要的内生动力,而更为强烈的则是消费主义、金钱崇拜,以及媒体建构的成名与变现的想象。 这些外部驱动力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使人们在短期利益与长期追求之间彷徨。平台与机构通过网红兜售扩散社会的焦虑与浮躁,再以虚幻和娱乐麻痹公众,而背后皆是资本与利益。 当前,社
经过十余年发展,融媒体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新型服务模式还没有提出或者还不能实现。本书试图全面总结和抽象出能够支撑当今或未来各种融媒体服务模式的技术体系,并通过对这一技术体系的建模、分析和优化指导其实现。 本书认为融媒体是通过三种途径建构的,即媒体多主体的融合、媒体多主体与传播多渠道的融合、媒体多模态的融合。围绕这三个方面,本书探讨了其需要的技术支撑方案。 融媒体的发展目标是全媒体。本书讨论了 四全媒体 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内涵和可能实现 四全媒体 的一些关键技术。
随着技术、文化和经济的变迁而兴起的互动新闻,是一种可以让用户和信息报道进行互动的叙事性视觉呈现。如今,互动新闻正处于一个连结点上:它既是传统新闻编辑室的组成部分,但又足够新颖,从而能为新闻行业贡献创新性的实践与思想。 在《互动新闻:黑客、数据与代码》一书中,尼基 厄舍对互动新闻这一全新的新闻样式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探讨了数字技术对新闻报道及相关领域的影响。从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的互动性创作,到英国《卫报》声誉卓著的数据部门,再到《纽约时报》在此新领域向普利策奖发起冲击的努力,她的田野研究均有所涉及。 《互动新闻》一书从全球14个不同的新闻编辑室搜集到的经验数据表明,新类型的记者 他们使用代码进行工作,使用计算手段来处理数据,他们远离文本叙事的日常建构,用一种新型的结构来帮助用户更好地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发生深度重塑,信息传播主体日益丰富,呈现多元化特点。传统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平台、专业媒体、网络 大V 、网民个体等传播主体均在信息传播链条中发挥着独特、重要的作用。多元传播主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成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性力量。 本书通过分析多元传播中涉及的政府、媒体、平台和用户等不同行为主体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从媒体融合的建设过程和媒体融合后的信息传播过程两个方面对多传播主体的演化均衡状态、演化驱动因素、博弈过程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影响媒体融合进程的因素以及不同传播主体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对舆论的引导作用,为政府和媒体更好地建设和运作融媒体提供帮助。
面对日新月异的传媒技术革新与传媒市场进化,传统上基于小样本抽样调查、主要针对电视收看行为的收视调查方法已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建立一套全面反映多屏时代视听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 《跨屏时代的视听传播》关注此核心问题,以媒介系统依赖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探讨融媒体时代视听信息的传播效果测量。 作为传播效果的理论范式之一,媒介系统依赖理论有助于建构媒介产品消费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且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放入同一个系统中进行分析,涵盖从微观到宏观等多层次,给出个体-人际-社会三者之间影响的流动性假设,为本研究综合的、历时性的传播效果测量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在全世界的普及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包括对国际传播理论、国家间的信息传递、国家信息安全的影响,互联网对国际传统媒体变革的影响,个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行为对国际传播的影响。本书是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浪潮背景下,审视国际传播的变化,力求为读者勾画国际传播领域近20年来的新图景和新变化。
互联网的发展蔚为壮观。如今,全球的互联网用户达到20亿之众,约占世界人口的30%。这无疑是一个新的现象,对于当代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意义重大。有关互联网的大量大众读物和学术著作鼓吹其潜力将从根本上被重新认识,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片唱好时表现尤甚,那时许多论者都对互联网敬畏三分,惊叹有加。虽然敬畏和惊叹可能已成过去,然而它背后的技术中心主义 相信技术决定结果 却阴魂不散,与之伴生的则是对互联网的误读 不能将其置于社会经济政治语境中去理解。本书从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视角,简明扼要地讨论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全书分三部分:*部分讲互联网的历史,总览其社会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于互联网的规制和互联网经济;第三部分审视其政治影响和文化影响。
本书全面勾勒了2020年以来世界传媒发展和全球传播格局变迁状况。书中深入探讨了驻外媒体机构国际传播力提升之路、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进程及主要特征、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创新发展等关键主题;重点分析了数字虚拟人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国际传播中网红发展现状与运营策略、中国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测量体系与实践;对新冠疫情下的全球新闻传播发展状况、国际财经媒体涉华报道、社交媒体时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国县级融媒体发展状况等焦点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重点研究了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传媒生态的现状、趋势与启示。
当互联网大潮席卷世界之际,也是互联网新闻盛行天下之时。 三十多年来,互联网新闻深刻且广泛地重塑了我国新闻传播业的社会生态、传播结构、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不了解互联网新闻发展史,便无法把握当代新闻传播业。 由李良荣教授领衔,九位青年才俊组成的写作班子,历时三年,第一次全面梳理并清晰展现了我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发展脉络。本书采取 技术驱动 的视角,聚焦两大领域的变化:第一章到第五章,论述技术演进下中国新闻传播的变迁过程;第六章到第八章,专题论述新闻传播的变迁带来的社会变化。 作为国内互联网新闻发展史教材,本书不仅适合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对于互联网内容从业者及传统新闻媒体从业者也深具启发价值。
