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第二辑)已上市,火热抢购中!!: 这是 追寻真相 的真相,这是 没有表达 的表达。 这本书,展现了一份影响全国的报纸新闻生产的秘密,展现了一个不断追求的媒体新闻后台操作的真相。 有人说,书中文章的价值甚至可能超过南方周末的公开报道。这当然是谬赞。不过,它确实从很独特的角度记录了新闻与新闻人、现实与反思者。 《后台》*辑分 行动 、 思考 、 争论 三部分。 行动 展现了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的辛酸苦乐:如何在垃圾里找到新闻线索;如何靠借宿减缩采访费用来确保客观报道而避免因靠赞助不得不在报道中 卖身 ;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以获得持续关注;如何通过多方采访使报道更具 肉感 。 思考 凝集了编辑记者的职业思考和经验心得:大到如何理解把握 客观报道 的标准与 道德化 的尺度、如何实现大尺度观
互联网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政治极化,爱豆大战,公共话题之下不同观点水火不容,每个带有特殊含义的纪念日都可能成为一个朋友圈拉黑日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互联网打开了信息的大门,但随着海量信息的涌入,人们不得不进行信息筛选,互联网巨头看到了消费者的痛点,通过 大数据 算法 和 标签 为我们推送出一个只看我们想看的世界,哈佛学者凯斯 桑斯坦给它起名为 信息茧房 和 回音室 。 我们正在被自我隔离,被自己定义的信息包裹,我们耳边围绕的都是自己声音的回声,全然不知自己正在这种愉悦中变得偏狭和无知。不同观点的人通过 标签 划分彼此,各自站队,延伸到公共议题、政治议题,更是阵营对立,抱团对抗,政治极化以至*主义甚嚣尘上。 曾在奥巴马政府主管信息和监管事务的哈佛学者凯斯 桑斯坦对于互联网信息传播一直保
本书是对我们与社交媒体不断变化的关系所带来的政治和心理影响的精彩探究,是对数字生活灾难的一种毫不留情的观照:漫天的假新闻、遍地的喷子、鬼魅的网络诈骗、横行的网络霸凌、无孔不入的企业监控。作者展示了数字世界如何改变我们说话、写作和思考的方式,揭示了社交媒体的上瘾机制。 我们到底从社交媒体那里获得了什么?我们身上到底有什么东西正在心甘情愿地等待被它俘获,而它恰恰又强化了这一期待?它允诺我们可以从当代 望而孤立的现实生活中逃脱,但这在多大程度上成了我们的噩梦?从被算法和协议支配的社交生活中逃出生天,我们还有胜算吗?
本书以作者多年来关于网络舆情处置的授课内容为基础素材,精选适宜中国网络舆情的传播理论和典型案例编写而成。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网络舆情的总体态势,介绍互联网对舆论引导的新挑战;第二章为网络舆情新特征,从八个方面概括当前的舆情特点;第三章为网络舆情主要类型,将公共领域的网络舆情分为六类;第四章为舆情事件的成因,帮助读者从根源上理解为什么会引发舆情;第五章为网络舆情处置策略,讲解了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而成的“12345”策略,即建立一种科学的监测预警机制,确保两个前提,坚持三个原则,把握四个要点,防止五种错误行为。 全书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丰富,形式新颖,实用性强,是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提高媒介素养、处理网络舆情的重要参考读物。
本书从时政、经济、社会、网络四个维度梳理了2019年的网络舆情热点,勾勒出2019年网络舆论场的概貌。无论事实描述还是评论分析,都力图客观理性,以重现网络舆情的演变,进而呈现网络如何反映、理解并塑造社会现实。
近年来网络民意在“引爆”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象,尤其是在推动公共事务、公共决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干预能力。本书把研究重心放在网络民意和公共决策的关系认知硬揭示其背后的权利和权力的关系实质上。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是从理论上梳理网络民意和公共决策的关系,透视其背后的权利和权力意蕴及其复杂纠葛,提出网络民意和公共决策关系的“应然”状态;二是从现实出发,对两者间矛盾的“实然”情形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各问题的反向思考和建议,在建构自身和谐、寻求平衡之道、接受“他者之鉴”的前提下,倡导民主协商、对话融合的新型“网络民意——公共决策”关系和“权利——权力”关系并尝试建立新的关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