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全球媒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册究媒介传播中充满矛盾的跨文化道德实践,探索大众媒介层面跨文化传播的现实障碍与可能性。全书分为五篇。篇从宏观层面探讨媒介、文化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第二篇探讨国家权力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第三篇探讨新闻报道中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第四篇探讨新媒体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问题与可能性;第五篇探讨电影和时尚的跨文化传播。这些研究揭示了全球媒介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可能促进跨文化传播的因素,以及它们的不确定性,构成可感受的跨文化传播幻象。
丹·席勒编著的《传播理论史》将传播理论的发展,放置在世界史与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内容涉及美国的生产者共和论、传播行为研究、从杜威至米尔斯的学说贡献及缺陷,美国的大众文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传播政治经济学名家席勒提纲挈领地勾勒了欧洲大陆的结构、后结构与后现代派别,以及哈贝马斯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作者不仅检视传播本身,更着墨于“传播”与“劳动”这个较少在传播学著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主张用“生产性的劳动”(productivelabor)克服劳心劳力之分,如此才能建构“文化的劳动理论”。
《评论》辑面世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久即告售完,并被广泛转载、引用,这是对我们的激励;同时,有不少读者对《评论》予以评头论足,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改进意见,在此谨表衷心的敬意和谢忱! 这一辑《评论》也将以其精彩纷呈的内容、各具特色的风格、兼容并包的方针,继续为学术增辉,为社会造福,并期盼读者诸贤一如既往,不吝指教。
《评论》辑面世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久即告售完,并被广泛转载、引用,这是对我们的激励;同时,有不少读者对《评论》予以评头论足,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改进意见,在此谨表衷心的敬意和谢忱! 这一辑《评论》也将以其精彩纷呈的内容、各具特色的风格、兼容并包的方针,继续为学术增辉,为社会造福,并期盼读者诸贤一如既往,不吝指教。
《胁迫之术:心理战与美国传播研究的兴起(1945-1960)》基于公开文献与美国解密档案,从知识考古的角度,梳理了1945年至1960年间美国大众传播学在“冷战”背景下兴起的过程。 “二战”后,为了满足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部门、军方、情报机构和重要的基金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推动传播学者们从事说服技巧、民意测量、刑讯审问、政治与军事动员、意识形态宣传等课题的研究。这些以宣传和胁迫为目的的研究项目不但在传播学“奠基人”的选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帮助确立了学科的核心问题与主导范式。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一书所描绘的妇女受众的收讯研究,兴起于特定的文化研究与女性主义研究的结合,也是女性主义关怀与媒介和流行文化相互关联的经典议题。霍尔将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的过程分开,突破了文本框架内的意识形态研究套路和“文本决定论”所导致的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的弊端。凡·祖伦也吸取了霍尔的论点,她回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介入媒介收讯的各类研究,一方面赞许当代受众研究已把植根于社会和权力关系之中的日常生活情境与受众自身的文本解读的情感相结合,因为这些收讯研究主张妇女受众从媒介产品中获得建构意义的权力,而不是被给予意义,这在程度上改变了大众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传统关系。于是,妇女受众成了意义的生产者,而不是媒介文本传输的意义消费者。正如凡·祖伦所言:“受众不再被视为由媒
《米兰世博空间》通过文字叙述和大量的实景图片展示了:50个独立国家馆7大企业馆4大民间组织馆9大公共集群区联合代表了米兰世博空间设计的精髓!特邀摄影师亲临现场实拍力争组委会和设计公司对图纸的授权挖掘每个场馆设计背后的理念和故事世博展会开放半年,只为好宣传“给养地球,生命能源”的主题!我们书历时一年,只为全面\专业地铸造精品,传承世博主题!
《游刃商儒:丰城白马寨档案/江西古村落档案丛书,南昌大学文化资源与产业研究院丛书》由丛书序、导言(包括村落小史,每册书作者自己撰写,主要介绍该村的基本情况,重点在于历史价值和内涵分析)、村图、村镇建筑、历史人物、 文化民俗、村落文献(族谱、碑铭、楹联、民间文书)、附录(大姓世系简表、现存古建筑简表、现存文物简表、村落大事记)组成。
麦克卢汉是信息社会的“先驱”和“先知”,电子时代的代言人。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他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他的洞见更加富有启迪意义。全新的一代人正在密切关注与研究其著作,以便了解这个急剧变化的互联网时代。作为一本三合一的力作,本书既是麦克卢汉评传,又是一部数字科技的专著,堪称让网民“扫盲”和提高的新媒体指南,痛快淋漓,论说清晰,内容丰瞻,引人入胜,鼓励千百万网民去认识时代,自己。
本书是介绍媒介环境学的入门之作,也是一本小型“百科全书”。 本书用纪传体的方式描绘并评价了十多位媒介环境学的先驱、奠基人和代表人物,包括尼尔·波斯曼、路易斯·芒福德、雅克·艾吕尔、马歇尔·麦克卢汉、哈罗德·伊尼斯、詹姆斯·凯利、本杰明·李·沃尔夫、苏珊·朗格、沃尔特·翁、伊丽莎白·爱森斯坦等。 本书介绍了媒介环境学的基本理念、理论和主题,阐释了文化、技术与传播的关系,展现了上述理念产生的社会、政治和思想背景,同时指明了媒介环境学的现实意义。 本书有助于推动的麦克卢汉研究、媒介环境学研究和媒介生态学研究。
《新闻话语中的言语表征研究》采取元语用学研究的“社会和意识形态视角”,探讨言语表征在新闻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功能,紧扣言语表征作为典型元语言的诠释性特征,关注一系列再语境化操作,分析记者如何运用言语表征诠释人物言语并利用言语表征诠释新闻事件,《新闻话语中的言语表征研究》对新闻中言语表征有关社会现实的建构性进行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考察。