本研究从内容生产与商业变现这两个核心环节及其互动机制的视角探讨新媒体社会经济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过程。围绕内容生产者、生产方式、生产过程、注意力资源的获取与转售等要素系统梳理了新媒体是如何构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组织分工与价值生产体系,又是如何塑造不同于传统媒体产业链的价值交换与依存生态。结合来自腾讯、字节跳动、谷歌等新媒体公司的充足案例,深入分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推荐引擎等内容生产新形态在新媒体价值创造流程中的应用模式和信息流、内容付费、精准广告等商业变现新业态在新媒体价值实现中的机理。通过将将新媒体置于 大社会 的生态视野中,描绘了基于数字技术赋能和互联网连接的新媒体将传统封闭的传媒产业转变为 大传播 这一社会新景观的路径和过程,以新颖的范式对 新媒体到底新在哪里 这一核心命题进行了
人类在世界中的生存,是藉由媒介所展开的。形形色色的媒介物品与媒介内容打造了光怪陆离的世界,人们滑动手指、移动视线,沉浸在叙事之中,也分享着独特的生命体验。各个民族国家建立起基础设施网络,信息洪流澎湃涌动,或汇合或碰撞。如何理解个体与集体的媒介化生存?本书是张磊研究院在过去十年间发表的论文合集,通过将媒介视为 世界 的 居间之物 来探讨生存论问题。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媒介技术哲学、媒介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视野交汇在一起,探索人工智能媒介、时间制度、屏幕、电视机和真人秀等媒介现象。第二部分的文章则通过对天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信息与传播新秩序、软实力和文化互惠等概念的思想史检视与案例研究,为中国国际传播寻找新的理论资源。
本书以作者多年来关于网络舆情处置的授课内容为基础素材,精选适宜中国网络舆情的传播理论和典型案例编写而成。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网络舆情的总体态势,介绍互联网对舆论引导的新挑战;第二章为网络舆情新特征,从八个方面概括当前的舆情特点;第三章为网络舆情主要类型,将公共领域的网络舆情分为六类;第四章为舆情事件的成因,帮助读者从根源上理解为什么会引发舆情;第五章为网络舆情处置策略,讲解了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而成的“12345”策略,即建立一种科学的监测预警机制,确保两个前提,坚持三个原则,把握四个要点,防止五种错误行为。 全书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丰富,形式新颖,实用性强,是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提高媒介素养、处理网络舆情的重要参考读物。
《网络空间的劳动图景》探讨的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新鲜话题。作者认为,网络用户劳动是互联网时代资本和劳动重构的产物。在网络空间,网络用户数量不只是数字,而是代表着生产、传播与消费等加快信息资本积累的力量。从网络用户的信息活动是一种生产性的劳动出发,本书深入地研究了劳动者(网络用户)、技术与资方权力控制中的网络用户劳动、网络用户劳动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劳动力的再生产以及劳动的报酬等诸多问题。 按照与作为资方的网络媒介是否存在着劳动合同关系、是否获得经济报酬来划分,作者将网络用户分为UGC(用户原创内容,没有获得任何经济报酬)、PGC(专业生成内容,在生产高质量的内容后会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OGC(职业生产内容,可以视为网络媒介的雇佣者,会定期获得报酬)三种类型,并分别做了具体分析。 作者分
舆论是公众社会心理的直观呈现。互联网空间中公众的心理机制动态而复杂,网络议事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面对网络舆论的负面社会效应,新型主流媒体应当承担起舆论引导的责任。在多元化的媒介传播环境中,新型主流媒体需要创新舆论引导理念。 涉法事件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然而,法律的专业化与公众朴素的正义感之间存在张力。因此,在法治事件的舆论引导实践中,应当通过专业法律知识的供给来提升公众的法律素养,缓和二者的张力关系,进而实现舆论引导。 在涉法事件中,公众可能希冀借助舆论审判来影响司法判决,然而,公众对舆论审判的感知却削弱了其司法公正感,反而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这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舆论审判 一种特定形态的信息传播 的负面社会传播效果。
《新媒体用户研究》关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 全书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其一,节点化的用户。作者将新媒体用户视作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点,以此洞察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意涵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动时代新媒体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也是一种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其三,赛博格化的人。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赛博格”化,也使得人-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 人既是新媒体的用户,也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复杂的生命体。《新媒体用户研究》既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察视角,更呈现
舆情危机发生后,如何把握“黄金四小时”、如何疏导舆论化解危机?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工作。如何建立自己的网络舆情工作体系? 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在中国是一项崭新和重要的业务。 本书是全国靠前本全面、系统地详细介绍网络舆情解读及应对的图书。 该书靠前部分概括当今网络舆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重点介绍舆情选题,包括选题定位、提炼、途径和如何抽样。如网络舆情的五大灾难、六大关系、十六热点和涉外舆情的不同特点。第三部分重点介绍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如何书写网络舆情分析报告。附带网络舆情报告文案写作,并提出了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建议。 人民日报网络中心舆情室是靠前很早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分析和应对调研的机构之一。近年来,他们借助技术手段,24小时监控靠前主要网站的舆论和论坛访问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